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之前已經轉貼過 Military版1487號文 原文落落長 而且非常難懂 請有志者耐心觀看 http://www.acewings.com/cobrachen/forum/topic.asp?TOPIC_ID=2915 沒帳號的人看不到的原文連結 中國人民志願軍之人浪 作者:慎.中野 請注意,以下並不是一篇嚴謹的學術文章,而只是關於中國人民志願 軍(以下簡稱「志願軍」)在韓戰中表現的一些雜感組成的散文。 一、基礎認識 (一)何謂人海戰術 先定義人海戰術,中文的「人海戰術」是指「Human Wave Attack」一 辭,當年不知道誰將其翻譯成「人海戰術」,無論如何,約定成俗就沿 用之。 在維基百科英文版中Human Wave Attack其定義如下: "Human wave attack is a military term describing a type of assault performed by infantry units, in which soldiers attack in successive line formations, often in dense groups, generally without the support of other arms or with any sophistication in the tactics used." 翻譯成中文應該是這樣: 「人海戰術是指涉一種步兵單位的突襲模式的軍語,由士兵組成通常 是密集群體的橫列連續陣形,在執行時普遍缺乏其他武器支援或配合 複雜的戰術。」 密集隊形的步兵突擊戰術在拿破崙戰爭時代就有,雖說由於一次大 戰,時至今日這個辭彙被用得浮濫而多少有些貶意,意義也變得很模 糊,但一般「人海戰術」仍可指稱一種「缺乏其他戰術配合和武器支 援的純步兵攻擊戰術」。事實這種純步兵的攻擊運用得當也能產生良好 的效果,並不只是指涉盲目的正面衝鋒。 人海戰術這種攻擊模式,在軍閥割據、中日戰爭、乃至後來的中國內 戰期間,這種攻擊法因為簡單,有容易使用的優點,在普遍教育程度 不高也缺乏重武器的中國軍隊中,不論哪一派都時常使用。志願軍在 韓戰中戰鬥單位幾乎全為步兵,缺乏特科部隊,即使運動、滲透至敵 人陣線後方,攻擊時也多半還是集中兵力行近戰。 志願軍的人海戰術特色是:藉由山間小路移動到敵軍陣線側後方後, 對其陣地一角集中兵力實施攻擊,通常為排級陣地,志願軍的衝鋒僅 偶爾展開成一般印象中的散兵橫列,通常會自然地從易於接近敵陣地 的山溝或和緩的山坡實施攻擊,因此形成縱隊或是鬆散的陣形也是常 有之事。 但無論如何,志願軍實行的仍是一種純步兵的攻擊,士兵往往以步行 速度直立前進,同時實施毫無準頭的行進間射擊,直到接近至手榴彈 投擲距離便開始投擲手榴彈試圖逼退敵軍。當被守軍火力釘死時,志 願軍也不太會變換攻擊目標,而是逐步增加兵力以壓迫守軍撤退,並 不常突擊實施陣內戰。 這種攻擊模式頗有中國內戰特色──雙方的火力差距不大,士兵士氣 不高,只要包圍敵軍就往往能使之喪失戰意而投降或逃跑。 在中國黃埔軍校網中,也能找到《人海戰術縱橫談》一文,文中也提 到志願軍在韓戰使用人海戰術,應足以證明之。 http://www.hoplite.cn/templates/hplt0029.htm 人海战术纵横谈 另一種對於人海戰術的廣義解釋是「憑人員數量優勢來壓倒敵軍」,比 如在日文版的維基有提到毛澤東說過「要以人民之海來埋葬敵軍」之 類的話。這應該解釋成「人海戰略」會比較得當,也就是不惜傷亡來 跟敵軍作戰,在德蘇戰,和越戰、蘇阿戰爭等游擊戰中,最終勝方的 傷亡人數都遠比敗方要多得多。 我不同意志願軍在1950~1951年冬天的勝利是單純憑藉人員數量的 「人海戰略」達成的(這種戰略比較適合防衛國土),在初期討論中我 也數度強調運動戰初期志願軍高層的指揮相當優異,但幾乎純步兵的 志願軍確實是採用「人海戰術」在實施近戰攻擊。 除此之外,在韓戰的運動戰階段中,志願軍的傷亡往往相當高,這點 個人將會在後文中加以證明。 (二)浪狀戰 在研究韓戰運動戰階段的過程中,個人發現志願軍有獨特的作戰模 式,也可用「波浪」來形容,姑且稱之為「浪狀戰(Wavekrieg)」。 先聲明,「浪狀戰」純屬個人創造的名詞,用來指涉志願軍在韓戰中的 作戰模式,不論其是有意還是無意造成的。 為行文方便,以下提到「外籍軍」時,皆指涉聯合國軍(以下簡稱「聯 合軍」)中韓國軍以外的多國籍部隊(主力為美國、英國部隊),而所 有的描述皆僅侷限在「運動戰」階段。 個人之所以稱呼「浪狀戰」為因其有以下特色: 1.持續時間不長、且戰役結束後會稍稍後退: 志願軍的攻勢通常僅持續五至六天,而且在戰役結束後,多會停止或 後撤實施整補(有時是為了誘敵),正如海浪退去一般。這是由於志願 軍僅在作戰發起前由士兵自行攜帶五至六日的糧食、彈藥,因此時間 一到便必須停止攻勢。這點加上慣於在月照之夜實施夜戰的特色,便 被李奇威中將稱之為「週與月圓攻勢」(所謂「週」僅是取整數而言)。 2.作戰目的在於包圍敵軍,但包圍網不強: 志願軍的作戰特色就是尋找聯合軍的戰線薄弱處(通常為韓國軍)或 間隙,滲透穿插繞過其陣地後,截斷聯合軍的後方連絡線,對其陣地 實施包圍,意圖加以殲滅之。這種模式如海浪打到灘頭後,細沙(韓 國軍)會被沖散,而岩石(外籍軍)會遭到環繞。但由於這些岩石之 堅硬遠超過志願軍最初的預想而難以消滅,因此當外籍軍實施突圍 時,志願軍也只能如水般被擠開而無法阻擋。 事實在志願軍攻擊韓國軍時,韓國軍皆如散沙般被志願軍的人浪一沖 即潰(因此韓國軍的傷亡很難計算,但並不常被徹底包圍殲滅)。但面 臨火力充沛、意志頑強的外籍軍陣地時,志願軍的人浪便無法沖走這 些頑石,且傷亡會大幅度增加,因此外籍軍多是由於彈藥用盡或上級 命令等等理由而自動放棄陣地,很少整個陣地被消滅。 3.作戰時將兵力沿全戰線平均部署,無第二梯隊: 志願軍的攻勢作戰皆沿廣正面發起,很少部署第二梯隊,以至於即使 包圍敵軍也至多止於營、團規模,有了突破也無法擴張戰果,僅以包 圍聯合軍前衛部隊為滿足。這點正如海浪若不受地形影響,皆是平均 地打在灘頭上。 由此三點特色,個人將志願軍的作戰模式稱為浪狀戰,但儘管是浪卻 並非大浪,雖能打散細沙,但對於岩石則往往莫可奈何。 以下個人分析運動戰的五次戰役,來解析此種志願軍的浪狀戰以及其 傷亡問題。但對於戰役過程並不打算詳述,而僅依需要略為描述之, 特別是對於第二次戰役的東部方面戰事,由於跟西部主要戰線之間關 連不大且已有許多專文研討之,故不多言。 (三)其他 由於志願軍的傷亡紀錄為戰役後統一清點,因此所有志願軍的傷亡數 字皆為「人數」而非「人次」,即使一人受傷多次也僅記錄為傷員一人, 且所謂「減員」即代表長期離開部隊而無法從事戰鬥。 運動戰中後期有許多朝鮮人民軍單位參戰,若行文同時指涉中國人民 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則以「中朝軍」稱呼之,單獨指涉仍使用志願 軍、朝鮮人民軍的用語。 朝鮮人民軍跟韓國軍的番號中存在「軍團」一級,此乃為繼承自日本 帝國陸軍之術語,實際與中國人民志願軍與外籍軍之「軍」同級同義, 英文資料中也均為「Corp」。以下依主要資料來源,將中朝軍方面有關 朝鮮人民軍的單位統一稱為「軍團」,而韓國軍的部隊則統一為「軍」。 閱讀其他中文資料時,請多加留意此種差別。 各次戰役期間設定,本文不採取中國方面資料的傳統說法,而以戰役 期間攻勢發起方的攻勢發起與結束時間為準,來作為戰役時間設定。 而有複雜進退攻防的第四次、第五次戰役,則以時間上最晚發起的主 要攻勢結束之時,作為戰役的終結日。 韓戰的特色之一是參戰國眾多,為行文需要,以下除延續前述「外籍 軍」、「韓國軍」說法之外,提到單位番號時將在前方加上該單位的所 屬國籍,分述如下: 中國人民志願軍方面:基於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皆是志願」的偉大信 念的尊重,志願軍單位的番號統稱為「志X兵團」、「志第X軍」,「志 XXX師」。 