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決定性因素 1 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作為打敗日本法西斯的四個主要國家之一的中國﹐始終擔負著抗擊日本侵略軍主力的重任﹐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就作戰時間而言﹐中國遭到日本侵略最早﹐抗擊日本也最早﹐而且作戰時間也最長。僅從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國軍民同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了8年零40天(如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則戰鬥了14年)。而美、英兩國從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起﹐同日軍戰鬥了3年又9個多月﹔蘇聯從1945年8 月9日對日宣戰開始﹐實際作戰不過十幾天。就作戰規模而言﹐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長達5000公裡的正面戰場和幅員130余萬平方公裡的敵後戰場進行的﹐中國投入的兵力﹐最多時軍隊近500萬人、民兵約200萬人﹔日本投入的兵力﹐最多時日軍近200萬人、偽軍約100余萬人。雙方使用總兵力高達1000萬人。就消耗日本軍事力量而言﹐8年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殺傷、俘獲的日軍﹐據日本方面統計為261萬余人﹐其中死亡人數為133萬余人。〔7〕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為43□56萬人。據國民黨軍方統計﹐向中國投降的日軍為128□3萬余人。〔8ꄊf此外還消滅偽軍213萬余人(其中殲滅118萬余人﹐投降95萬余人)。美、英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作戰﹐據《馬歇爾報告書》記載﹐使日軍損失124□7萬人(包括在印、緬戰場上美、英軍和中國遠征軍共同殲滅的16萬余日軍)。蘇軍在遠東對日作戰﹐據蘇聯統計﹐使日軍損失約70萬人(包括傷亡、俘降人數)。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損失的軍隊﹐佔其損失總數的65%﹐對日本整個軍事力量﹐特別是陸軍力量打擊最大。 尤其應當提出的是﹕在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的4年半內﹐中國獨自抗擊著強大的日本侵略軍。後來成為反法西斯戰線盟國的美國和英國﹐在此期間基本上沒有援助中國﹐而且竭力推行"綏靖政策"﹐甚至繼續向日本出售日本最為缺乏的戰略物資。蘇聯雖然曾經給中國以有力的援助﹐但要中國以稀有金屬和農牧產品償還其售予的武器裝備。為避免兩面作戰﹐蘇聯在國際關系上也采取不幹涉日本的"中立"立場。中國就是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粉碎了日本企圖在短期內征服中國、變中國為其"南進"或"北進"基地的戰略計劃﹐迫使日本陷於"中國泥潭"而無法自ꤊ煄C 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之初﹐其主要決策者們認為隻需"對華一擊"﹐就可以迫使中國屈服。陸相杉山元在日本天皇詢問戰爭所需時間時﹐他說"一二個月足夠了"。〔9〕但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抗擊下﹐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既未被消滅﹐中國政府也未屈服﹐依然堅持抗戰﹔而敵後戰場則癒戰癒強﹐建立了大批抗日根據地﹐收復了大片國土。1938年9月﹐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在向至華北視察的日本天皇侍從武官所作的《情況報告》中說﹕"佔領區內……敵人遊擊活動逐漸活躍……其行動極為猖獗。破壞鐵路﹐襲擊各地等事件不斷發生。所謂治安恢復ꘊa區﹐實際上僅限於主要交通線兩側數公裡地區之內。"〔10〕此時的日本﹐不僅在軍事上遭到嚴重的挫折﹐戰略進攻勢頭已成強弩之末﹐在經濟上也逐漸陷入困境﹐國力開始下降﹐戰略原料缺乏﹔更由於兵員的不斷增加﹐勞力、能源和糧食均感不足。1939年的軍費支出已高達61﹒56億日元﹐國防工業的生產計劃已不能完成。當年冬﹐"日本國力窮困急劇表面化"﹐已經失去保障軍隊軍事物資供應的能力﹐從而"加重了中央統帥部首腦的痛苦和壓力"。當年10月2日就任參謀次長的澤田茂對當時的形勢作了這樣的敘述﹕"外強中幹是我國今日的寫照﹐時間一長就維持不住了。陸 相也是這樣判斷的。依靠武力決戰解決中國事變的做法﹐是沒有出路的。"〔11〕其實﹐他的前任參謀次長中島鐵藏也有與他基本相同的看法﹐認為繼續打下去對日本非常不利﹔即使打下武漢、廣東﹐也不可能使中國屈服﹐而且"日本內部由於人心惡化﹐失業者發生生活問題﹐出現了反戰思想﹐將更加陷入困境。"〔12〕正是由於中國堅持抗戰﹐使日本逐漸陷入"中國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從1938年12月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的3年時間裡﹐日本連續更換了7次內閣(近衛文□〔第一次〕、平沼騏一郎、阿部信行、米內光政、近衛文□〔第二、三次〕、東條英機)﹐每次댊ㄓㄨL半年時間。他們雖然不斷地變換對華策略﹐並采取了戰略轟炸、海上封鎖、"三光政策"、"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等各種手段﹐但誰也未能扭轉這種越陷越深的不利局面。