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其實嚴格來說,這樣的民族危機感自幕末便開始了... 有時『515事變』與隨後的『226事件』(軍武憤青大衝內閣與高官住處大殺特殺) 反而讓我再次看到『櫻田門事變』(水戶、薩摩兩藩浪人於櫻田門刺殺了井伊大志) 以及隨後志士(初代憤青)以『天誅』之名,行殘酷暗殺、甚至濫殺的犯罪事件。 當然還有所謂的日奸(保幕派)組成的『新撰組』武裝團體,以及雙方於8月18日 第一次的武裝衝突──2000多長州藩兵進攻京都。目標為天皇禁內,準備綁架天皇... 然最後失敗不了了之,史稱『八月十八日政變』。 似曾相似嗎? 在19世紀前半的此系列個案中,我們可以看到, 以培理黑船事件為開端, 美、英、法、荷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與日本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日本的主權受到侵犯,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機之中。 接下來我們便可以看到日本內部以如何應對突變的形勢展開了分歧。 簡單地說,我們也可以粗略地二分: 一為『倒幕勤王』(即所謂的初代憤青) 一為『佐幕』(即所謂的提倡許多手法像公武合一..等初代日奸) 最後憤青贏了,從『大政奉還』開始的權利退讓,到『王政復古』的日奸追殺.... 這群江河日下的保守"日奸"終究慢慢退下了歷史的舞台。 維新時代開始。初代日本民主的遊戲規則也慢慢地改變了日本。 然而在原po提出的維新後期的日本現況,我們再一次的發現同樣的狀況再一度上演: 對於鄰國的不穩情勢與可議國力之懷疑+列強的強大力量之不信任感, 使日本人在一次地對現狀分析與發展路線再一次產生了分歧。 ok,那我們再一次複習原po教過的二分法: 一、與其受人臉色甚至徒看列強宰割鄰國,不如我們先下手為強。以『大日本帝國』之   名的日本憤青。 二、我們應待中國革命成功,跟我們重歷維新時代的血汗洗禮,新中國與新局勢將會是   我們的最大幫手。以及支持此論調的日本漢奸。 不過很可惜的,我們中國的環境與情況遠比日本複雜, 嚴格來說,辛亥革命後,中國只有部分成功。有些人還認為狀況比晚清時期還要差了。 這時很明顯地,兩方人馬便開始了消長。軍國主義與"愛國心切", 開始了我們所認知的歷史巨輪。 但,我們就要罵中國怎麼革命那麼久,讓著急的憤青們等不及? 還是要大罵日本人民族性就是如此,無可救藥,當初應該不要大投兩個原子彈。 就讓他們血流成河,全家全族"玉碎"死光光算了? 不對,當然不對。 其實,這些關鍵點在於這些民意與想法,為何會不受控制或規範, 而演變成一個進步的陷阱? 而民主就是最好的規範良方嗎?幕末時人民無法暢所欲言,人們迫切地需要改革。 甚至還以可笑的階級制度對當時的勞動市場成為巨大的顯性與隱性枷鎖。 既得利益者還可以以法規與政治的保護傘下,確保其利亦能受完善的保障。 好,這些後來終於解決了,人民終於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民主與經濟發展 也快速地開花成果。但是為何又會踏上軍國主義的陷阱呢? 把問題往後挪一下,那民主真的那麼好嗎?民主的過程是否真能促進長遠的利益? 還是只是在自圓其說(self-defeating)的嘴砲? 與其說是當時日本政府於人民缺乏民主的優良包容(你說龜縮也行:P)思想的空泛高調, 真正問題的關鍵點在於: 未受監督的民主統治模式,極有可能導致多數決主義(majoritaarianism) 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民粹。並假藉人民之民意,遂行私利,並侵害他人權利, 以及剝奪財產與自由之實。 而當權力傾向於集中在有組織能力與決策權之人或小團體之中──而非冷漠群眾之中。 這樣的統治模式,其實也早就稱不上為『民主』。而是『寡頭』(olgarchy)政治。 總之我簡單地說:有憤青,這是常態,在某方面來說還可以說這個社會很開放。 但是我們需極力防止的,就是讓這群人取得權力的魔杖,並沉醉其中。 日本曾掉落這樣的困境兩次,不過我們也不太好笑她。 因為你看看世界上,其實有很多可怕的憤青正在做這檔事。以及這樣對待他的人民。 在這裡,也許我們能做的,也只有紀錄吧(反正這也是我們的工作之一) -- 也許中國也有可能走向這條也說不定。 非洲在此早已成常態, 台灣呀........ 嗯....好吧依慣例來講屬算輕微,不過也許也有可能是此陷阱的最新突變。 因為我們的政治運作本來就不正常...囧rz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2.103.213 ※ 編輯: midas82539 來自: 211.22.103.213 (03/06 15:30)
LUDWIN:分析的不錯,不過有些地方有點亂,先推 03/07 10:14
我知道,因為最後結論突然跳到代議民主的問題對吧... 我這樣講好了。這類意識型態之爭並非問題要點。 但是若有團體或個人以這些爭端(如種族認同之爭)為始,並濫用群眾的力量。 排除異己,甚至大肆破壞現有的資源與規則。 再建一套可使自己利益極大化的新統治模式。 這樣的國家,不僅是場災難。對鄰國更是個大威脅.... (因為這類政府在面臨經濟困境時,可能就會把"戰爭"這套可以擴大公共支出, 並增加相關產業復甦與經濟成長的公共政策,納入下年度的施政計劃也說不定... 再說,打戰與區域衝突也通常是這類政府原來的本行....) 破壞很容易,但是再重建就難多了──而且還要花許多的時間。 ※ 編輯: midas82539 來自: 61.226.68.83 (03/07 19:29)
Leika:好心得 03/08 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