朝鮮人民軍方面:將其軍團單位番號統稱「朝第X軍團」、「朝XX師」。 聯合軍方面:聯合軍第8軍團由於為聯合軍方面唯一最大層級的指揮 單位,對於其番號不加國籍,相信讀者不會跟朝鮮人民軍單位混淆。 軍級單位部分,由於往往混編多國籍部隊,故統稱為「聯第X軍」。外 籍軍的師級與獨立旅單位則統稱為「美X師」、「英XX旅」,而特殊單 位如陸戰師與騎兵師則另加描述。韓國軍的單位則統稱為「韓第X 軍」、「韓X師」。 最後,關於筆者引用的中國方面戰況要圖中,有關於志願軍的殲敵數 字,那個絕對不要相信。 二、第一次戰役(1950/10/25~11/5) (一)戰役經過 志願軍在這段期間內,發動其所謂「第一次戰役」,攻擊半島中央方面 積極北進的韓國軍韓6師和韓8師部隊。之所以韓國軍會如此突出, 是由於聯合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宣佈外籍軍不會越過鴨綠江以南六十到 二百公里的「麥克阿瑟線」,該線以北的作戰將由韓國軍單獨擔任。 志願軍在戰役期間,襲擊分散得很開的韓國軍並將之擊退,實施追擊 的過程中雖跟外籍軍接觸但並未積極進攻。而志願軍在這次戰役的戰 果限於將韓國軍趕回麥克阿瑟線上的外籍軍陣線。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Battle001.jpg
第一次戰役作戰經過要圖 前進至新義州附近的美24師和英27旅,由於韓國軍敗退而感側翼受 威脅,依第8軍團司令華克中將命令而和雲山附近部隊一起主動撤回 至清川江一線。 由此一後退可知,韓戰時聯合軍高層仍受限於線性戰術思想,當感到 側後方、特別是交通線受威脅時會主動後退以求穩定戰線。 即使到了1950年,美軍的軍事思想仍離不開19世紀的約米尼理論(老 馬漢在西點教書就是以此理論),在1944年諾曼地登陸後採取廣正面 推進同樣和此有關。(附帶一提,在南北戰爭維克斯堡戰役時,格蘭特 將軍指揮的聯邦軍曾採取自行攜帶數天份補給的方式來推進,以至於 邦聯軍雖試圖截斷其交通線但無效果) 第一次戰役並未給聯合軍太大的影響,在《美軍第8軍團韓戰紀實》 中,僅稱之為「11月2日在清川江北方發生的各種事件」,雖然將戰 線縮退至清川江一線,但立即實施重整,準備再次北進。 本次戰役中,韓國軍充分展現其細沙特色,被志願軍的人浪一沖即潰 散,但志願軍攻勢持續時間不長,且一和堅硬的外籍軍陣線接觸即行 停止。 (二)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傷亡之探討 常見的資料中,志願軍宣稱其在第一次戰役中傷亡10000餘人。 另根據《抗美援朝衛生勤務總結》(以下簡稱《衛勤總結》)一書之附 表28《歷次戰役期間一些步兵師在各戰役期間的減員情況》(真是坳 口...因此以下簡稱《各師減員表》),志第38軍113師減員564 人(該軍由熙川追擊韓8師至價川─德川線),志第42軍125師減員 601人(該軍在東部方面阻擋美軍聯第10軍)。由於志願軍以軍為單 位來作戰故傷亡分佈多平均,以此數據估算志第38軍減員約1600人, 志第42軍減員約1800人,兩軍相加即減員達3400人,約佔宣稱總傷 亡的三分之一。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55acd28f02000as2.gif
《各師減員表》 志125師之減員比: 前述《各師減員表》中,志125師第一次戰役參戰人數為13231人, 減員601人,減員約4.5%。該師此役支援志38軍左翼,行進路線為: 柔院鎮>>>熙川>>>杏川洞>>>三巨里>>>德川,主要和韓8師及韓7師 一部交戰,未參與雲山一帶的激烈戰鬥。 傷亡疑點: 儘管此役志願軍共有六個軍參戰,但其中志第66軍和志第50軍是從 新義州前進至宣川─龜城線而和美24師及英27旅接觸但並未積極進 攻,其傷亡應不如上述志第38、志第42兩軍重,若非志第39軍(負 責攻擊雲山地區,和美騎1師有接觸)和志第40軍(負責追擊韓6 師部隊)分攤了此役中的多數傷亡,則志第38、志第42兩軍的其餘 各師傷亡更重? 三、第二次戰役(1950/11/25~12/4) (一)戰役經過 11月6日之後,聯合軍第8軍團前線暫趨沉寂。華克中將趁機實施重 整,此一重整包括將聯第9軍自朝鮮半島南部北調,以及將聯合軍中 缺員的美國部隊補充以韓國人,另外增援之外籍部隊除土耳其旅獨立 運用外,其他各國較小規模部隊則雜於各師之中。至1950年11月24 日,聯合軍在朝鮮半島的地面部隊約420000人,其中美籍約佔 175000,韓籍約200000人。請注意此為在朝鮮半島的聯合軍人員總 數,而非北方前線的部隊人員總數。 聯合軍攻擊部署如下: 左翼:聯第1軍,轄美24師、韓1師、英27旅,向新義州、義州方 向實施攻擊。 中央:聯第9軍,轄美25師、美2師、美騎1師、土耳其旅,於龍浦 洞、龍登洞地區展開,向朔州、朔潼方向實施攻擊。 右翼:韓第2軍,轄韓6、韓7、韓8師,於德川、孟山地區展開,向 寧遠、熙川方向實施攻擊。 英29旅於平壤、美空降187團於沙裡院地區,控為第8軍團的預備隊。 由於等待聯第9軍北上,第8軍團遲至11月24日始發動攻擊,志願 軍在25日之前多未與聯合軍接觸,就算接觸也僅行微弱抵抗。 大浪將來之際,潮水必先退去。 11月25日晚間22時,志願軍共六個軍十八個師向聯合軍第8軍團前 線的三個軍八個師二獨立旅發動大規模攻擊。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Battle002.jpg
第二次戰役作戰經過要圖 攻勢發起前,志願軍由東向西,各軍沿聯合軍第8軍團前線呈扇形依 序分佈:志第50軍─志第66軍─志第39軍─志第40軍─志第38 軍─志第42軍。 在第8軍團左翼和中央部份,志願軍並沒能擊退堅硬的外籍軍戰線(但 泰川的韓1師被擊退,此攻勢由美24師在龍山洞擋下),但右翼的韓 2軍再度發揮其細沙特色,被名為志第38軍和志第42軍的浪潮沖垮 擊破,志第38軍和志第42軍因此長驅直入。 志第38軍於11月27日黃昏沿公路向價川進攻,和聯合軍聯第9軍預 備隊的土耳其旅及美騎1師一部展開激戰;於28日拂曉搶占嘎日嶺及 其以西地區,志第39軍113師在左翼沿小路於28日08時前出到三所 里地區,隨後攻占龍源里,截斷了聯合軍第8軍團的交通線。志願軍 司令部當即命令志第38軍主力向志113師靠攏。 志第42軍則於11月29日則進至新倉里,遭美騎1師阻擋,未能成功 攻佔順川、肅川。 志第38軍攻佔價川後,美24、美25師則由博川、肅川沿海岸向南撤 退,而位於中央的美2師、土耳其旅與馳援的英27旅遭到志願軍包圍 數日,始突圍向南實施撤退。 志願軍志第38軍攻佔價川的行動在作戰階層有重大意義,由於背後交 通線被截斷,除開被包圍的部隊外,聯合軍第8軍團立即實施大規模 撤退,速度之快近乎不戰而走,而美2師、英27旅、土耳其旅也在突 圍後迅速撤退。 其實第8軍團的損失並不重,此種撤退乃由於華克中將仍受限於線性 戰術思考,因此在後方交通線受威脅後便立即後退轉進。 在後退至清川江後,由於戰線仍未穩定,第8軍團乃繼續後退,即使 在渡過大同江之後,由於右翼仍然暴露,在獲知志願軍一部抵達成川, 有威脅平壤─元山間橫斷公路可能時,華克中將便放棄在平壤以北重 建防線,繼續南撤。 其實早在12月1日,志願軍由於攻勢難以持續已停止攻擊,僅由一小 部份兵力繼續尾隨聯合軍,甚至稱不上實施追擊。 第8軍團方面在12月5日即感到志願軍的壓力減弱,但華克中將似乎 始終對他的右翼憂心忡忡,因此才繼續向南後退至38度線上的堅固陣 地,直到戰線拉直始告停止。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map13_full.jpg
