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eache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zip ()》之銘言: : ※ 引述《frilly (在UCLA的日子)》之銘言: 再論考當年考師範是否競爭的問題 也有階段性 大體上來說 師範學校(高職)是競爭的 一來當時師範是各校獨招 所以大都市地區的師範競爭很激烈 我父親是新竹師範學校(高職)→省立台北師範專科學校二專 我父親的二專部的同學對我說 他是花蓮師範學校畢業的 為何一個嘉義人要去考花蓮師範? 原因花蓮師範比較好考 西部太競爭了 所以西部考完 家裡又只准他讀師範 只好存錢一再轉車到花蓮應試 (在民國5x年北廻鐵路可還沒開通 所以東部才會特地設立花師和東師) 對於早期師範學校的女老師來說 競爭更激烈 因為重男輕女的關係 女生的升學不受到家人的重視 但是許多家庭較好的 反而會支持女兒去考師範 一來的確老師的社會地位當時還算高 二來老師雖然待遇不佳 但相對於女工 收入也相去不遠 三來女老師當時在婚姻路上其實很不錯 有錢的人家很喜歡孩子娶女老師 即使可能女老師家裡窮 但社會地位與聲望以及品德都是富貴人家覺得很不錯的 當年台北女師五專部入學資格甚至比北一女還難取得 我父親的新竹師範同學 只有1/3留在教職 其他的年限到了 就轉行了 有台電工程師、工廠廠長甚至還有法官、律師 當年可是沒有公職補習班 他們是靠自修考試取得資格的 或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轉行的 有許多人常說 早期「老師都是外省人」 但其實不然 在當年省籍存在的年代 「師範體系內」的本省人是很多的 因為相對於窮人來說 師範學校與軍校 是他們改變身份階層的踏門磚 而為什麼會出現「老師都是外省人」的錯覺? 其實以早期師範學校學生的資質和出社會之後的薪資待遇偏低 許多老師會跳到別行 加上外省老兵退伍潮 所以就讓外省老兵用考試或學歷檢核的方式 填補國民學校(國小)的師資空洞 其實師範學校畢業生 也許不能說是人中之龍 但是本身素質可以算是菁英 當然在經濟起飛的80年代大學聯考 師院的分數不是頂尖(師資多元化之後分數更是下降) 這也是我們想用「分數」去討論師範教育是否是菁英可以留意的事 18%如何改這都可以討論 但我想一些事實 還是可以先釐清 這有助於減少一些無謂的爭論 以上是我接觸到民國50年左右開始教書的老師們他們的故事 大家參考一下 -- 神啊.... 如果我砸錢買KTR機車 你就把KIWI妹送我吧...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30.63.39
kee32 :老師(以及公務員)都是外省人可是批踢踢一大迷思哪~~~ 01/16 13:57
kee32 :不過鄉民就是正義,跟他們吵就輸了...... 01/16 13:57
badteacher :我爸媽也都是本省人,家裡窮只能讀師範~ 01/16 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