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許多人對於十八世紀戰爭模式的疑惑,通常是來自於以現代戰爭的模式來理解當時,會認 為那種排成幾線,直挺挺地齊步走,然後以排槍相互射擊的戰爭方式非常地愚蠢。為什麼 就不是像現在這樣,成疏散隊形,或至少蹲下?為什麼不挖壕溝?或者結論認為這就是所 謂的騎士精神。 在網路上看到的解釋也不外如是:因槍枝技術上的限制,當時前裝的滑膛槍(musket)射 程不到一百公尺,加上沒有膛線,準度奇差,而且裝填步驟繁複,通常一分鐘通常只能射 擊兩到三發。因此,單一槍枝的殺傷力極其有限,除非部隊列成排槍陣。若呈疏散隊形, 則可能適得其反,不僅會被敵軍殲滅,同時也毫無火力可言。 部隊在戰場上必須排列成橫隊,才有可能發揮火力到極致,同時必須在約不到一百公尺近 距離做第一發的完美齊放,如此才可能造成敵手重大的傷亡。是故,我們就不應當再在單 一槍枝貧弱的殺傷力上打轉,卻忽略了在十八世紀的實戰中,這種作戰模式造成的傷亡其 實是真的非常巨大的。例如在七年戰爭中,會戰的傷亡常為15%至20%;而在1758年的左 恩多夫會戰(Zorndorf)中,有一方的損失竟高達50%。既然傷亡如此巨大,因此在作戰 的過程中,雙方其實都極力地避免會戰。 上述這種血腥的屠殺,也就是許多人從電影中看見而感到疑惑的場面,其實發生得不多, 是故暴力盡可能地被限制在整場戰爭中的某些時間點上。戰爭不以殺人盈野為主要手段, 反而是奪取敵軍的兵站、抄截敵軍的補給線,搶佔最有利的會戰位置。十八世紀的戰爭中 進行的最多的不是會戰,而是圍攻與迂迴機動,因此最懂得迂迴,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的 將領才夠格稱為名將。這個時代發動會戰的謹慎都要甚過任何一個時代,自然發動會戰也 比其他時代來得更有把握。 這種作戰方式一來是畏懼排槍齊放的強大殺傷力,另外則是對三十年戰爭所帶來慘況的反 動,或者更應該說是重商主義思想影響使然。三十年戰爭對民眾生命財產的傷害,直接影 響到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這令各國政府戒懼,務必不使戰爭影響百姓。這就使得戰爭中 不僅由社會底層份子或外籍傭兵充任士兵,糧草補給也盡可能透過運輸而非就地徵發,更 罔論劫掠。但當時歐洲各國的運輸能力極為落後,也因此兵站與補給線而不是軍隊才會成 為對手的目標。大家都想拖垮對方,卻又因為必須盡可能倚賴補給而不利久戰。於是在野 戰中要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挖壕溝自然不可能,壕溝戰畢竟就是需要大量補給的消耗戰 。在這種條件下一方想挖壕溝久戰,可能的結果就是另一方避戰,迂迴截斷對手的補給線 。 前述一般民眾不論生命或財產,都比以往更不易感受到戰爭帶來的傷害。戰爭既已對一般 大眾影響甚少,也因此在戰場上,兩軍的貴族軍官在對陣時也往往表現得極為君子之風, 甚至在停戰時向對方邀宴。所謂的騎士精神,可以用來指涉上述貴族軍官在對陣時的彬彬 有禮,但用來指涉一般士兵們以排槍互射,那就大錯特錯了。且不論他們出身社會下層, 是社會上最沒有聲音的一群。更重要一點,士兵們只是發射排槍的機器。這種有如長矛方 陣,掩沒了強者的個人力量,而將眾人力量化為一體的作戰方式,代表的是長久以來步兵 戰鬥的傳統,但絕非騎士精神。 http://tw.youtube.com/watch?v=qfvCjLgbpy0 比如說這個要發生就不知道已經歷經多少圍攻與迂迴了... -- 看了一些書籍與討論後做的一點整理.需要大家的指教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5.224.167
letts:推 12/10 22:10
※ 編輯: fyc 來自: 123.195.224.167 (12/10 22:22)
KoujikiOuji:大推 12/10 22:43
Hartmann:推 12/10 23:08
findarato:推 12/10 23:38
atschung:有看有推 12/11 07:56
q1980:推 12/11 13:02
tomsugad:推 01/20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