聯合軍第8軍團的12月大後退 12月大後退堪稱美軍史上最迅速的撤退,但其實志願軍給予聯合軍的 損害與其說是物質上的,倒不如說是打擊在第8軍團司令華克中將心 理上,使這位中將急於將他的戰線拉直。 正如同隆美爾在北非獲得的快速推進跟對手的線性戰術思想有關,志 願軍志第38軍攻佔價川一口氣逼退了整個聯合軍第8軍團,為本戰役 中最具決定性的戰果。 另外第二次戰役包括長津湖方面的志第9兵團與聯第10軍的戰鬥,由 於各家著文探討甚多,本人僅略加簡述。 簡言之,缺乏冬季裝備的志第9兵團於11月27日發動攻擊,其中雖 然跟聯合軍聯第10軍前鋒交戰,但久攻不下。但由於後實施迂迴,切 斷了聯第10軍前鋒部隊的退路,美陸1師乃轉進向後清除下碣隅里至 興南公路上的敵軍,往興南方向前進。 志第9兵團雖尾隨追擊,但缺乏冬季裝備使其兵員大量凍傷,攻擊無 力,終使聯第10軍成功自興南撤退而出,並帶走許多難民。 (二)第二次戰役志願軍傷亡之探討 常見的資料中,志願軍宣稱其在第二次戰役中傷亡30700餘人。 根據《衛勤總結》的《各師減員表》,志第38軍113師減員1954人, 志第40軍118師減員1501人,志第42軍125師減員956人。以此估 算志第38軍減員約6000人,志第40軍減員約4500人,志第42軍減 員約3000人。此三軍之減員總計約為13500人,佔宣稱總傷亡約五分 之二。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55acd28f02000as2.gif
《各師減員表》 志125師之減員比: 前述《各師減員表》中,志125師第二次戰役參戰人數為12384人, 減員956人,減員約7.7%。該師此役為志第42軍左翼,行進路線為: 龍德里>>>孟山>>>北倉里>>>假倉里>>>月浦里>>>新倉里>>>順川,主 要和韓8師及韓6師交戰,在順川為美騎1師阻擋。自參戰以來的總 減員率則為[13231-(12384-956=11428)]/13231,約為13.6%。 傷亡疑點: 由於《各師減員表》並未提到受創最重的志第9兵團部隊,有估算該 兵團即減員20000人以上的說法。即使相信《各師減員表》列出的各 師能代表平均減員狀況,則九個軍的總減員也接近40000人。 究竟是第二次戰役傷亡總數遠比30700人多出許多,還是《各師減員 表》所列皆為受創最重的師?而志第9兵團方面減員狀況究竟如何? (三)聯合軍12月大後退之影響 由於志願軍的參戰,以及聯合軍在12月一路後退至38度線的影響, 聯合國主要會員國英、法等國的不滿情緒高漲,其中英國甚至主張撤 換聯合軍統帥、撤退在韓英軍,不願捲入可能發生的「世界大戰」。雖 然杜魯門總統態度依然強硬,說出不惜使用原子彈的重話,但華盛頓 的軍方高層也一度提出撤軍建議。 在幾經磋商後,美國終於和英國得出協議:「不使韓戰擴大,聯軍不輕 易撤出韓境。麥克阿瑟必須尊重聯合國決議,不得擅自行動,美軍不 得專擅進擊中韓邊境。」 自此,朝鮮半島分裂統治的局面已經註定,接下來志願軍、聯合軍雙 方的軍事戰略目標開始趨同──儘可能多殲滅敵軍人員以迫敵退出戰 鬥──可說又回到一次大戰「讓敵人把血流盡」的戰略觀念,這就為 中後期的陣地戰埋下伏筆。 由此可知,聯合軍第8軍團在12月的後退,雖單純是試圖後退拉直戰 線的軍事行動,但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 四、第三次戰役(1950/12/31~1951/1/8) (一)戰役經過 本次戰役雖是由志願軍從12月31日發起,其實導致美軍後退的原因 更早之前就已發生。 12月23日,聯合軍第8軍團司令華克中將在車禍中喪生,12月26 日,李奇威中將走馬上任,就任第8軍團司令,但接下可以看到,李 奇威中將雖頭腦較為靈活,其實依然受到線性戰術傳統的影響。 12月27日,重新整編後的朝鮮人民軍第2、第5軍團在東部戰線開始 猛攻韓2軍,在二十四小時之內,便突破韓9師陣線造成很深的突角, 韓國部隊的細沙特色在同胞面前也表露無遺。 聯合軍抽調部分預備隊來封閉此一缺口,包括後退整補中的美2師, 其他有韓23師、韓7師、美7師一戰鬥群,在突破的頂點調動了甫從 興南撤退的美陸1師,但孤軍深入的朝鮮人民軍卻是一味前進。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map15_full.jpg
志願軍的第三次攻勢,請注意右方朝第2、朝第5軍團的攻擊 聯合軍第8軍團,由於朝鮮人民軍此一攻勢,意識到不久敵軍即將發 起總攻,且根據俘虜口供,朝鮮人民軍的攻勢係企圖西南進以遮斷聯 合軍的兵站補給線(但事實上只是往前直衝)。因此,第8軍團司令部 當即決定做有限度的後退以消耗即將來臨的敵軍攻勢。 在《美第8軍團韓戰紀實》中,明確提到「為了鞏固第8軍團的側翼, 勢必再行撤退」,因此早在志願軍攻勢發起前的12月31日即發出指 令,第8軍團的各部隊需準備逐次選擇陣地後退,以遲滯敵軍攻勢。 聯合軍的防禦陣地,由兩道防禦地帶組成。其主要防禦地帶前沿,由 西至東,為大里洞─汶山─舟月里─全谷里─龍沼洞─園坪里─楸田 里─甲屯里─道采洞─長存里一線地區。第二防禦地帶,為高陽─議 政府─加平─春川─自隱里─冬德里一線。為加大防禦縱深,在第二 防禦地帶之後至37度線之間,又準備了三道機動防禦地區: 其一︰沿漢江經楊平、橫城至江陵地區。 其二︰從水原經利川、原川、平昌至三陟地區。 其三︰從平澤經忠州至三陟地區。 聯合軍的防禦兵力共五個軍十三個師四獨立旅(團),第一線幾乎全為 韓國軍,由西向東依序為︰ 聯第1軍防守鹽河口至舟月里六十五公里地段,以土耳其旅、韓1師 為第一梯隊,美第25師和英27、英29旅為第二梯隊。 聯第9軍防守舟月里至梁文里三十公里的地段,以韓6師為第一梯隊, 美24師,美騎1師為第二梯隊。 韓第3軍防守梁文里至楸田里五十公里的地段,轄韓2、韓5、韓8 師成一個梯隊。 韓第2軍防守楸田里至甲屯里十八公里的地段,轄韓3師。 韓第1軍防守甲屯里至長存里四十五公里的地段,轄韓1師、韓首都 師成一個梯隊。 韓7師為韓國陸軍本部預備隊,配置在春川、橫城地區。 美2師、美空降187團為第8軍團預備隊,分別配置在堤川和軍浦場 地區。 另聯第10軍(轄美陸1師,美3、美7師)在大邱、釜山地區整頓。 可見此時聯合軍已經確定韓國軍細沙的正確使用方式,就是放在外籍 軍前沿消耗敵軍攻勢,真正的防禦是後面的外籍軍,裝備較差的土耳 其旅也被協同韓國部隊佈陣在前。 而志願軍的攻勢依然以無第二梯隊的橫列方式發起,由西至東依序為: 右翼集團:志第50軍、志第39軍、志第40軍、志第38軍,另搭配 在海岸實施佯攻的朝第1軍團,主要目標為於高浪浦里至永平的三十 四公里之間地段突破,向東豆川里、漢城方向實施攻擊,首先集中力 量殲滅韓6師,再殲韓1師,後向議政府方向發展進攻,並相機奪取 漢城。 左翼集團:志第42軍、志第66軍,在永平(不含)至馬坪里的三十 六公里地段突破,目標為殲滅韓2師一至二個團,得手後向加平方向 突擊。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Battle003.jpg
第三次戰役作戰經過要圖 實在有些懶得提第三次戰役的經過,我們可以分析出事前雙方的主要 思考: 1.朝鮮人民軍12月底的攻擊打草驚蛇,加上美軍線性戰術思想,而且 李奇威中將早打算有限後退消耗敵軍攻勢(但這種全線後退的方式跟 蘇聯軍「縱深防禦」或德軍「彈性防禦」思想相差甚遠)。 2.志願軍最初設想的作戰目標就只是企圖殲滅韓國軍幾個部隊,甚至 奪取漢城也只是次要作戰目標。 結果就是一邊前進、一邊後退,全線前進、全線後退,甚至說只有朝 鮮人民軍在東部的攻擊比較嚇人,事實《美第8軍團韓戰紀實》還花 了比較多篇幅來描述東部方面的作戰。 第三次戰役可說在美軍預料之中發展,當12月31日夜志願軍發起攻 勢時,《美第8軍團韓戰紀實》內,這樣寫道: 「...敵人在第9軍區內,向韓國第6師開始了一連串的攻擊,而 且都是猛烈的攻擊,結果很快的突破很深。敵人完全不顧人命的犧牲, 在友軍的地雷區內,繼續不斷投入攻擊波,敵人開始了曾經數次預告 的南進。」 用步兵直接突破地雷區應是相傳自蘇聯軍的直接有效作法,國情不同 可以接受,也沒什麼可批評的;但這波攻勢被指為「曾經數次預告」, 和第二次戰役的成功奇襲比起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在志願軍發起攻勢後,聯合軍開始業已準備好的遲滯後退行動,逐次 退至37度線上,並放棄了漢城,但如李奇威中將所分析預測的,志願 軍的進擊在烏山南方的一地點中止了。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map16_full.jpg
