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Philoso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InAMinor (ヴォヤ—ジュ1969)》之銘言: : 嗯...就我所知, : 位格指的就是「我」呀 : 精確來說,「人的位格」(human person)是我們用第一人稱代詞(I,me)所指的東西。 : 至於「我」是什麼,這到現在還有得吵呢。 : Peter van Inwagen 的「形而上學」第十、十一章討論二元論、物理主義和 : 位格同一性, : 我覺得這兩章整理得很完整,很適合初學者,推薦您做參考。 這樣講不妥。 位格是什麼,我略過,因為我想不出用少少的 jargon 來解說它的方式。 一個比較細緻的解說,參看我的碩士論文 資料在此 http://tinyurl.com/2rjg8b 但裡頭只處理了謝勒的觀點,也因此只能解釋跟基督宗教以及德國觀念論傳統 相關的位格議題 這裡就簡單補充幾點,以免誤解擴大: 之前 T....W [忘了怎麼拼] 板友的解說同樣不妥。說得很多,資料也夠, 但說得不夠好。首先,字源介紹欠完整。 完整的 etymology 是 person -> persona -> prosopon prosopon 是 pros 跟 opon 的複合字,直譯是 in front of the face 所以是面具,或角色,有時也可以當面孔的同義字。 但嚴格說來,法學意義上的 person [在此脈絡下可直接譯成人格] 跟這個字源義還有點關係;在哲學或神學 [特別是基督宗教的神學] 下, person [在此必須譯為位格] 和字源義的關係就稀薄得多。 但有一點十分有關。不是字源義本身,而是原字常見的脈絡,即是我們常在劇本前看到 的「角色介紹」dramatis personae (古希臘文怎麼寫我忘了,略過不寫), 而 dramata 這個字又是從 dran 這個動詞來的,意思是行動、行為、表演。 事實上,跟位格有關的問題,無論是法學哲學還是神學,都是涉及行動的問題。 誰在行動?可以把看來不同的行動加諸同一個行動者嗎?我們怎麼「看到」這一點的? 如果有同一個行動者,他的相異行動之間的秩序又是如何?有這樣的秩序嗎? 等等。先點到這裡為止。 InAMinor 將「位格」理解成「我」則是偏頗的 比 Boethius 的創始定義「有理性的實體」還成問題 因為上帝也有位格,假定上帝是完美的,那對他來說應該沒有「我」 因為在祂身上主客是同一的 [純就概念來說,在此暫略過存在問題] InAMinor 顯然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的 restatement 把 "person" qualify 成 "human person" ---- 然而這並沒有比較嚴格或精確 因為 human person 也未必只是「我」而已。 首先,因為集體的「我們」也可以是位格 (法律實務將公司看作「法人」,可以解釋為集體具有位格可能性的一種現實反映) 再者,「我」不一定是位格。說位格就是「我」(I-ness, Ich-heit)事實上 會混淆兩個脈絡截然不同的問題。分別解釋這兩個問題又需要一堆 jargon (當然,這是我能力不足之故,有待更高明人來解說),我直接指出結論, 正確的講法是:位格具有「我性」,而不具位格特性的「我」也是完全可 能的。 (我立刻想到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就是 Hume 的意識串綁兜隱喻。 在這個例子下,位格不存在,但「我」還在。) 由於這兩點,不可將「位格」輕易解說成「我」,雖然初看上去兩者都是關於 主體性的問題,因此可以相等同,但事實上完全不然。 Inwagen 的書雖然頗多師長同學都有好評,我還是寧可推薦以下幾本 Boethius - 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 Aquinas - Summa 裡的相關段落 (找一本有 index 的方便選讀) Kant -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雖然沒有專門討論位格,卻提出了「尊嚴」的概念,十分原創又激進---- 至於正確與否、真實與否就再說] Nietzsche - 所有談論心理學的部分 [中文界尼釆研究一直忽視尼釆和德國觀念論 的曖昧關係。這些心理學段落若兜起來看,尼釆和 Geist 的共鳴會非常明 確] Scheler - Formalismus, Ordo Amoris [仍然是我看過最深刻解釋 Person 的思想家] 另外還有個天主教神父引申 Scheler 位格概念的論文,寫得極好,可惜,我完全忘了 他的名字也忘了論文題目了。等我哪天回老家書房查到再說吧。 -- "I used to be indecisive but now I'm not so sur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