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前文吃光光 推 MRZ:即使教導對蘇聯的戰略,從日後的情況看來,似乎也錯的一蹋糊塗 04/09 14:50
KK2001:如果教的正確,恐怕就不叫陸大了( ̄▽ ̄;) 04/09 15:13
sPz101:這也符合日後一般人的觀感:日軍戰術學能很行 戰略眼光很OX 04/09 16:26
MRZ:我個人覺得這個座談會在這方面似乎有種搔不到癢處的感覺.. 04/09 16:32
purineboy:教授是認為其實陸大的教育還有更糟糕之處? 04/09 17:33
MRZ:應該說同時代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問題,非日本獨有 04/09 17:44
MRZ:所以日本陸大若有教育問題,那應該是更深層,而不是如此表象 04/09 17:44
su281:但是像德俄等國在僵化體制下,仍有優秀軍官竄出,日本幾乎沒有 04/09 18:17
稍微平反一下。前陣子去日本開會,跟幾個東京大學的人和一些經理聊天時,我心中 就覺得他們的想法跟態度有點怪怪的,只是一時說不上來。回國後看了這些文 章,就有「阿!對!就是這種感覺。」我想這種研討會對內行人來看可能沒什麼 ,但對小弟這種對日本社會文化完全沒想法的人來說,這內容就很淺顯易懂。 可能該文章有些模糊之處,不過其內容對我來說剛剛好。也期待能有更深入的文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8.236.149
LUDWIN:是怎樣的感覺可否說明清楚一些? 04/10 01:02
MRZ:我猜猜看:是不是學歷那麼高,但一開口就讓人覺得很幼稚低能? 04/10 02:06
MRZ:雖然讓人覺得如此,但還是覺得這些人的專業知識很強 04/10 02:08
抱歉,沒說清楚。我的感覺是缺乏一種「靈氣」,就是黃蓉那種鬼靈精怪的味道。 雖然他們做的產品都蠻精緻的,不過都「不有趣」;討論事情都很鉅細靡遺的說明, 不過都沒辦法給我「他們是樂在其中的討論」的味道;在探討比較抽象跟遙遠的方法 跟未來計畫時,他們就一副「不關我的事,一切照上級、慣例去做」的樣子。我就在 想,天阿,這是你的record耶,東西做的出來,做的讓人覺得很有趣,之後要跳槽 或是跟人合作才會有機會阿,別人跟你合作是因為你的能力,不是你老闆阿! 因此,我看到「7-2.4為何陸大的教育會歸於失敗」這篇的第一句話: 半藤:  不過,就算陸軍沒有進行整肅,二二六事件前的將官也都沒有遭到撤 換,我也不覺得這樣真的就會比較好;他們是否有廣闊的視野,或著是良 好的教養,以及國際觀的認知,很可惜的,答案是"否",不管哪一個都是 拼命三郎、苦幹實幹型的人物,所以真正失敗的,其實是以作育菁英為目 標、培養他們的陸軍大學及其教育方式。 以及「7-2.2若是永田在世的話」中的 半藤:  我也有聽過曾任企劃院總裁的鈴木貞一在戰後說道:"要是永田鐵山活 著的話也許就不會發生太平洋戰爭了"。 保阪:  栗林亦曾表示過相同的看法,他對同是出身於長野的永田也相當地景    仰。不過,就算永田再怎麼樣地優秀,是否有辦法改變歷史的走向也是一    個問題,何況他自己對總體戰體制的擬定還有陸軍內部的人事革新都是在 為下一場戰爭所作的準備,所以我也不認為單靠永田一己之力就能避免戰    爭的爆發。 以往出去都沒這麼深的感觸。這次回來,雖然還是認為日本是個不錯的國家, 環境乾淨又安靜,大夥做事都很替人著想。但往深一點想,在堅信人性自私的 前提下,我想他們是因為怕出頭、跟別人或慣例不一樣然後被人釘。在那裡旅行不錯, 不過如果是工作或生活,可能會被「慣例」跟「上級」壓到窒息而死。 雖然也有幾個日本人相當有見識,但及如KK2001於「7-2.2若是永田在世的話」的推文:
KK2001:他當然懂,不過重點是其他人不懂吧( ̄ε ̄|||)
而我也覺得:其他人既使知道這些事,也不想去懂他為什麼要這樣。反正照做就是了。 不過這樣講就有點過份,因為不只是在台灣,連美國或歐洲,這種鄉民到處都是,而且有 不斷增加的趨勢,只是這些人佔高級知識份子的比例多寡罷了。 看這次西藏事件就相當清楚拉。0rz ※ 編輯: Ahbpro 來自: 140.118.109.37 (04/10 09:16)
LUDWIN:標準的專業很強其他都不知道技術官僚性格?? 04/10 09:05
MRZ:絕大部分的專業人員都有四樓所說的毛病,這其實還好. 04/10 09:08
MRZ:但如果他們認為全世界所有的問題只要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就能解決 04/10 09:09
MRZ:甚至他們的學歷就代表了他們什麼都懂,那就請看李遠哲就好了 04/10 09:10
因為我不小心把話題扯遠了,稍微拉回來。我認為這篇文章已經提到日本教育的問題核心 ,只是沒有刻意去談,不論原因是故意忽略,還是目標聽眾是我這種鄉民。其即為: 他們是否有廣闊的視野,或著是良好的教養,以及國際觀的認知, 很可惜的,答案是"否",不管哪一個都是拼命三郎、苦幹實幹型的人物 他們認為的菁英應該都是「拼命三郎、苦幹實幹型的人物」而不是 「get job done smartly」(註1),所以他們對菁英的教育也是往這方面著手。 這即是我認為他所提到問題所在,也是我這次去日本最深的感觸。可能這問題 隨便想都想的到,但是實際經歷的感覺之深刻不是單純用幾句話就可以帶過。 這就跟聽CD跟實際上有個人單獨為你一個人拉小提琴,那種kimochi是不太一樣的。 或許這篇文章對版旨有衝突之處,不過我覺得或許用國家對教育菁英的作法的角度 來看事情,多少也反應出一些現狀發生的原因。 註1: 詳細請見 http://joelonsoftware.com/articles/GuerrillaInterviewing3.html 或中文版 http://0rz.tw/ac2l1 ※ 編輯: Ahbpro 來自: 140.118.109.37 (04/10 09:46) ※ 編輯: Ahbpro 來自: 140.118.109.37 (04/10 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