西部聯合軍的遲滯後退行動 但另一方面,東部的朝鮮人民軍第2、第5軍團卻幾乎筆直地向南突 進,這使得聯合軍花費了幾乎剩下的整個1月在清除這個威脅,好讓 他們能從穩定的戰線發動反擊。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map17_full.jpg
朝第2、朝第5軍團的猛攻 (二)第三次戰役志願軍傷亡之探討 個人尋找到的資料中志願軍宣稱的傷亡5800餘人。 根據《衛勤總結》的《各師減員表》,志第38軍113師減員954人, 志第39軍116師減員1080人,志第42軍125師減員714人(其中傷 亡原因被列在「其他」的高達407人),志第50軍149師減員281人。 以此估算志第38軍減員約3000人,志第40軍減員約3200人,志第 42軍減員約2150人,志第50軍減員約850人,此四軍之減員總計約 為9000人。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55acd28f02000as2.gif
《各師減員表》 志125師之減員比: 前述《各師減員表》中,志125師第三次戰役參戰人數為11411人, 減員714人,減員約6.2%。該師此役配屬於志第42軍何處不明,志 第42軍行進路線為:觀音山>>>濟寧里>>>加平>>>樂幕里、德院里>>> 陽平、砥平里>>>驪州>>>利川,主要和韓第3軍交戰,和美2師有少 量接觸。自參戰以來的總減員率則為[13231- (11411-714=10697)]/13231,約為19.1%。 傷亡疑點: 儘管志願軍的傷亡似乎甚輕,但推估起來六個軍的減員總數也大約在 13500人左右,遠超過宣稱的5800餘人,這中間的誤差非常大。另一 個問題在於促成聯合軍後退的大功臣──朝鮮人民軍的朝第2、朝第5 軍團的傷亡不明,由於此股部隊孤軍深入猛攻,遭遇聯合軍猛烈反擊, 傷亡想必慘重。 五、第四次戰役(1951/1/25~1951/4/22) (一)戰役經過 第四次戰役乃為運動戰階段五次戰役中最長者,本戰役與前三次戰役 不同,乃由聯合軍方面發起主動攻擊,並由數次作戰計畫所組成,故 經過相當複雜。由於本文的目的乃在探討志願軍傷亡情況和作戰表 現,以下將以簡白的方式說明戰役經過。 自越過鴨綠江後志願軍經前三次戰役傷亡甚重(志125師減員已近五 分之一),缺乏運輸卡車而多用民伕搬運物資的補給線在延伸到37度 線的情況已感勉強,故在第三次戰役結束後,中朝軍即以志第50軍、 志第38軍112師、志第42軍115師和朝鮮人民軍朝第1、朝第2、朝 第5軍各一部,在水原、金良場里、利川、驪州、橫城及平昌以北地 區實施防禦,掩護主力在高陽、東豆川里、加平、金化、金城等地域 實施休整。 1月25日,東部方面突入聯合軍戰線後方的朝鮮人民軍業已清除,第 8軍團司令李奇威中將決定沿全線發起反擊。 此戰役概可分為兩階段:1月25日至2月16日為第一階段,聯合軍 發起進攻後,中朝軍沿全線實施陣地防禦,至2月中戰線遭到突破, 聯合軍開始北進;2月17日至4月21日為第二階段,面對聯合軍的 攻勢,在第一階段中消耗甚大的中朝軍於此階段已無法堅守戰線,向 北方退卻,聯合軍則尾隨追擊。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Battle004.jpg
第四次戰役作戰經過要圖 1.第一階段(1951/1/25~1951/2/16) 此階段的戰鬥狀況概可沿戰線分為西部、中部、東部三個方面,以下 先說明聯合軍部署概況,部隊番號的排列均是由西向東: 西部方面,由聯第1軍(轄土耳其旅、美25師、美3師、英29旅, 韓1師控留為預備隊)、聯第9軍(轄美騎1師、英27旅、美24師, 韓6師控留為預備隊)共六師三獨立旅,在野牧里至驪州六十八公里 正面上,向漢江方向實施攻擊。作戰代字「雷霆作戰(Operation Thunderbolt)」。 中部方面,由聯第10軍(轄美2師、韓8師、韓5師,美7師控留為 預備隊),在驪州以東至原州、武陵里四十公里正面上向北實施攻擊。 1月底乃為小規模攻擊,自2月5日起始發起大規模攻擊,作戰代字 「圍捕作戰(Operation Roundup)」。 東部方面,韓第3、韓第1軍則對當面之朝鮮人民軍朝第3、朝第5、 朝第2軍團進行小規模的輔助攻勢。 美陸1師、韓11師擊退突入聯合軍戰線後方的朝鮮人民軍部隊後,此 時則在義城、大邱地域對由朝鮮人民軍殘黨轉成的共黨游擊隊實施掃 蕩。 李奇威曾說明攻勢目標為:「我們的目的,只求以我方最小的犧牲,使 敵方蒙受最大的傷亡。」在戰役的第二階段並宣布攻勢實施要點為:「儘 量利用白晝時間,搜索殲滅敵人,以最少的犧牲殲殺最多的敵軍;夜 晚儘速退據強固工事,慎密搜索每吋戰地,未至敵軍全部肅清,決不 前進。」 這些命令均足以說明為何聯合軍在此一戰役前進速度並不快,因為作 戰目標原本就不在推進而是在盡可能殺傷中朝軍人員上,重視掃蕩而 使戰線後方不留殘敵的作戰方式也減緩了推進的速度。故在這第四次 戰役時,中朝軍傷亡的情況就應直接視為檢視聯合軍戰果的重點。 中朝軍方面的防禦部署主要可區分為三個集團,由西向東依次描述。 西部方面:朝第1軍團、志第50軍、志第38軍,組成西集團,在漢 江南北地區進行防禦。此集團為聯合軍雷霆作戰當面之敵。 中部方面:志第39軍、志第42軍、志第40軍、志第66軍組織成中 集團,在原州、橫城地區實施防禦。此集團即為為聯合軍圍捕作戰當 面之敵。 東部方面:朝第3、朝第5、朝第2軍團組成東集團,在原州(不含) 以西地區實施防禦。 以下再由西向東簡述戰役經過。 西部海岸方面:聯合軍海軍在1月25日至28日之間轟擊仁川港,韓 國軍一個陸戰團一度登陸奇襲。 西部聯第1軍方面: 聯合軍聯第1軍於1月26日攻克水原,朝鮮人民軍朝第1軍團和志願 軍志第50軍實施了頑強的抵抗,但於2月4日的陣地終被突破。自2 月6日起,中朝軍朝第1軍團和志第50軍除各留一部兵力堅守漢江南 岸橋頭陣地外,主力撤至漢江以北。聯合軍於2月10日攻克永登浦、 仁川與金浦。 中西部聯第9軍方面: 聯合軍聯第9軍於1月23日一度攻克麗州,但遭志願軍志第38軍與 志第40軍二軍反擊,沒有顯著進展。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map20_full.jpg
雷霆作戰經過要圖 中東部聯第10軍方面: 聯合軍聯第10軍於1月18日攻克原州,續向北進,於25日攻入橫城, 一度向北搜索近迫洪川。中朝軍志第42軍125師及朝第5軍團雖實施 防禦,但無甚效果。2月5日起,聯第10軍發動圍捕作戰,以韓5師、 韓8師為前鋒,幾乎未遭抵抗,前進至靠近橫城北方東西之線僅數哩 之處。 2月11日17時,中朝軍向橫城地區的聯合軍聯第10軍發起大規模逆 襲,攻勢部署為中集團︰以志願軍志第42軍(欠志126師及志125 師375團,配屬志第39軍117師)、志第40軍、志第66軍,在沓谷 峴、上高岱、三巨里地段上,向橫城、原州方向實施攻擊,以志第39 軍為預備隊(13日隨即投入)。東集團︰以朝鮮人民軍朝第2軍團牽 制韓3師、韓7師、韓9師,以朝第3、朝第5軍團向黎湖洞、峰火 山、下安興里實施攻擊。 韓國軍一如往常,韓8師在中朝軍逆襲開始後不到數小時即遭到名為 志願軍之浪潮沖散,聯合軍聯第10軍各部隊遭到浪潮環繞包圍形成許 多小集團,但這些頑石依然能突破志願軍包圍向南撤退,而於2月13 日放棄橫城。志願軍雖在砥平里地區包圍了一小部分的聯合軍部隊, 但未能加以消滅。至2月15日,攻勢發起五天後志願軍糧彈已盡,攻 勢中止,開始向北退卻。 韓第3軍則成功阻止了同胞朝鮮人民軍的攻勢。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map22_full.jpg
