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iger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即使明天台灣職棒就滅亡,喜歡談棒球的我們,仍舊要繼續談下去! 其實三商隊的解散,對台灣職棒就算是沒有利,也絕對沒有害處,其他球隊真的沒有必要 跟進,球迷也不需要哀傷,應該相信我們職棒會更好。 雖然很多人在擔心明年沒有台灣職棒可看,但是反正決定權不在你我的手上,只在各個球 團老闆的一念之間。而這些球團主也不會在乎它的球隊是多少人的精神寄託,說解散就解 散,一點情分都不顧。 那,換個方式去想,既然大家無力去改變,我們這些沒錢的可憐球迷,在無法買下職棒隊 自己來經營的情形下,又有什麼好擔憂的呢?擔心又能怎樣?不如就好好地靜觀其變,期 待這些出錢的大老闆能高抬貴手。 管他球隊在不在,至少棒球永遠在,我相信每位朋友都是希望台灣的職棒能像國外一樣, 每個沈浸在其中的球迷,開口避口聊的都是棒球本身的話題,不要去煩惱場外的是非。再 加上,我經常在這個專欄上呼籲各位媒體不要再去炒作兩聯盟惡鬥和賭博,多多關心比賽 本身,盡寫這些負面的消息,搞得人心惶惶,實在沒什麼意思。(職業籃球已經被寫垮了 ,坦白說,職棒再被搞垮,對各位媒體朋友都沒有好處,搞不好有人要失業!) 因此,我並非要忽視事實,而是盼望能夠幫大家把焦點拉回場內,即使是球隊真的倒了, 那再說,至少現在還有球隊存在,那就表示職棒還是有的,沒有必要如此悲觀。我是希望 能夠利用這個專欄來帶頭以身作則,寫出台灣職棒目前的幾個場內現象,可能關於紀錄, 也可能關於趨勢,打算替已經打了十年的台灣職業棒球運動做個總檢討,試著提出幾個觀 點和大夥們分享,增加大家看球的興趣,希望各位滿意。 擴充賭博,讓他卡位 首先,這週想請大家注意一個台灣目前各職棒隊的現象,那就是由於隊數擴增太快,以及 賭博牽扯,使得目前各隊的主力陣容普遍年輕化,大部份是1970年以後出生的球員。由於 這群先發選手都很年輕,將還有不短的運動生命,下個台灣職棒十年,前五年這些人會是 職棒場上絕對的主角,甚至延伸到台灣職棒第三個十年,並卡住後起之秀的管道,導致未 來除非是聲勢驚人的新人,否則將會難以出頭,這些X世代球星可以說是幸運又長命的一代 。 要整體看這個態勢,不如從職棒元年說起,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以下將研究各年度有哪 些選手在其職棒生涯中,第一次成為球隊的主力球員,條件是在職棒生涯中第一次達到規 定打席數或投球局數。 為何要去討論一個球員在哪一年成為先發,因為這表示從那年起他是球隊的重要成員,不 再是新人或是泡沫,進而開始展開它的職棒人生,當然背後也意味著可能有老球員被淘汰 。而某一年生涯首度成為先發的球員多,代表這年是球隊新人崛起,老將沒落的一年,反 之則是球員依舊健在,新人太差或無法冒出頭的一年。 職棒開打,三十好漢 1990年職棒開打後,第一年有下列球員成為先發主力,味全龍隊有黃平洋、李安熙、陳金 茂、孫昭立、黃煚隆、郭建霖和林易增,共7位。統一獅隊有杜福明、鄭百勝、宋榮泰和汪 俊良,計4名。 三商虎隊有黃武雄、康明杉、劉義傳、涂鴻欽、翁豐堉、黃世明、鄭幸生、何良志、陳正 中和涂忠男,共10個,是四隊中最多的。兄弟象隊有陳逸松、黃廣琪、張永昌、王光輝、 李居明、洪一中、林百亨、吳俊達和王俊郎,計9員。 第一個職棒球季總計產生了30位球星,4隊平均每隊誕生7.5個主力選手,投手10名,平均 每隊2.5名,野手20個,平均每隊5個。