岡村寧次認為﹕"在事變中內閣幾度更迭﹐其本身就是向世界暴露了日本的虛弱。"〔13〕1939年7月5日﹐日本參謀本部在草擬結束戰爭的秘密方案中說﹕"如果今後仍然打下去﹐那將是徒勞的。要想通過這次事變一舉全面解決中國問題﹐那是不可能的。 廣大國民已顯疲勞之色﹐久戰必將生亂。"〔14〕1939年12月25日﹐日本首相阿部信行在大阪各界招待會上發表演說時指出﹕中國國民政府還擁有軍隊240個師﹐另外還有遊擊隊100萬以上。如何解決此巨額軍隊﹐如何應付國內經濟問題……都是棘手問題。〔15〕1940年12月1日﹐日本天皇也已感到形勢不妙﹐問參謀總長杉山元﹕"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侖就是敗在消耗戰與遊擊戰上﹐日本軍在中國是否感覺到無法對付了?"〔16〕實際上這時日本已經被中國的抗日戰爭拖到精疲力竭的邊緣。正如戰後日本人自己說的﹕"日本在敗於美國的物質力量之前﹐早就已敗給中國的民族主義了。 "〔17〕 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初期﹐日本投入的陸軍僅10個師團又3個混成旅團﹐在太平洋戰場上勢如破竹﹐所向無敵﹔但在部署陸軍35個師團、1個騎兵集團和44個混成旅團(含關東軍13個師團和24個混成旅團)〔18〕的中國戰場上﹐日軍的形勢卻很不妙﹐日軍的作戰不僅沒有"粉碎敵抗戰企圖"﹐反而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吃了敗仗。1942年5月9日﹐日本天皇質問參謀總長杉山元﹕"不能設法解決中國事變嗎?"就是這個五年前對日本天皇說打敗中國"有一二個月足夠了"的杉山元﹐這時已找不出挽回失敗的辦法﹐隻好所答非所問地回答說"正在研究之中"。〔19〕1943年﹐岡村寧次和重光葵對ꬊI華戰爭已有共識﹕隻有讓步妥協﹐除此別無良策。〔20〕據重光葵在戰後所著《昭和的動亂》中記載﹐當時日本天皇迫切希望與中國盡快"恢復和平"﹐表示隻要能維護國家的尊嚴﹐其他如海外領土等問題﹐不必多作考慮。〔21〕1944年﹐中國敵後戰場普遍發起了攻勢作戰﹐正面戰場上的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亦在緬甸北部和雲南西部進行了勝利的反攻作戰﹔雖然這時侵華日軍已發動了"1號作戰"(豫、湘、桂會戰)﹐並在豫中獲得了戰役上的勝利﹐但日本天皇在聽取了中國戰場形勢的調查報告和日本國內軍需工業狀況的"絕望報告"後﹐明白了日本在戰略上已經邁進了失敗的門檻 ﹐認為必須"定下決心﹐除要求媾和以外﹐別無他法"﹐〔22〕遂於6月22日指示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關於結束戰爭的問題﹐要具體作好研究﹐努力實現這一目的。"〔23〕 以上事實說明﹕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決定性因素。戰後﹐日本國內少數人說什麼"日本敗給了美國﹐而沒有敗給中國。日本在中國業已獲勝"﹔中國也有極個別人持這種觀點﹐說"日軍並非戰敗﹐中國軍亦非勝利"等。〔24〕對這類荒謬的說法﹐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曾給予有力的駁斥。他指出﹕"誠然﹐日軍在中國戰場局部戰役中屢屢取勝﹐但是它的整個戰爭的目的卻全然沒有實現。中國雖屢屢受挫於日軍﹐飽嘗'三光政策'之苦﹐並且還出現了汪兆銘之流的投降派﹐可是它經受住了巨大犧牲及災難的考驗﹐實現了抗日的目的﹐即中國才是這場戰爭的勝者﹐而ꐊ擖賓h是敗者。其次﹐從狹義的軍事上講﹐自1943年以後﹐日軍在華北不斷遭到中方的迎頭痛擊﹐至1945年﹐則徹底陷於被動局面。"〔25〕他還說﹕"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僅敗於美國﹐而且更慘地敗給了中國﹐正確地說﹐敗給了中國人民。"〔26〕美國和英國參加太平洋戰爭、美國投擲原子彈﹐以及蘇聯出兵東北進攻日軍﹐對戰勝日本法西斯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無條件投降。但不容否認的事實是﹕日本在投降之前﹐其主要軍事力量已在中國消耗大半﹐僅在中國戰死的將軍﹐即有海軍大將大角岑生、陸軍中將田攻(死後追晉上將)、阿部規秀等96人﹐ 並且耗盡了國力﹐經濟上已經崩潰。再聽聽美國人是怎樣說的﹕"即使不投原子彈﹐即使俄國不參戰﹐即使不制訂進攻的計劃﹐日本也是會投降的。"〔27〕再聽一聽日本人是怎樣說的﹕"中國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史上也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1937年夏日中全面戰爭爆發時﹐有誰能預料到弱國的中國竟能以帝國主義的日本為敵﹐將八年抗戰堅持到底呢?但是﹐中國的抗戰﹐成為將日本引入通向泥潭之路﹐繼而又引發日美、日英戰爭﹐最後成為迫使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的決定性力量。"〔28〕也有人說﹕"日本帝國主義的失敗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綿延十四年的中國 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29〕作為付出沉重代價而取得勝利的中國﹐我們更有充分理由﹐並理直氣壯地說﹕中國軍民自始至終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中堅力量﹐中國的抗日戰爭對戰勝日本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04.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