圍捕作戰與橫城逆襲經過要圖 東部海岸方面: 聯合軍海軍──包括擁有當時世上最大口徑火砲的美國海軍戰艦密蘇 里號──多次沿海岸砲轟沿海交通線。韓首都師並在海軍火力支援 下,於1月23日一度攻克江陵,2月12日一度越過38度線。 2.第二階段(1951/2/17~1951/4/22) 在聯第10軍阻擋住志願軍逆襲後,聯合軍第8軍團開始超越全部戰 線,實施總反擊。聯第1軍繼續向西北方向前進,聯第9軍則一面與 聯第1軍的攻勢相配合實施攻擊,掃蕩未予直接攻擊的敵軍,以到達 統制線。 2月17日起,由於已難以維持戰線,中朝軍決實施逐次抵抗向後退卻。 由西向東防禦部署為︰朝第1軍團(欠朝19師)、志第50軍、志第 38軍、志第42軍、志第66軍、朝第5軍團、朝第3軍團、朝第2軍 團為第一梯隊,在西起漢江口、沿漢江北岸經楊平、中元山、聖智山、 峰火山、酒峰、東至下珍富里以西共約一百六十公里的正面上,實施 第一線防禦;朝第1軍團19師、志第26軍、志第40軍、志第39軍 為第二梯隊,在汶山、議政府、座防山、洪川、豐岩里、下珍富里地 區,實施第二線防禦。 2月21日,中部方面聯合軍聯第9、聯第10軍為突破敵軍在橫城、原 州地區的突角,發起攻勢,作戰代字「殺手作戰(Operation Killer)」。 面對志願軍的遲滯行動,聯第9、聯第10軍依李奇威中將指示,徹底 掃蕩、緩慢前進,逐步攻克橫城、洪川,於3月12日進佔春川。期間 自3月7日起,改被納入新的全線進攻作戰中,作戰代字「開膛手作 戰(Operation Ripper)」。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map25_full.jpg
殺手作戰經過要圖 3月7日,聯合軍第8軍團發起開膛手作戰。西部方面聯合軍聯第1 軍為避免正面攻擊漢城,於漢城以東十五哩處渡過漢江,從橋頭堡作 扇形展開向漢城東方及西方進擊,包圍漢城側翼,期間遭遇志願軍逆 襲但經三日戰鬥後將之擊退,使志願軍於3月14日至15日晚間放棄 漢城。東部方面韓第1、韓第3軍也向北方發起攻擊。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map26_full.jpg
開膛手作戰西部戰線經過要圖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map27_full.jpg
開膛手作戰東部戰線經過要圖 面對聯合軍的全線攻勢,志願軍實施了靈活的逐次抵抗與退卻。期間 聯合軍為遮斷漢城─開城間的敵軍退路,於3月23日發起「果敢作戰 (Operation Courageous)」由美空降187團與兩個突擊連約3300人 連同重裝備空降在汶山地區,於日落前與裝甲部隊取得聯繫,但並未 有重大戰果。志願軍且戰且走,在有利地形實施頑強抵抗,其餘地區 則不戰而逃。 3月31日,聯合軍全線推進至汶山─春川─襄陽之線,停止了大規模 攻擊。在4月1日至22日之間,則繼續執行了小規模的「蠻勇作戰 (Operation Rugged)」與「無畏作戰(Operation Dauntless)」攻勢, 越過臨津江與漢灘江北進,但並未發生激烈戰鬥。中朝軍則後退至所 謂「鐵三角地區」的鐵原─金化─平康附近實施整備,同時志願軍志 第3兵團、志第19兵團、志第9兵團正逐步向南集結,準備發起新的 攻勢。 由於作戰目標定為殺傷志願軍人員(有趣的是,聯合軍並將第二階段 的作戰代字設定的相當兇殘),聯合軍在攻勢之間實施徹底掃蕩,再加 上中朝軍在第一階段實施陣地防禦、第二階段實施遲滯行動時均有不 錯的表現,使得聯合軍的進展並不快速。但聯合軍表現出了和缺乏後 勤補給能量的志願軍完全不同的持續作戰能力,以優勢火力發起持續 長達近三個月的攻勢,給予自第二次、第三次戰役以來進展快速的志 願軍大量傷亡。 應該指出的是,不論是這種全線攻勢的線性作戰還是以殺傷敵軍為主 的作戰目標,聯合軍可說是回到了一次大戰歐洲戰線的作戰思想,僅 是附加上了空軍的炸射。除進行了一次空降作戰外,幾無二次大戰歐 洲方面機動作戰的影子。這種作戰模式雖與不得越過38度線的政治指 示和朝鮮半島地形有關,但聯合軍仍留有線性作戰思想應為最主要的 因素。 (二)第四次戰役志願軍傷亡之探討 常見的資料中,志願軍宣稱其在第四次戰役中傷亡42000餘人。 根據《衛勤總結》的《各師減員表》,志第38軍113師減員1684人, 志第39軍117師減員1140人,志第42軍125師減員2557人(其中 傷亡原因被列在「其他」的高達652人),志第50軍149師減員1018 人,志第50軍149師減員393人,志第64軍191師減員2200人。 (《各師減員表》中第四次戰役的部分非常奇怪地將志149師列出了兩 組數字,並有著未參加本次戰役的191師減員數字) 以此估算志第38軍減員約5000人,志第39軍減員約3400人,志第 42軍減員約7700人,志第50軍減員約3000人(採用第一組數字), 志第64軍減員6600人。此五軍之減員總計約為25700人。抽離志第 64軍的部分則為19100人。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55acd28f02000as3.gif
《各師減員表》 志125師之減員比: 前述《各師減員表》中,志125師第四次戰役參戰人數為8149人,減 員2557人,減員約31.3%。該師此役為志第42軍前沿,為首先與美 軍接觸之部隊,參與了橫城、原州地區的激戰,主要和聯合軍聯第10 軍各部隊交戰。自參戰以來的總減員率則為[13231- (8149-2557=5592)]/13231,約為57.7%。 傷亡疑點: 如前所述,《各師減員表》的第四次戰役部分非常奇怪地將志149師列 出兩組數字,並有著應未參戰之志191師的減員狀況,傷亡狀況還頗 重。而由《各師減員表》的數字中得出的各軍減員估計值,志第50 軍、志第38軍、志第39軍、志第42軍等四個軍合計的減員數還不到 宣稱傷亡總數的一半。若非《各師減員表》所列出的均為傷亡最輕的 師,則志第40軍、志第66軍將減員高達23000餘人,幾乎是此二軍 滿編總戰力的三分之一,考慮到第四次戰役前已有傷亡的情況,則莫 非此二軍在此戰役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另一個疑點是,按照《各師減員表》,志125師在第三次戰役結束後應 仍有10697人,但參加第四次戰役的人數卻只有8149人,這中間的 2548人究竟消失至何處?而表中所列之非死非傷非患病之高達652人 的「其他」減員者又是生是死?第四次戰役後,《各師減員表》中志 125師的「其他」減員已累計高達1472人,成為不容忽視的數字。 如前述,根據筆者的計算,在此戰役之後志125師自志願軍越境以來 的減員率達到驚人的57.7%!而一份志第38軍114師340團3營7連 之文化教員谷中蛟於1952年10月3日投降聯合軍之後的審訊報告 中,指出該連分別於1951年4月28日接收42名老兵、1951年5月 15日接收38名新兵,共計80名的補充兵;可見該連在第四次戰役結 束後總減員超過80人,而志願軍一個連滿編時約在140人左右,因此 該連的減員率也超過了50%!假設該連能代表志114師的普遍狀況, 則志114師的減員率也不會輸給志125師。 這些真是相當驚人的數字,這顯示志125師與志114師每二人即有一 人長期退出戰鬥(還略為超出),可謂是戰力完全喪失的壞滅狀態。 除此之外,朝鮮人民軍在本次戰役中也投入許多部隊參與了戰鬥,其 詳細傷亡不明。 六、第五次戰役(1951/4/22~1951/6/16) (一)戰役經過 第五次戰役為韓戰運動戰階段中最後一場戰役,本次戰役蓋可分為三 個階段。其中前二階段均為中朝軍之攻勢,第三階段則為聯合軍之攻 勢。 