以當時各隊准許場上有兩名洋野手的情形下,9個先 發陣容(包含指定打擊)中可見得各隊還有兩個位置仍舊在變動的狀態,投手也是如此, 也就促成接連兩年各隊有新球員生存的空間。 九一年班,素質驚人 1991年是台灣職棒史上目前為止,新星表現最輝煌的一年。新的主力是味全隊有陽介仁和 羅世幸兩位,統一隊有郭尚豪、謝長亨、呂文生和曾智偵,計4名。三商隊有陳明德、林仲 秋和蔡生豐,共3個,兄弟隊則有林文城、陳義信和吳復連,計3員。 總計12位成為先發,平均每隊3位,投手和野手都是6位,平均每隊1.5位。這12個好手大致 上分為兩類,一是第一年職棒生涯因為受傷等原因,導致這一年才固定為先發的,如小飛 俠等人,第二類是職棒開打後,才從國內外加入的,如飛刀手等人。 配上90年的先發主力,這40餘位球員幾乎包含的台灣1980年代所有的棒球好手,1950和60 年代出生的他們,願意投入本土職棒的都已經在這其中,當然1984和1988年兩次集合棒球 菁英的奧運代表隊也囊跨在內。 因為奧運,業餘慢進 1992年,除了呂明賜,整個職棒幾乎都是由前一年的原班人馬演出。這些球員是味全隊有 林光宏和呂巨砲兩名,統一隊有陳政賢和羅敏卿兩位,兄弟隊有陳憲章一個。總計只有5名 球員在它的棒球人生中首度成為先發主力,平均每隊1.25名,投手兩位,每隊平均0.5位, 野手三員,每隊平均0.75員。 這年新選手會如此少的原因,並非是前文說的老將太強或新生代太差勁,而是外力所致。 因為那年奧運仍舊是禁止職棒球員與賽,台灣業餘球界的菁英為了參加第一次正式奧運棒 球賽,在中華棒協的主導下,暫緩加入職棒。 1993年,銀牌英雄投入新戰場,又讓台灣職棒獲得球員上的補充,是十年來新球員冒出人 數最多的一年,可惜的是隊數擴增成6隊,稀釋了這個效應。這些球員分別是,統一隊有江 泰權一名,時報鷹隊有卓琨原、郭建成、古勝吉、李聰富、廖敏雄、褚志遠和曾貴章,計7 位,俊國熊隊有林朝煌、白昆弘、吳思賢、張天麟、張文宗、張耀騰、陳威成和黃忠義, 計8名。 增隊太快,球員不足 93年總共有16位好漢成為職棒新英雄,雖然大多補充在時報和俊國兩隊上,可是以整個職 棒來看,還是替這個圈子注入新的生氣。16名先發,平均六隊每隊2.67名,投手3個,平均 每隊0.5個,野手13員,平均每隊2.17個。 由於台灣業餘球員有限,93年的這次球員大補充,如果職棒聯盟隊數沒有增加,將會適時 地接上老化的上一代球星,可是聯盟隊數的擴充使得效果銳減。總計92和93兩年,只有21 員球星爬起,6隊每隊每年只平均分到1.75人,只有91年3人的58.33%,新選手接棒速度減 緩。 如果當年仍舊維持四隊,那這兩年,平均每隊有2.63人,約是91年的87.67%,新陳代謝的 速度會比較跟上91年的水準,球賽的精彩度也會提高一些。其實這個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 ,也就是說,如果現在有人真的去質疑目前台灣職棒隊數過多,其實絕對不能忘了真正的 濫觴在於這一年,是從93年起擴充太快的傷害就已經浮現,不是等到台灣大聯盟的成立。 -- 曾文誠: 「老實說,我不是虎迷,但打從職棒五年開賽後, 我就祈禱虎隊可以拿冠軍。不為別的,只因為林仲秋。」 本段節錄於83.5.25聯合晚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66.11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