看板 Te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berubeula (愛貓男￾ ￾)》之銘言: : 標題: [討論] 采采食茶 : 時間: Sat Feb 28 21:51:26 2009 : 推 lwei781:一個問題是用藝術品態度做茶的 就能賣藝術品的價嗎? 03/02 00:07 : → lwei781:還是是講她賣的茶是藝術品的? 03/02 00:07 : 推 antibonding:就像賣瓶裝水一樣 有市場 也沒也不賣的道理 03/02 00:42 : 推 lwei781:講故事 說文化? 就算都是假的? 03/02 01:11 : 推 nmrfarm:現實就是 台灣現在有做出品牌的 品質不都科科嗎? 03/02 02:06 : 推 lwei781:大同電鍋還好 還有釣魚的東西和腳踏車及遊艇..... 03/02 02:18 : 推 nmrfarm:歹勢我忘了附註 我說的有做出品牌的 是指賣茶的部份 03/02 02:22 : 推 antibonding:品質當然能夠提昇是最好... 就像是"英國下午茶" 03/02 14:44 : → antibonding:把"台灣飲茶文化"弄成是一種流行 畢竟要先能流行 才能 03/02 14:45 : → antibonding:多方推銷 那打先鋒的當然都是這些自創品牌 03/02 14:45 我覺得是這樣啦.. 把上茶行買茶,當做去餐廳吃飯比較好. 去餐廳吃飯,不可能每道菜都會做的極好,也不可能每次吃都好, 也不可能實力永遠堅強,傳個三四代都一樣廚藝驚人. 上館子,要做的就是找到你喜歡的那道菜,然後再去找這道是誰的拿手菜, 找對人,找對地方去吃,就對了. 我認為買茶也是一樣, 茶行的茶不可能永遠都好,品質是會變動的. 基本上氣候改變就影響很大了,今年能出好茶明年未必能, 老爸會做好茶兒子未必能,阿公做不出好茶未必孫子不能夠. 總之品質是不斷波動的,品牌在這邊對於買好茶來說,可說是完全無助, 只能說吃到嘴裡好才算好. 買茶憑的就是自身的品飲經驗,學習跟運氣, 運氣好碰到一個值得信賴的製茶師傅, 就跟著他喝一陣子,直到對方變調為止. 又,餐廳一旦開連鎖店以後,多半不能對其品質再抱幻想. 而品牌茶在此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謂大品牌,就是至少你得將自家產品盡力的銷往每一個角落,對吧? 所以量一定會變大,不然只有少數人喝過你的東西,牌子怎麼建立呢? 而我認為茶是一種少量做才會質精的東西. 做茶需要經驗,但一個有經驗的師傅,一次能顧多少茶? 人力絕對有他的極限. 若要焙的話這極限又更加限縮,低溫慢燉的焙茶過程,有時耗時到一百多小時, 中間要不斷試茶,監控茶焙的狀態,而且還要把休息,回潤,再焙的時間算進去, 焙到完成可能是數月時間. 焙一爐十斤茶,那焙茶的人一次能顧幾爐呢? 所以要對應大牌子所需的產能,品質上是否能跟上,我是蠻存疑的. 品牌還有一大害處,就是能建立品牌者,多半資本與人脈都有一定規模. 媒體關系也很好,能夠用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去影響你對茶的認識. 就像matrix的母體一樣,營造一個非常逼真的虛擬世界,讓你以為那就是真的. 我認為這點非常容易做到,畢竟飲茶是一種味覺與嗅覺的品味. 五感之中,這兩點最難被清楚的描述與量化,所以品飲經驗也最難交換, 而且很容易被當時喝茶的氣氛,店員話術所影響. 我們可能喝到完全不同的茶,但都認為這是"七泡有餘香". 而品牌挾包裝與廣告的優勢,要影響跟把消費者教育成他們想要的那個樣子, 並非不可能做不到. 或許你會以"啊~那是天仁那種規模的才有辦法辦到." 實則不然,在台北我去買過一些名氣大,很時尚或很有質感的店, 這些店的店主甚至還有開班授課,還有不少文化人為之背書, 但他們的店員在bull shit人的時後,是不會臉紅 也不會氣喘的. -- ---"練神掌的小孩不會變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5.17.113.103 ※ 編輯: nmrfarm 來自: 75.17.113.103 (03/02 19:33)
antibonding:我的重點是擺在賺外匯阿... 03/02 19:40
antibonding:還有企業經營的好處是不一定是要傳給下一代 03/02 19:40
lwei781:大推... 03/02 21:54
lwei781:quality 已經炸掉了後 下不下一代好像也沒分別了... 03/02 21:55
sigwa:這年頭只有賣不掉的茶..沒有做壞掉的茶啦..怎樣都有人買..看 03/02 22:49
sigwa:你會不會賣而已 03/02 22:50
lwei781:推樓上講的 03/02 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