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Philoso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看完了。其它人A1Yoshi好像應該不知道,不過A1Yoshi從頭到尾講的都是 "style"而非"content"的問題。A1Yoshi也從來沒有否定過歐陸哲學的大腳 們的洞見與貢獻。 以下會挑些段落回應,凸顯其差別。 ※ 引述《COCOAII (忍者=會忍耐的人)》之銘言: : 舉我個人較為熟悉的現象學和詮釋學為例, : 「存有」、「投射」、「視域」、「完滿性」等用語,我一開始完全不懂在搞什麼鬼, : 投射是心理學上的投射嗎?視域是說視線範圍嗎?完滿性是功德圓滿嗎? COCOAII讓A1Yoshi想到分析哲學還受到常識語言學派的影響。然後請留意, A1Yoshi是在強調style而非內容。如果說A1Yoshi以及其它人(=我們)可以 使用比較淺白的話語,而不使用,同上,那一種特別對於初學者(同時也是 常識/ 日常語言使用者),包括曾經的COCOAII以及A1Yoshi可能誤解的用語, 為什麼不這麼做呢?為什麼要(在我看來實在無意義的)增加入門的門檻、 入門理解的難度?為了什麼?先不論這麼做的壞處了,已經論很多了。 而這裡有一點COCOAII從頭到尾沒有提到:隱喻比喻這件事。A1Yoshi大帥哥 提過很多次也就不再多囉唆了。 不過若有人要針對隱喻比喻,以及語言語詞本身的「歷史性」這一件事來談 ,大賤人A1Yoshi(這有沒有違反人身攻擊版規?)很樂意。只是A1Yoshi希 望談論這問題時所使用的語言,不要再給我用充滿詮釋空間的語言,否則A1Yoshi 會看不懂。 : 當我說「成為信徒」不是說一股腦地毫無批判地接受, : 而是先不要排斥,慈善一點去聽聽別人怎麼說, : 相信德國人、法國人、搞歐陸的人不是白癡。 這裡有無限上綱的問題嘛。慈善原則並不會導致,到最後A1Yoshi及其它人 根本在人群中挑不出笨蛋白痴或胡搞惡搞的人啊。 : 只專談兩者共同的主題「外在事物」好了, : 真以為相同用語能夠保障所關心的主題是相同的嗎? 要不然呢?如果主題不同,且A1Yoshi以及其它人不是律師或法官,那就其 中一方換詞啊。又不是像律師或法官,字就在那兒,非得用字去對各種不 同的情況? : 對於外在事物,分析哲學家絕大多數想到的就是一般我們會想到的,彼此分開, : 我是我,事物是事物; : 歐陸哲學(重申一次,此指現象學、詮釋學)想到的根本不是這樣的圖像。 : 所以對於分析哲學會有「超越問題」,意即「我們如何通達外在事物」, : 對於現在的歐陸哲學這根本不是個問題,好比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等於180度。 分析哲學家也有人談論現象學,不管是湖賽爾、海德格或者梅洛龐提啊。 剛過世的Hurley的想法基本上就充滿這些歐陸想法的影子,很明顯。可是 style呢?顯然她以及其它持類似觀點的分析哲學家使用的語言,和其它 (也許)觀點內容類似的人使用的語言就有顯著的style上的差異嘛。 所以我說,style和content可以區分的嘛。分析哲學家不一定要像COCOAII 說的「我是我,世界是世界」啊。至少我就覺得這種笛卡爾的看法是很有 問題的。 黑格爾說:We are in otherness. A1Yoshi就此句字面讀意思,針對內容,A1Yoshi同意啊。但這不表示A1Yoshi 因此得同意A1Yoshi以及其它人非得用那種不清晰的方式呈現或討論或分 析啊。 : 至於清不清楚,我覺得歐陸哲學其實也很清楚阿,也十分嚴格。 A1Yoshi甚至覺得這根本就是一個經驗問題了。今天找一百個或一千個完全沒有 哲學背景/ 素養的常識語言使用者,然後分別用兩種style去帶他們。 隔一段日子後檢驗他們對所學材料的掌握程度,簡單說就是考試。A1Yoshi認為 分析的style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達到一樣的材料掌握程度。 