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heinkel (新的operation)》之銘言: : 朔方軍滿編也湊不出十來萬人 : 根據新唐書哥舒翰傳,他率領東進的單位很雜,有河朔隴右的邊兵,對照舊唐書吐蕃傳, : " 及潼關失守,河洛阻兵,于是盡征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謂之行營", : 及新唐書郭子儀傳,他在上元初(已收復長安後)指揮的單位仍然有"河西"軍 : 通鑑卷二百二十指出回紇兵只有數千,二百一十九指出西軍包括"安西.北庭. : 河西.隴右"諸鎮及西域盟軍,二百一十七則指出了除哥舒翰帶去的"十二部" : 邊兵以外的大軍組成:丁丑,以榮王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副之,統諸軍 : 東征。出內府錢帛,於京師募兵十一萬,號曰天武軍,旬日而集,皆市井子弟也。 : 高仙芝帶這些新募之兵及京軍各一部先行,等封高問罪,哥舒翰再帶去的部隊, : 應該就包括了那些剩下的新募之兵(這樣才湊的出十八萬以上的兵力) 今天去請教了隋唐史的教授。 的確,據新舊唐書兵志上的記載,開元天寶十大兵鎮有記載數額。 不過實際情形是,那是核心的部隊數量,一旦有事,是可以從該 兵鎮臨近的地方,抽調部隊,(或團練兵,或就地徵調,各有其責 任區域,)所以實際上可以動用的數額,不止這個數量。同樣的, 可以去看安史之亂中,安祿山一方所徵調的部隊,也不止河朔三鎮 的建置,便可見知。 此外,哥舒翰所帶去潼關的十二部,確實是河隴軍的精銳,也是核 心建制,雖然經潼關之役,並沒有全部被殲滅,殘餘部份被編入禁 軍系統,也就是我之前所說的神策軍。但那場戰爭造成很重要的一 個影響是對河隴軍的建制、將領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是河西、 隴右兵鎮在那場戰爭之後,再起不能的重要因素。(應該不難理解 一個部隊被打傷跟打殘,能否重新建制的差異)另個因素則是他 們的根據地不久後便為吐蕃所奪,無法得到給養,而這也是殘餘部 隊被編入禁軍系統的原因。 至於潼關失守後,從西邊調來的那些部隊,則是抽調主力後剩下的 殘餘。至於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的部隊,一來這種沿邊都護的性 質跟內地兵鎮的軍事性質不同,他們的部隊數量相當少,僅足監視 防禦之用,二來在安史之亂時,這些沿邊的都護府,已不復盛唐時 的規模。 綜結上敘,這是史家一致認為,平定安史之亂,主要(也僅能)依 靠朔方軍的緣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3.223.99 ※ 編輯: Kevin1103 來自: 140.123.223.99 (04/12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