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推 Lothario:印象中大和有過一砲變擊沈美軍驅逐艦的紀錄 → Lothario:一般來說類似大和這類超弩級戰艦可以挨30枚左右 → Lothario:的魚雷,只打中一兩發可能只是搔癢而已 有兩點我說明一下: 1. 弩級戰艦的分類是日本分的, 因為無畏艦的始祖--1906年服役的英國海軍無畏號(Dreadnaught), 在日文發音中的第一個音節是'Do', 與日文的'弩'同音, 因此就將與無畏號同規模(主砲統一配備305mm砲)的戰艦歸類為弩級戰艦, 如日本海軍的河內級戰艦與英國海軍的無畏號. (但是河內級的主砲倍徑不同, 有45與50兩種倍徑, 因此有人將它算成最後的前弩級戰艦.) 後來新一代配備343mm與356mm主砲的戰艦出爐, 威力比弩級戰艦更高, 就是超弩級戰艦了, 如日本海軍的金剛(巡洋戰艦), 扶桑與伊勢級, 與英國的Lion級巡洋戰艦. 接下來的發展各國就不同了, 一次大戰中英國海軍有不少381mm主砲的戰艦與戰巡(R級戰艦與Renown級戰巡), 後來造的Nelson級則跳到406mm主砲, 美國與日本則從356mm直接跳級到406/410mm等級, 我認為在這之後就很難用'超超弩級'之類的分類去加以分類, 因為各國的發展歷程已經出現差異, 更因為接下來的'海軍假日', 各國大型戰艦的發展暫時停頓, 各國新發展的戰艦多半跟一次大戰延續下來的系統脫鉤, 而是以'符合條約限制下的最高性能'為主要要求, 因此有人將這些火砲在406mm左右的戰艦歸為'條約型戰艦'. 此外, 對於一些有特殊設計取向的戰艦, 用傳統的超弩級分類過於不易, 例如法國的Dunkirk專門用來追殺德國的裝甲艦(口袋戰艦), 只配備8門343mm砲, 但是裝甲不弱, 航速卻比那些老前輩快上許多; 德國的Scharnhorst主要目的是通商破壞戰, 只有9門280mm砲, 但航速也有31節以上, 防禦力也跟各國同時期的戰艦無異, 續航力更是遠到變態, 你大概也不會它們歸類成前弩級或是超弩級戰艦吧? 至於條約效力失效之後, 英國海軍的新戰艦是King George V, 仍然符合條約的限制 (因為英國原本希望條約能延續下去), 美國海軍推出North Carolina級與改良型的South Dakota級, 與條約限制也大致符合, 日本海軍則直接不管條約, 跳級到大和號這種巨型戰艦. 2. 戰艦對魚雷的防禦力: 這其實是很難定義的東西, 因為各國的設計標準不一定相同, 跟魚雷K到的部位與受損前後順序更有關係. 以條約型以前的戰艦來說, 英國的Royal Oak被德國潛艇摸到港內, 打了2~3條就再見了(停在港內沒關艙門); 日本的長門級原始設計只能容許4條魚雷的戰損, 否則失去戰力或沉沒; 金剛號在台灣海峽被美國潛艇打到三條就掛掉(大傾斜後彈藥庫爆炸). 比叡號則中雷估計13條(但是有幾條在打中時距離太近, 保險沒開而未爆) Repulse沉沒前中雷高達14條(大部分是重傷減速後才擊中的). 條約型以後的: 德國Bismarck被打到舵機而不能操縱, 但是中的魚雷都沒有穿透防護層; 美國的North Carolina被打到一條就大量浸水差點完蛋; Prince of Wales沉沒前被打到7條; (前兩條打到推進器附近, 使船尾大量浸水並失去電力, 航速與防空能力大減) 武藏中雷20條(但是分布平均, 其中一側11條, 另一側9條); 大和中雷11條(有9條集中在右舷, 且後來被迫對重要的左舷輪機艙注水, 導致航速減到剩下6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56.21 ※ 編輯: keins 來自: 140.114.56.21 (04/08 20:27)
Lothario:感謝說明 :D 203.70.2.21 04/08
swatteam:金剛是在台灣北部海域吧?220.143.218.223 04/08
keins:是的, 經緯度是26.09N, 121.23E 210.58.10.166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