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Kevin1103 (隨風而逝)》之銘言: : ※ 引述《heinkel (新的operation)》之銘言: : : 不一定盡如編制,但是編制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讓我們知道一鎮大概的實力 : : 新卒十一萬+封常清殘部+京軍一部,佔哥舒翰集團的四分之三(約十五萬) : : 不是個誇張的比例 : : 那邊兵能有多少? :   我從頭說一遍好了。 :   我們先看看高仙芝帶了多少兵去。 :   十二月,丙戌,高仙芝將飛騎、擴騎及新募兵、邊兵在京師者合五萬人,發長安 : 。上遣宦者監門將軍邊令誠監其軍,屯於陝。(資治通鑑.卷二一七) :   哥舒翰的兵力,一共包含了高仙芝帶去的兵,還有封常清的殘部。封常清在洛陽 : 徵的兵素未訓習,不堪接戰,我懷疑在那場大敗之後,還能剩下多少兵力。 所以京軍一部+擴騎殘部+封軍團殘部+一些蕃兵,我只判斷約有四萬人不是? :   那麼除了上述的那些兵力,哥舒翰的二十萬兵力怎麼來的? :   王思禮、鉗耳大福、李承光、高元蕩、蘇法鼎、管崇嗣為屬將,火拔歸仁,李武 : 定、渾萼、契苾寧以本部(注意,這邊寫的可是本部)隸麾下,凡河隴、朔方奴刺等 : 十二部兵二十萬守潼關。(新書.卷一三五) :   十二部兵,照章羣書上的說法,參之「安祿山事蹟」(資治通鑑的材料很多是抄 : 這本),應為:奴刺、頡跌(阿跌)、沙陀、契苾、渾、蹄林(蹛林,思結別部)、 : 奚結、蓬子、處密、吐谷渾、思結。 :   「安祿山事蹟」中是這麼寫的: :   是月,我以京兆尹牧榮王琬為行營元帥,以河西、隴右節度使西平王哥舒翰為副 : 元帥,領河隴諸蕃部落:奴刺、頡跌、朱邪、契丹、渾、蹄林、奚結、沙陀、蓬子、 : 處密、吐谷渾、結等二十三部落蕃漢兵二十一萬八千人,鎮于潼關。(羣案:「通鑑 : 」考異引「祿山事跡」云十三部,恩結作思結,蹄林作蹛林,契丹作契苾) :   那這些軍隊,隨著哥舒翰沒於潼關之後,河隴的情況是如何? 如果你要再加計邊疆少數民族應調來的部隊,那河隴之兵就只會更少 至於本部,那並不能說明什麼---一個師,師長帶上半個師部再拉上一個半團, 也可以叫"師本部" 更何況,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將領的"本部"通常不過數千而已 :   資治通鑑二一八是這麼說的: :   王思禮至平涼,聞河西諸胡亂,還詣行在。初,河西諸胡部落聞其都護皆從哥舒 : 翰沒於潼關,故爭自立,相攻擊,而都護實從翰在北岸,不死,又不與火拔歸仁俱降 : 賊,上乃以河西兵馬使周泌為河西節度使,隴右兵馬使彭元耀為隴右節度使,與都護 : 思結進明等俱之鎮,招其部落。 :   由是看來,似乎河西、隴右軍的主力淪沒之後,一時之間,唐室也無力控制這個 : 地方,和你認為的被消滅的只是先鋒軍,後續來的才是主力,有很大差異。 王思禮為什麼要去平涼呢?收合殘卒:動員兩鎮剩下的所有單位 而這個所謂的"亂",也只不過是"故爭自立,相攻擊",諸胡可沒有動佔領唐帝國 州縣城寨的腦筋 第一次的動員,你最多可以說:兩鎮的機動部隊被調走了,但要說兩鎮幾乎清空 ---甚至調走超過一半---是缺乏實際證據的 自然,主力一說應該存疑 :   那我們再來看看,哥舒翰敗於潼關,造成什麼影響。 :   首先,哥舒翰手下的十二部兵,完完全全是河西、隴右軍的主力。 :   怪了,前面不是說還有朔方軍嗎? :   當僕固懷恩反叛以後,廣德二年,復以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子儀說:「懷恩本臣 : 偏裨,其麾下皆臣部曲,必不忍以鋒刃相向,以此知其無能為也。」(通鑑卷.二二三) : 既以部屬,視為私人部曲,則當時將帥與士卒間的關係,由此可見。而所謂部曲者,也 : 等於說是嫡系部隊。 :   潼關之役以後,河隴部隊,是否確然消散無存?(這篇討論串最大的爭執點)且 : 先說”行營”之名。「通鑑」說: :   及安祿山反,邊兵精銳者皆徵發入援,謂之行營。(卷二二三) :   譬如李嗣業率領入勤王室的,稱為鎮西、北庭行營。這一部份兵,轉戰各地,後 : 來駐屯涇原,兼有涇原節度使之號,建中四年以賞少作亂,朱泚用之反叛,德宗因而 : 出奔奉天。計鎮西、北庭之兵,有”行營”之名,歷三十年而不改。 :   至於河西、隴右則不然,自潼關失守以後,除王思禮一度被任為河西、隴右、伊 : 西行營兵馬使外,其後再無河西、隴右行營之名。這說明河、隴部隊確已消散無存。 這最多只能證明兩鎮因轄區被奪,缺乏後備兵員補充,因此漸漸耗盡 :   PS.以上章羣的說法,見章羣著:《唐代蕃鎮研究》一書 :   照你的說法,河隴軍在潼關之役後,還頗精實,可以支援十五萬人反攻長安,那 ~~~~~~~~~~~~~~~~~~~~~~~~~ 我可沒說:那兩鎮貢獻了15萬人中的大部份 不要斷章取義 : 李光弼又何必奪朔方軍之兵權。OK,要補強我的說法,我們再來看另一本書,這本是 : 「唐代史事考釋」,作者是黃永年。這個作者是陝師大的教授,唐史圈中的老妖怪之 : 一,師承自呂思勉、童書業、顧頡剛等人,他的特色是對史料的掌握能力很強。他在 : 這本書中的《論安史之亂的平定和河北藩鎮的重建》一文中,寫這方面寫得很詳細。 :   限於篇幅,我只挑跟討論串有關的重點講。 :   如上所說,如照你講,河西隴右軍尚在,那朔方軍跟他們哥倆好,一起反攻兩京 : 應該是信心十足,又何必重視回紇的四、五千騎兵?黃永年也不會在這邊添上一句「 : 朔方軍未必有獨立攻取兩京的勇氣」。至於重用回紇軍的下場,大家都知道,就是這 : 批邊彊民族,入府庫收財帛,於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財物不可勝計。(新書.回 : 紇傳) 如果朔方軍畏懼叛軍之盛,沒有勇氣面對敵手,你又如何推定他的哥倆好會有勇氣? 說不通 : 時分散。慶緒遂分八道曳露布,稱破光弼、思禮兩軍,收斫萬計,營幕儼然,天假使 : 便,無所欠少,況回鶻已走,立功不難,其先潰將士,於相州屯集。 :   可憐,瞧瞧官軍,少了回紇五千騎兵助陣,成了什麼樣? :   這也是後來唐軍要一再向回紇借兵的原因。所以總結上述,可以發現河西、隴右 : 兩軍,確實在潼關之役中,大部消亡,而你所說的反攻兩京,平定安史之亂,其實主 : 要依賴的除了朔方一支孤軍外,還是回紇的力量。 :    你舉的例子,只能證明回紇戰力遠勝唐帝國政府軍---不論十大鎮中的任一鎮--- 並無法證明河隴之軍已盡沒於潼關 就另一個角度來觀察,如果邊兵盟軍十五萬中多數是朔方軍是什麼狀況? 首先,我們知道朔方鎮應該至少有五萬人參加了反擊,西域盟軍及安西北庭可能 還能湊出三萬多人---假設安.北兩鎮動員了50%兵力入衛 考慮支援外戰區的戰損及留鎮.支援,朔方鎮已經至少需要十萬人次的兵力,如果 再考慮之前的反攻長安的鬧劇,朔方一鎮自開戰至當時已經貢獻了十五萬人次 的兵力(連同原額兵) 再動員個六.七萬人,僅朔方一鎮在一年內便動員了十五萬名以上的後備人員, 在未來幾年還能夠不停的為己鎮補充戰損,而在開戰的第一年,損失了三分之一 左右的額兵之後,河隴二鎮好似事不關己,只再派點人員應付應付中央政府? 你信這樣的結論嗎?我不怎麼相信 -- We few, we happy few, we band of brothers: For he today that sheds his blood with me, Shall be my brother: be he ne're so vile, This day shall gentle his Conditio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17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