在本次戰役開始前的4月11日,聯合軍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由於其言論 涉及過多政治問題而遭撤職,由第8軍團司令李奇威中將接任其聯合 軍統帥、對日佔領軍盟軍統帥、美軍遠東總司令與美國陸軍遠東總司 令四項職務(同時升任上將);而李奇威中將的第8軍團司令之職務則 由范.符立德中將接任,於4月14日就職。 中朝軍方面,志願軍新入朝部隊於4月16日全部到達集結位置。此時, 志願軍在朝鮮共有十五個軍,除志第38、志第42軍及新入朝的第47 軍在後方休整及擔任搶修機場等任務外,正面戰場有三個兵團共十一 個軍,其指揮序列如下: 志第19兵團︰轄志第63軍、志第64軍、志第65軍,除一部擔任一 線防禦外,分別集結於市邊里、金川、新溪地區。 志第3兵團︰轄志第12軍、志第15軍、志第60軍,除一部擔任一線 防禦外,分別集結於伊川、安峽、曉星洞地區。 志第9兵團︰轄志第20軍、志第26軍、志第27軍,並指揮新轉隸的 志第39軍、志第40軍,其中志第26軍、志第40軍、志第39軍擔任 一線防禦,志第20軍、志第27軍分別集結於淮陽、平康地區。 另外參加第四次戰役的志願軍部隊中,志第66軍於1951年4月10 日、志第50軍於1951年4月12日回國。自此筆者查到的資料中,在 第五次戰役期間這兩軍可說完全消失,對於其回國前的狀況也未提到 隻字片語。在即將發動重大攻勢的時刻還將整整兩個軍大老遠的調回 國內,實在是非常難以理解,也讓筆者對這兩個軍在第四次戰役後的 損傷狀況非常感興趣。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Battle005.jpg
第五次戰役作戰經過要圖 1.第一階段(1951/4/22~1951/4/30) 中國方面的資料表示,原本志願軍擬經過準備後於5月上旬再發起新 的攻勢,但由於徵候表明聯合軍有在中朝軍側翼實施登陸之企圖,為 破壞其登陸準備,避免兩面作戰,遂提前於4月22日發起攻勢。但聯 合軍的資料中則並未顯示當時有實行兩棲迂迴作戰的企圖。 反之,聯合軍方面的資料中指出,由於聯合軍已威脅鐵原─金化─平 康的「鐵三角」地區,因此已預料中朝軍將發起反擊。 聯合軍第8軍團於4月21日前進至汶山─長湍─高浪浦里─漣川─芝 浦里─華川─楊口─元通里─杆城一線,其前線部署由西至東如下: 聯第1軍:轄韓1師、英29旅、美3師、美25師、美24師,前線範 圍由汶山至芝浦里,另轄美騎1師於漢城為預備隊。 聯第9軍:轄韓6師、美陸1師,前線範圍由芝浦里至華川,另轄英 27、英28旅與加拿大旅於加平。 聯第10軍:轄美2師、美7師、韓5師,前線範圍由華川至元通里。 韓3軍、韓1軍:轄韓3師、韓首都師、韓11師,前線範圍由元通里 至杆城,另轄韓7師於曇里、韓9師於江陵為預備隊。 另外在中方的地圖上,顯示了在臨津江以北的開城地區有名為韓青年 團的部隊存在,美方的地圖則顯示臨津江以北沒有任何部隊。 中朝軍的此波攻勢,主以三個兵團共十二個軍(含朝鮮人民軍朝第1 軍團)在西線實施攻擊,具體部署由西向東如下︰ 志第19兵團:轄朝鮮人民軍朝第1軍團、志第64軍、志第65軍、志 第63軍,為右翼集團。目標在德峴洞至無等里三十一公里地段上渡過 臨津江,志第63軍、志第65軍將首先殲滅英29旅,爾後向東豆川里、 抱川方向實施攻擊,協同志第3兵團和志第9兵團會殲美24師、美 25師。朝第1軍團、志第64軍的攻擊方向則指向漢城。 志第3兵團:轄志第15軍、志第12軍、志第60軍,為中央集團。目 標在三串里至新興洞十五公里地段上實施攻擊,首先殲滅美3師、土 耳其旅,爾後協同志第19兵團、志第9兵團主力在永平、抱川地區會 殲美24師、美25師。 志第9兵團:轄志第26軍、志第27軍、志第20軍、志第40軍、志 第39軍,為左翼集團,志第26軍、志第27軍、志第20軍在古南山 至伏主山27公里地段實施突破,而後向萬世橋里、機山里、抱川方向 實施攻擊,首先殲滅美24師、韓6師各一部,爾後協同志第19兵團、 志第3兵團圍殲美24師、美25師;志第40軍在上實乃洞至下萬山洞 六公里地段上突破,向加平方向實施攻擊,切斷春川─加平公路,志 第39軍在華川以北向論味里、元川里方向實施攻擊,牽制美陸1師、 美騎1師(但美方資料顯示美騎1師在攻勢開始時不在這個地區)。 朝第3軍團、朝第5軍團:以一部兵力於楊口以北地區牽制美2師、 美7師,主力從榆木洞至牛臥里地段突破,向韓5師、韓3師接合部 之西湖里、麟蹄地區實施攻擊。 雖然中國方面資料上顯示的是這麼雄心壯志、企圖包圍殲滅聯合軍許 多部隊的作戰,但說起來這次攻勢仍然是老樣子──浪狀戰──各部 隊一線排開發起攻擊,沒有部署第二梯隊。 另一方面,志願軍參加第四次戰役的部隊大半退出戰鬥(七個軍中僅 志第39軍、志第40軍、志第26軍參與了第五次戰役),可見志願軍 在第四次戰役的損失之重。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map32_full.jpg
第一階段西部戰線作戰經過要圖,請注意圖中的Delta線 1951年4月22日夜,中朝軍在空前的大量火砲支援下,突入了聯合 軍第8軍團戰線的中央及西方地區,向聯合軍部隊壓倒性的火力中陸 續不斷地投入其攻擊波。第8軍團各部隊按照之前的戰術,先以大量 火力給予敵軍傷亡後,再陸續撤退至先前所選定的遲滯陣地,以消耗 中朝軍的攻擊。4月22日當晚的中朝軍攻勢並未突破聯合軍的戰線, 但聯合軍也實施了有限度的撤退。 4月23日,聯合軍西線三個軍均遭遇志願軍的猛攻。在美3師的作戰 地境中,英29旅無法抵擋而實施撤退,其所屬之古羅塞斯塔營於漢 江、臨津江合流點之西南方遭到遮斷包圍。在聯第9軍的作戰地境中, 以往曾進行過良好戰鬥的韓6師再度遭到志願軍之浪潮沖垮,後退達 十五哩,韓6師的潰敗使志願軍志第20軍打開了一個十公里寬的缺 口,但由於志願軍缺乏後續力量,未能加以利用以擴大戰果。 東部方面,遭遇朝鮮人民軍攻擊的韓第3軍後退至麟蹄南方的陣地, 而在海岸的韓第1軍則只進行了輕微的戰鬥。此後數日,朝鮮人民軍 進展緩慢,因此本區並未發生重大戰鬥。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map33_full.jpg
第一階段東部戰線經過要圖 4月24日夜,聯合軍第8軍團司令范.符立德中將下令,由於韓6師 的撤退而使軍團的右翼暴露,因此聯第1軍須向後方撤退至Delta線。 4月25日,聯第1軍整日均在進行敵前整然撤退。而英29旅之古羅 塞斯塔營雖實施頑強抵抗,仍遭到志願軍志第63軍殲滅,全營僅四十 人突圍生還。本日聯第1軍一面以優勢火力給予志願軍損害,一面按 照計畫後退至Delta線。 攻勢發起後的4月22日至25日間,志願軍志第64軍被阻於臨津江南 岸,志第65軍兩個師隨即加入戰鬥亦受阻,五個師擁擠在二十平方公 里的狹小地域內,連續三天遭到聯合軍優勢火力攻擊,受到重大傷亡。 另一方面,聯第9軍作戰地境中之美陸1師,雖在4月22日至25日 間依然保持其在華川地區的陣地。但不久即隨整個前線向後撤退。期 間聯合軍調動了美騎1師一部堵塞韓6師敗退留下的缺口。 4月26日,聯合軍第一線各部隊已感到敵軍的攻擊力漸趨弱化,並判 明志願軍在攻擊開始前僅攜行五日份的糧食。但志願軍仍在議政府─ 漣川之間續行攻擊,北京廣播宣稱將在5月1日之前奪取漢城。 4月28日,聯合軍後退至漢城以北之漢江、昭陽江地區,聯第9軍並 放棄了春川後退至洪川江地區。29日夜間,由於糧彈耗盡、攻擊無力, 志願軍決定結束攻勢,向後撤退。 4月30日,志願軍亙全戰線與聯合軍斷絕接觸,向北方撤退。聯合軍 第8軍團各部隊開始改良陣地,並為求與敵保持接觸而向北實施距離 三到九哩不等的一定偵查行動。至此本次戰役第一階段宣告結束。 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之間: 聯合軍第8軍團司令范.符立德中將判斷,認為現在的平靜局面是由 於敵軍需要休息整補以再興攻擊,於是決定讓第8軍團各部隊佔領既 設的防線、改良陣地,準備因應中朝軍的下一次攻勢。5月3日,各 部隊奉命於主陣地帶以北六哩處設立前哨基地。