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Philoso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如果分析哲學的主張是「歐陸哲學應該在學術圈消失」,我想我還是有些話 得說,而且這些話和我自己支持或反對這件事都沒有直接關係,不過還是得 說一下,不好意思。 首先,涉及社會中各種資源分配時,恐怕就不太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決定資 源如何分配這件事,基本上是個政治問題,而對於政治問題,就我的感覺, 至少會有兩個層面: (1) 政治問題最終是向「人」負責,而不是向什麼終極價值,也當然不是向 「學術」負責。 (2) 而即便想實現什麼「終極價值」,也必須考量現實中各種複雜的因素。 在這個定性之下,我接下來要說的話大概就嚴格的哲學來說都是鬼扯(因此 其實是不適合本版版旨的),而由於我的知識社會學的知識不足,也只能說 一些常識上一般性的觀察,這個觀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 一般性的學術處境 (1) 除了「產學合作」,或像是醫學院等直接有市場價值的學科,能夠自籌 經費外,其他的經費來源只有(a)學費 (b)國立大學補助 (c)計畫經費 (d)捐款。 (2) 在某些科系中,某些「教授」之所以被承認,其實是因為他有辦法幫助 科系經費來源,或是大眾的觀感很好,能夠吸引對學科還不熟悉的人, 這種教授有時對於一個科系的重要性極高,有時則否。 (3) 每一門學科都有些內部問題,而這個問題總和現在的人員組成有關(例   如不是全部都是「分析哲學」的人),改革者因此經常使不上力。 (4) 一門學科能做的事總視大抵上視:(a)經費多寡 (b)人力資源而定 ,因   此任何意義的「效率」都不是絕對值,而是相對於能供學術活動的經費   以及(更重要的)人力的投入而定,沒錢或是無人加入(這可能因為沒   有位置,或單純的沒人有興趣)的科目就算進行的「模式」再有效率都   不會有進展。 (二) 短期策略問題 (1) 內鬥的選擇:在認定學術資源的「餅」不可能做大時,內鬥會是第一選   擇,只要對方東西少了,就是我們多了,然而內鬥可能會傷及整個學群   ,可能讓經費更少,學生失去興趣,從而讓環境變得更糟。 (2) 權力的必要以及傷害:任何學門都需要權力才能運作,但要注意的是, 一般性的「權力分立」之所以必要的理由,就在一個人或一群人,不管 素質多好,都不能讓他們有絕對權力,以免濫權,一方面避免蠢事,另   一方面,也有緩衝一些看似「真理」的事情所可能產生的現實效果,這   點在各學門仍然有必要,然而學門往往沒有「憲政體制」,因此高度依   賴偶然的「態勢」以及人員素質(雖然人員素質本來就不能依賴,笨蛋   可能在掌權前很清明)。 (3) 權力運作會產生怨恨,這種怨恨的程度可以非常之高,等同於破壞他人   的生計,而怨恨大概是最有害於溝通與交流的情緒之一(這裡完全是我   自己鬼扯)。 (4) 在派系鬥爭中,經常出現引入外來的政治勢力的手段,這有辦法打破僵   局,但後患也是相當可怕。 (三) 長期策略問題 (1) 長期策略的問題重點在於能否吸引人進入學科,乃至於進入特定派系的   研究,由於學院不能拿槍拿刀逼人進來唸(不過卻可以用羞辱把人轟出   去,通常會補一句「這樣就會走的人我們也不需要」),所以對於那種   比較無法期待收入的科系來說,參與者的興趣有絕對的重要性。 (2) 附帶一提,先看以下的引文(A1Yoshi, 3572):   --   籠統的講可以像我貼的幾個連結裡頭一個說的那般:這區分是指做哲學style   上的差別。這講法狀似比我的語言中性很多。   不過讓我多加幾條:寫作的style,如果我們給定前提是被寫出的文字多少反   映的是腦袋裡思考的結構、思考的方式。   你說這區分有沒有比較有意義一點?   --   如果思考的結構的形成,和個人所受的基礎知識有關,大多數的學生都   必須在閱讀及思考時形成思考結構,從而,唸海德格或是德希達等等的   「歐陸哲學家」,「有害」於「正確的」思考結構的形成。而我記得(   不好意思是在其他地方,原文也不太清楚)A1Yoshi 也表示過,唸太多 這些人有不良影響。   從而如果要有效率的養成特定的學生,我們必須「阻止」他們唸歐陸哲   學,或至少在邏輯訓練不夠時不要接觸(然而至少就我所知,幾個國立   大學的哲學系大體上還有相當不錯的基本邏輯訓練課程)。 然而,這必須進行非常困難的學術政治操作(見「短期策略」部分)才   能夠在大學中根除這些課程或是終局性地將這些課程邊緣化,另外,這   些東西確實吸引了學生,引發了一些「愛」,而根除的權力運作也必然   產生恨。 (3) 況且,吸引學生投身一個不太能保障生計的學門,最重要的是愛與熱情 ,這些都不是強制力能辦到的,而更多的人能夠投身其中,也才可能產 生足夠的社會力量,而以強制力禁止某些東西,大概只會讓人遠離,一 個學群要凋零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 (4) 因此不賺錢的學群的興起長期來說,只能靠愛,雖然有時這可以靠虛榮   ,但最重要的應該還是向學生展示在該學門中能發現的驚奇,或是讓學   生發現這門學科對他的幫助。 (5) 聲望的累積也很重要,國際性的成就極端有用(但如果能達成,這個環   境的問題也不是那麼大了),但極端困難,一般性的社會聲望得靠學群   人士對於各問題,在各處的發言,當然一定會有爭議,但形象還是重要   的。 策略問題到這裡為止吧,這些我覺得反而是在喊出「歐陸哲學應該退出哲學 界」前,應該先想的事情,當主張的本來就是現實上資源配置的問題,不可 能,也不應當認為能夠「罵死」或是「教訓」所有基於許多理由不同意的人 ,然後實際上不行再罵大家白癡,想改變世界,就不要做蘇格拉底(何況蘇 格拉底是不太罵人的)。 我總覺得,有時好像有一種「只要大家都聽『正確的』說法」問題就解決了 的信念,然而政治問題不能這樣想,就算是學術政治也一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1.110 ※ 編輯: TMWSTW 來自: 140.112.211.110 (12/30 00:40) ※ 編輯: TMWSTW 來自: 140.112.211.110 (12/30 00:44) ※ 編輯: TMWSTW 來自: 140.112.211.110 (12/30 01:19)
coldeye:所以原po的意思是,我停車在別人家前面,別人不爽, 12/30 08:48
coldeye:這不會(只)是個法律問題,而是個政治問題? 12/30 08:49
LoCoCo:寫真好^^ 12/30 12:45
TMWSTW:coldeye,所以法律問題總有政治性啊,但這不代表這種問題 12/30 15:43
TMWSTW:就沒有回答,而一般性的法律問題是可以「忘了」政治性格 12/30 15:45
TMWSTW:但那反而是因為通常這種問題不會產生太強的衝突 12/30 15:46
TMWSTW:但你說到修憲、制憲公投這個程度的話,那忘了政治性我覺得 12/30 15:48
TMWSTW:非常不負責任。另外憲政體制本來就是用以確定政治狀態的, 12/30 15:49
TMWSTW:而當主張其實是要把學術圈「翻過來」時,能忽略政治嗎? 12/30 15:52
TMWSTW:不過我得說,關於法律中必然的政治性這點我還在鑽 12/30 16:13
TMWSTW:我是覺得「主權」這一概念可能是重點 12/30 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