另一個可能的結果是兩群人內部的分佈情況會不同。A1Yoshi認為歐陸的style 的分佈會比較扁,也就是說,後半那種鬼扯蛋的學生會比較多。(所以A1Yoshi 從沒說過歐陸只會亂搞,A1Yoshi說的是他容易讓亂搞的人躲在裡面,或者,比 較容易製造出有亂搞能力的人) 分析清楚的由簡入難、由具體入抽象使得人比較好學的好接近的啊。 : 就我淺薄的知識而言, : McDowell在”Mind and World”中, : 曾提及希望這本書能被看作Hegel《精神現象學》的導論, : 並在書中引用Gadamer的「視域融合」的概念。 : Brandom亦把”Making it Explicit”視為《精神現象學》的導論, : 也將要出版探討Hegel思想的書籍。 : Davidson也曾說,Gadamer是他在智性上的鄰居 : (意思是路子雖然不同,卻殊途同歸)。 : 這幾個分析哲學家應該算是所謂的『大ㄎㄚ』, : 或許他們對於歐陸哲學有不同的觀點。 很好啊,這跟A1Yoshi知道的情況一致。問題是反過來呢?採取歐陸style 做學問的人,有幾個會看分析哲學家的東西?到底那邊的人比較自以 為、比較封閉? A1Yoshi還是覺得,分析哲學家真的比較踏實誠懇一點。好東西?看啊,為 何不看。也許我會碎碎唸:幹,寫那麼難懂幹嘛,明明可以用更簡單 的方式寫的。 但以歐陸style為宗的傢伙,會看分析的東西嗎? : 最後,我提一下在這串討論中比較相關的議題。 : 分析哲學家Hacking有在討論『科學中思考的模式』, : 他發現不同的思考模式會形塑不同的對象。 : 從中他也得到英語中『主詞—謂語』的思考模式, : 容易延伸出一堆追問主詞存不存在的議題, : 如數存不存在、電子存不存在、道德存不存在。 : 問題換作其他語言就不見得如此。 : 對現在的他(2007)而言,實在論/反實在論不再是個重要的議題。 : 這值得深思。 這部分A1Yoshi不懂。主詞/ 謂語不是所有語言都有的結構嗎? 如果不是這樣,A1Yoshi第一個想到的問題就是形式邏輯的問題: 這表示有些語言根本無法翻譯成邏輯形式語言,即使是最簡單的語句邏輯 以及述詞邏輯。換一種方式說,真的像前文推文寫的: 那是你(某種語言使用者)的邏輯。不是我(另一種語言使用者)的。 (如果版主你們給我挑這裡這句的毛病,我會殺掉你們喔) 我在接觸邏輯的時候很早就想過這問題,不過聽說答案是否定的耶,跟COCOAII 這兒所說的不同。 不過我想這問題要回答也簡單:抓本德語或法語寫的邏輯教科書就有答案 了。 另一種可能。COCOAII似乎談的不是上面我講的,而是偏向心理學的問題:使用 不同的語言,會產生的問題,或思考的模式、方向會不大一樣。 喔,我覺得講這個要很小心喔。 如果COCOAII想說的只是,比方說,牛頓的微積分符號系統比較不好用,甚至, 再強一點,某些定理的證明可能因此變得比較困難....我同意。但這不會 (或者不可以會)影響到某定理本身的「可證性」(請連到葛德爾不完備 定理理解之)。 這只是在知識技術層面,方便性,明顯性,而這可說屬知識論/ 方法學層 面的問題。就像我覺得用中文談西哲很多時候不是「很好用」,但我絕對 不接受有人說用中文是原則上不可談、談不到,非得用英文才能談 -- 這 種說法。 我甚至不否認,貧窮的人類如我們時常製造假問題,而這當然也包括哲學 家。看細一點,也許某語言使用者,與其它比之,容易創造出更多的假問 題 -- 這些我都覺得可能。 但這些不表示,即使是深埋在某語言裡頭的該語言使用者,無論如何,原 則上,無法衝破這些煙霧彈,找到真相。 COCOAII所提的Hacking的想法,照COCOAII所言,聽起來很像唯心論呢。 -- PTT2 自然就是美 => 百慕達群島 => 漩渦 => PinkPartie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82.12.211.81 ※ 編輯: A1Yoshi 來自: 86.21.95.1 (01/01 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