5月第二週內,曾派 出步戰混編的特遣隊至前哨基地以北十至十二哩處實施搜索,但僅與 中朝軍發生輕微的零星接觸。期間內,韓2師調至楊平地區參加第一 線作戰,美3師向北調至京安里地區擔任聯第1軍預備隊。 另外,聯合軍也執行了幾個小規模的攻勢。 東部方面,為了獲得補給東部韓國軍部隊的橫斷道路(受限東部山地 地形,補給品只能以徒步攜行或空投方式運送),韓國軍與聯第10軍 部隊發起攻擊以奪取洪川─杆城道路以北而與其平行之線。此一小規 模攻勢獲得半島東岸聯合軍海軍的艦砲支援而穩定進行,5月9日雖 一度進入杆城但遭敵軍逆襲,5月11日便加以放棄。 西部方面,聯合軍部隊於5月6日奪回了議政府,中部方面聯軍於同 日攻克交通中心春川。 5月8日,第8軍團進至高陽─水落山─禾也山─於論里─龍浦里一 線。 2.第二階段(1951/5/16~1951/5/23) 儘管西線攻勢未獲得重大進展後,但由於西部聯合軍的後退,使東部 昭楊江以南地區的韓國軍部隊顯得突出。志願軍司令部決定以志第9 兵團(欠志第26軍,配署志第12軍)與朝鮮人民軍朝第2、朝第3、 朝第5軍團共6個軍在東線發動攻勢,首先殲滅縣里地區韓5師、韓 7師、韓9師、韓3師,而後視情況再殲滅韓首都師及韓11師部隊。 西部方面,志第3兵團(欠志第12軍,配署志第39軍兩個師)則負 責牽制聯合軍聯第10軍,不使其東援。志第19兵團(轄朝鮮人民軍 朝第一軍團)則在西線負責牽制聯合軍聯第1、聯第9軍,配合東線 作戰。 志願軍志第26、志第40軍則於第一階段結束後,分別北移至元山以 南及平壤以北地區休整。 聯合軍方面,大體維持第一階段結束時的部署狀況,5月初的變更前 已敘述。而美2師作戰地境以東至海岸,全為韓國軍部隊,由西至東 依序如下為: 韓5師、韓7師,隸屬聯第10軍。韓9師、韓3師,隸屬韓第3軍。 韓首都師、韓11師,隸屬韓第1軍。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map35_full.jpg
第二階段中朝軍東部攻勢作戰經過要圖 5月15日至16日夜間,中朝軍乘著雨霧於議政府以北的德亭至麟蹄 以東之羅家店的七十五哩的正面,沿全線實施試探性的攻擊。 5月16日黃昏,中朝軍發起總攻擊,主攻指向韓5師、韓7師。韓國 軍陣線再度如細沙般遭到志願軍之浪潮沖垮,崩潰後撤。 5月17日上午,志願軍志第27軍在上南里地區將韓5師、韓7師擊 潰,續向南進。同日,志願軍志第20軍到達美山里地區,朝鮮人民軍 朝第5軍團到達芳台山地區,但因糧彈不繼,其攻勢也在此中止。 在聯第10軍的作戰地境內,由於韓5、韓7師的敗退,使美2師右翼 與南韓第3軍左翼陷於暴露。志願軍志第12軍31師、34師突入此缺 口,使美2師右翼陷入逐營逐團被圍的危機,該師苦戰達三十六小時 之後,於19日始突圍撤至洪川東部地區重新整備。但志願軍志第12 軍35師、181師(自志第60軍配屬)則於自隱里地區受阻。 韓第3軍則由於左側暴露,遭志願軍志第27軍突入後方切斷其交通 線,遂於5月18日後撤,部隊秩序陷入混亂。5月21、22日,持續 遭遇猛攻,於是崩潰。 東部海岸的韓第1軍則對朝第2軍團的攻擊實施了有效的防禦,但由 於其左翼友軍部隊的敗退,不久也向後撤退至鐵甲嶺─仁邱里一線, 後退秩序尚稱良好。 聯合軍為了阻止中朝軍的攻勢,將美3師15加強團(此時獨立配屬於 聯第10軍)調至美2師右翼,並將美空降187團調至橫城地區擔任預 備隊。美3師原為聯第1軍預備隊,臨危受命,於一夜之間行軍七十 哩前去堵塞美2師右翼的缺口,於21日抵達投入戰鬥。 聯合軍聯第9軍作戰地境內,志願軍攻勢被阻止於加平以南五哩之處。 聯合軍聯第1軍作戰地境內,戰鬥較少,東翼雖略有後退,但西翼反 有所進展,於5月21日重新奪回汶山。 5月21日,中朝軍各部隊糧彈耗盡,開始停止前進。 5月23日,中朝軍開始向北撤退。同日,李奇威上將下令取消韓第3 軍番號(韓第2軍番號已在第三次戰役後被取消),其所轄之韓3師交 由韓第1軍指揮,韓9師則交由聯第10軍指揮。至此本次戰役第二階 段宣告結束。 3.第三階段(1951/5/23~1951/6/16) 第五次戰役第三階段為聯合軍之反擊,為運動戰階段最後也是最激烈 的戰鬥。 由於以往聯合軍秉持線性作戰思想,每當陣地遭到突破時,往往全線 後退以拉直戰線,因此志願軍在攻勢中止後都能迅速脫離戰場,撤退 至聯合軍火砲有效射程之外重新整補。本次戰役第二階段,聯合軍改 變作戰模式,在被突破的地區僅使用調動預備隊加以堵塞,並不實施 全線撤退,遂能在反擊開始之時與志願軍保持接觸。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map37_full.jpg
第8軍團全線攻擊推進狀況要圖 5月23日,聯合軍第8軍團各部隊沿全線展開攻勢,攻勢進展由西向 東敘述如下:。 西部聯第1軍方面:韓1師在汶山以北渡越臨津江建立橋頭堡,美騎 1師與美25師自議政府後分為二路分別向鐵原、金化方向平行前進。 中西部聯第9軍方面:美24師與美27師,向北進抵春川地區時,遭 遇猛烈抵抗,但美7師仍於5月28日攻佔樺川。期間5月26日志願 軍志第60軍180師於芝岩里以南地域被聯合軍遮斷包圍,突圍接應無 效,於27日遭到殲滅 中東部聯第10軍方面:美陸1師於5月30日攻佔楊口以東高地。美 2師與美空降187團,於5月27日攻佔麟蹄。 東部韓第1軍方面:在海軍艦砲支援下,沿海岸道路北進,於5月30 日奪取杆城。 5月31日,聯合軍進抵臨津江─漣川─樺川─倉林里─杆城一線。由 於中朝軍抵抗頑強,且道路因大雨化為泥沼,攻勢趨於緩慢。 同時,聯合軍開始以預備隊構築自汶山經楊口至東部海岸的防線,其 餘第一線部隊則沿用以優勢火力實施徹底掃蕩的戰術,向北前進。 東部方面,目標指向麟蹄以北的「酒樽」地區。 西部方面,目標指向鐵原─金化─平康的「鐵三角」地區。 由於海岸線地形開始向西擴大,為求不延長戰線,在西海岸地區則停 止前進。 西部聯第1軍方面:所轄之美騎1師、美3師(5月31日自聯第10 軍調回聯第1軍)、美25師向鐵三角地區平行推進,由於天雨限制空 中支援並使道路無法通行,進展緩慢,至6月12日始攻下鐵三角之二 頂點鐵原、金化。 中西部聯第9軍方面:由於樺川以西地形十分惡劣,部隊僅能步行, 前進極為緩慢。 中東部聯第10軍方面:於6月2日攻佔楊口,續向北進,由於朝鮮人 民軍的頑強抵抗,至6月10日,僅能推進12000至15000碼,6月16 日始抵達「酒樽」地區南緣。 東部韓第1軍方面:與聯第10軍之韓國部隊合力削平了朝鮮人民軍構 成之突出部,在海軍艦砲支援下,沿海岸作戰之韓11師進展順利,於 6月7日進入目津里。 6月16日,聯合軍進佔汶山─高浪浦里─三串里─鐵原─金化─白岩 山─楊口─鷹峰山─明波里一線,就主要各點而言,與4月22日本次 戰役開始時概略相同。第五次戰役至此結束。 第五次戰役為運動戰的最後一場戰役,聯合軍在本戰役期間中痛擊了 中朝軍,給予其極大的傷亡。 早在本戰役第一階段結束時,中朝軍就已付出了很大的損失。雖然中 朝軍出乎聯合軍第8軍團司令范.符立德中將的預料,在第二階段轉 而針對東部戰線的韓國軍部隊實施攻擊,但卻由於糧彈不繼而無法擴 大戰果。另一方面,在西部戰線的各部隊則幾乎是無所作為,使原為 聯第1軍預備隊之美3師得以從容機動,來堵塞中朝軍在東部的突破。 在第二階段的防禦中,美軍採取了較有彈性的防禦方式,所以能在敵 軍攻勢消退之時,立即實施反擊,而在5月底給予志願軍重大的打擊。 當第二階段攻勢中朝軍結束後不久,在北京的毛澤東還於5月27日發 了封電報給史達林,內文提到他體認志願軍無力殲滅外籍軍的大部 隊,因此打算在未來的作戰中以殲滅外籍軍小部隊為目標,為此去電 詢問史達林的意見。史達林則在5月29日回電說,面對堅強的外籍軍 防線,這是難以辦到的。在這兩封電報往返期間,志願軍則正被聯合 軍痛宰而付出慘重傷亡。 5月29日,彭德懷發電給各兵團、軍及中央軍委。指出部隊「作戰指 揮卻存在嚴重的缺點。對公路未控制足夠兵力和火力,而高級指揮機 關過早離開部隊,使建制也紊亂」。這個「高級指揮機關過早離開部隊」 一語下得真是不錯,也就是高級指揮幹部丟下部隊不管逃命去了。 