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keins (艦橋防空指揮所)》之銘言: : (日本的戰鬥機用無線電系統一直都是只有一個"慘"字可言, : 到後期還是非常依賴手勢等目視聯絡, : 在激烈空戰中往往無法由僚機確認擊落; : 而照相槍之類的高技術儀器也是如此.), 基本上當初日方無線電超過100m便無法通信.... 這方面不僅造成擊墜戰功的確認難度, 在戰術層面來說,這也造成僚機協同戰術的困難度...... 在實戰纏鬥的情況下,若無法利用無線電有效支援或指揮的情況下 很容易變成各自為政的纏鬥狀況。面對通訊技術相對良好的F4U聯隊來說, 更有可能遭到各個擊破的下場.... 事實上,也有日本的ACE直接拔掉無線電應戰習慣的狀況 : 而且美國的F4F與F6F等戰鬥機幾乎都有良好的裝甲保護, : 表面上看來已經起火下墜, 實際上只要飛行員沒有受重傷或跳傘, : 或是飛機操縱裝置受到極為嚴重的損害或解體, : 往往都還有本事撐回基地/母艦或是迫降. : (有些F6F或F4U甚至可以帶著一兩百個彈孔回到母艦降落, : 但零戰往往被打到幾發.50機槍就開始起火-- : 我目前知道的最高紀錄是一架零戰被打到50幾發, 但是通通沒有命中重要部位.) : : 零戰或者說是日本的飛機,尤其是早期沒有自封油箱和裝甲比較少的機種,不需要 : : 打到油箱才會產生致命效果。 : : 像是零戰有另外一個算是蠻致命的弱點是在機翼與機身的接合處,因為結構重量 : : 要求的關係,這邊的強度在許多飛機裡面算是偏低,零戰在復原的之前, : : 這個區域的完好狀態往往屬於偏低的區。因此,只要機槍打到這裡,有可能導致 : : 零戰的結構發生分離的情況而失去控制。同樣的狀況會發生在高速俯衝下的運動, : : 零戰如果敢超過安全速度繼續俯衝並且出現滾轉動作的話, : : 機翼也會有分離的狀況出現。 兩篇一起回。問題在於當初軍方在《十二試艦上戰鬥機計畫要求書》要求新式戰鬥機 需要能在速度、爬昇力上比敵方高速戰鬥機還要優越的性能外, 1.能夠長時間護衛攻擊機的續航力,2.須比96式艦攻還強的旋回性能 在『昭和十一年度 航空機種及性能標準』上, 艦載攻擊機與爆擊機的續航力如下: 艦載爆撃機:高度2,000m情況下,巡航速度160節能續航800浬以上 艦載攻撃機:高度2,000m情況下,巡航速度140節能續航500浬以上 陸上攻擊機:載過重情況下,能續航1,300浬以上 以艦爆與艦攻的巡航速度與續航距離來計算的話,日本維基得出至少需維持4小時的油料 新式戰鬥機若要長時間護衛攻擊機的任務的話,再加入纏鬥的需求下, 至少需要6小時的滯空能力。 但這樣無異是要在『運動性』與『續航力』兩種矛盾的情況下做魚與熊掌兼得的結果 ──這對當時的承包商非常頭痛。 三菱與零戰的妥協則是降低機體重量,掛載副油箱後勉強符合了軍方的要求。 其實零戰的結構是採當時較為先進的Duralumin鋁合金(JIS代號Al7075) ──然而這類合金雖然強度與耐壓力夠高,但對水,特別是海水的耐蝕性不佳。 在經年累月的海象侵蝕下,除了蒙皮接縫會有繡蝕的可能,機身與機翼的聯接部份 若已繡蝕的話,更可能在高速俯衝下發生金屬疲乏,甚至結構破損的狀況.... 當然如果擊中沒著火的話還好,但若被被敵機火箭或機砲擊中,又很不巧的打到油箱 ......那整體結構會很快的因為高溫而開始熔化.... 另外重視旋回性的機翼設計走向了空氣力學的設計,大幅降低翼負荷和輕量化。 但其機翼控制面雖然在低速有相當棒的操控性,但在高速下(over 300/英哩)相當難操控。 在高速俯衝時駕駛員需要用相當大的力量施力於操控桿才能使機頭轉向。 ──這也讓零戰吃了不少苦頭.... 其實這些問題開始還沒發現──反正零戰打P-40可以說是樂勝 但面對時速可600公里的F4U,或是裝甲堅固、防護完善且時速在580公里以上的F6F 日本發動機技術上的劣勢亦迫使駕駛員需要冒險進行高速纏鬥.... 那纏鬥能力不佳的P-38呢?理論上他們看到零戰就會逃到非優勢的高空了.... 最後一個問題:零戰的機首7.7mm機槍....... 基本上這東西根本傷不了F6F一根寒毛,雖然後期加掛了機翼的20mm機砲, 並首次導入自封式油箱和裝甲板、防彈玻璃等強化防禦的設計, 但這已經是1944年的事了──基本上其生產線已經被炸的差不多, 即使此時的零戰54型或許可和F6F一決雌雄,但事實上日本也沒有本錢大量生產之.... 如果零戰改為後掠翼說不定能改善高速問題也說不定,可惜歷史沒辦法容納如此可能。 -- 衍生閱讀 http://chrisship.myweb.hinet.net/page2-5-1.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0.178.32 ※ 編輯: midas82539 來自: 125.230.178.32 (09/26 00:30)
darksnow:當時日本工業技術以及空氣力學對後掠翼使用幾乎無解吧 09/26 00:30
dashanew:布製控制面與無動力輔助操舵,高速下永遠無解. 09/26 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