6月1日,彭德懷給毛澤東的電報中稱:「三兵團損失很大,四處潰逃, 企圖回國現象嚴重,現正派人分途攔擋歸隊」。這「企圖回國現象」一 語也用得很好,顯見許多人都想一路逃過鴨綠江,還需要派人攔擋, 可見志第3兵團潰敗的程度。 6月4日,志願軍司令部發給史達林的兩則電報中更指出,「英美軍的 士氣較高」,以及必須採取「肅清部隊現存的非常嚴重的右傾情緒」的 措施。對於左派的共產黨來說,「右傾情緒」意味著什麼呢?可見當時 志願軍各部隊的士氣之低落。 綜合以上所述,顯見志願軍的兩波春季攻勢不僅無功而返,且還在5 月底的聯合軍攻勢中 受到了非比尋常的慘重損傷。 本次戰役的結果,雖然兩軍只是停留在38度線繼續對峙,但卻促使了 停戰談判的開始,而使整場戰爭的戰況,轉入了陣地戰階段。 (二)第五次戰役志願軍傷亡之探討 常見的資料中,志願軍宣稱其在第五次戰役中傷亡75000餘人。 根據《衛勤總結》的《各師減員表》,志第15軍29師減員1110人, 志第12軍35師減員3420人,志第27軍79師減員2840人,志第27 軍80師減員3620人,志第27軍81師減員2910人。 以此估算志第15軍減員約3300人,志第12軍減員約10200人,志第 27軍減員約9370人。此三軍之減員總計約為22870人。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127/Gaiki504/55acd28f02000as3.gif
《各師減員表》 傷亡疑點: 本次戰役志願軍雖有十一個軍參戰,但其中志第26、志第40軍在第 一階段攻勢結束後就已向北撤退實施整補。在新的攻勢即將發起之時 後撤兩個軍,實在是非常難以理解。可見這兩個參加過第四次戰役的 軍在當時已經喪失戰鬥能力,由此也可推知志願軍在第四次戰役的傷 亡非常慘重。 前述志願軍三個軍的傷亡分布異常地不平均,和志第12、志第27軍 推估起來幾乎減員整整一個師的情況比起來,志第15軍的減員卻相當 低。從聯合軍將反擊攻勢指向鐵三角地區的情況來看,該區的幾個軍 應該承受了最嚴重的傷亡,其中志第60軍甚至有一個師遭到了包圍消 滅。在這種情況下,志第15軍29師的減員如此少實在是很詭異的狀 況,除非其是該軍中減員最少的單位。 由「未參加第四次戰役」、「參加第五次戰役」、「未參加1951年夏秋季 作戰」的條件來看,志願軍在第五次戰役中減員最嚴重的部隊應該包 含志第20軍、志第63軍、志第15軍、志第60軍,這與參加了防禦 聯合軍對鐵三角地區攻勢的部隊番號大致吻合,顯見聯合軍在此區的 攻勢之猛烈。但由於志第12、志第27軍沒有後撤整補,顯示這些後 撤的部隊減員狀況之嚴重,超過了減員已達三分之一的志第12、志第 27軍。 由於在筆者的估計中,光是損失應較為輕微的志第15、志第12、志第 27軍3個軍的減員就佔了中國方面宣稱傷亡總數的約三分之一,而又 有志第26、志第40軍兩個軍提前退出戰鬥,則除非剩下的六個軍的 平均減員狀況和有資料的三個軍類似(但筆者認為這不可能,應更嚴 重),否則志願軍在第五次戰役的減員總數應超過75000餘人這個數 字。 朝鮮人民軍方面的傷亡,則依然不詳。 七、結論 韓戰中的聯合軍、特別是美軍部隊,其戰術思想的本質是「火力集中」 與「據點防衛」,雖然透過摩托化強化了其大部隊的機動性,但其重視 火力勝過機動的情況非常明顯,這也是美軍的傳統,變本加厲一直到 今天。 尤有甚者,為了對付志願軍的人海戰術(筆者所謂的人海戰術一開始 已經提過了),美軍的火力在韓戰中更進一步地強化,採用了膠化汽油 (Napalm)彈,除空投外也埋設於陣地前方用於陣地防衛;而現今有 名的闊劍(Claymore)式指向性人員殺傷雷,據聞也是設計者在韓戰 期間為了對付人海戰術而開發出來的,這項武器後來就在越戰期間發 揮功效──這真的是如字面意義般的「以火海制人海」。 但美軍之外的外籍軍──雖然比韓國軍好──在運動戰階段中常見的 小規模據點防禦戰中就往往無法達到如美軍般的戰果而屢次陷入危 機,這些發生在土耳其軍、英軍單位身上。這種美軍式的火力集中據 點防衛戰術,非如美軍一般火力強大則不能發揮優勢;代價當然就是 彈藥消耗量極大、所費不貲,他國軍隊想要學習這種戰術實在非常困 難,這是國情問題。 在作戰思想層面,可以看見聯合軍高層的第8軍團司令官從華克、李 奇威到范.符立德,三位將軍如出一轍地都堅持「廣正面」的線性作 戰。亙運動戰階段全期,從第一次戰役到第五次戰役,每次戰役中聯 合軍皆發生因為戰線上的某點(通常是韓國軍)遭到突破後為了拉直 戰線而全線後撤的情況。一直要到運動戰階段最後的最後,第8軍團 才終於採取了一次較為彈性的防禦措施,而光就這一次的彈性防禦所 帶來的效益,就對中朝軍造成極為重大的傷害了。 第二次戰役,由於平壤─元山線以北朝鮮半島的東西海岸間距離擴 大,以聯合軍當時的兵力是無法繼續維持這樣的一種廣正面,才出現 了可供志願軍利用的間隙──負責這方面的還是韓國軍──於是志願 軍人浪中的志第42軍、志第38軍才能在沖垮韓國軍陣地後,迂迴至 第8軍團主力的後方威脅其交通線。除此之外,中國軍大規模參戰的 戰略性奇襲這項因素,也對聯合軍高層造成莫大的心理震撼,終於導 致了聯合軍12月的大後退。 聯合軍12月大後退越過了38度線這一點雖然是政治的失敗,但對聯 合軍前線司令官而言,卻無非是出於軍事理由的重整戰線而已。說起 來12月大後退與1950年的大田防衛戰與釜山圓陣危機比較之下,後 者的情況要危險得多(聯合軍甚至被迫採取了不甚拿手的圓陣防禦而 非一貫的廣正面防禦)。 現在回頭來看行文重點的志願軍方面。 志願軍的本質就是一支中國內戰用的軍隊,儘管志願軍的戰術思想是 較為靈活的小部隊迂迴包圍,而其輕裝步兵的型態能夠利用狀況較差 的道路實施攻擊,但後勤補給能量微弱造成缺乏持久戰力的弱點在第 二次戰役之後就被李奇威中將看破,並採取了加以消耗再反擊的對 策,因而在第四次、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都受到了驚人的嚴重損害。 由於裝備和人員素質的低劣,儘管實施小部隊迂迴包圍的戰術能夠包 圍一些聯合軍陣地,但志願軍根本缺乏消滅外籍軍陣地的戰力,特別 是到了運動戰後期對於火力強大的美軍陣地已產生了畏懼現象。 有趣的是,雖然明顯地除部份單位(多是在有密蘇里號加持的地段) 外韓國軍幾無保持陣地的決心,但其撤退迅速的特質也同樣使志願軍 難以達到殲滅敵軍的目標。 在作戰層級,落後的志願軍指揮系統存在根本的缺陷,所以作戰開始 後高級指揮機關就無法控制作戰而只能任由戰況自行發展,純步兵的 型態缺乏戰略機動性,使得志願軍根本無法在單一作戰中靈活調動預 備隊。這些因素導致的結果就是志願軍攻勢只能一字排開各自努力, 而無法集中運用或者利用戰機投入預備隊擴大戰果。 後勤能量的微弱、裝備素質的低劣、指揮系統的缺陷,這三者都使得 志願軍只能以付出人力的大量消耗為代價來遂行作戰。即使在戰況較 為有利的前三次戰役,志願軍每次發動攻勢也都會損失4~7%的部 隊,更別說在戰役與戰役之間還會出現人員消失的現象。聯合軍發動 反擊之後,光第四次戰役就有單位減員超過30%,前四次戰役之後竟 有複數單位總減員達50%。這都已經超過了西方軍隊中「全滅」(損失 三分之一以上)的定義了。 再者,筆者在此提出「四分之一假設」,即「傷亡總人數中會有四分之 一死亡」。這種四分之一死亡的現象,在韓戰期間不論外籍軍或志願軍 的數字都大致相同,由於《各師減員表》有做出死傷比率的統計,筆 者認為「四分之一假設」是能夠被接受的。 根據這個四分之一假設,志願軍志第42軍125師在第四次戰役結束後 其57.7%的總減員中,約有14.4%的人員是死亡的;而志願軍的傷亡計 算方式,仍能遂行戰鬥的輕傷不計算在減員人數中。 因此,假設志125師一個步兵班有十人,前四次戰役之後,一個班會 有五至六人長期退出戰鬥,其中一至二人鐵定戰死,四至五人的傷者 中應有人是殘廢以上的重傷,即使是剩下來的五至四人可能也受了輕 傷。這些數字雖然純粹是筆者的推測,但希望能提供各位對於志願軍 傷亡實際情況之嚴重的想像基礎。 對於整場韓戰的運動戰階段,筆者必須說自第二次戰役後,聯合軍和 志願軍的戰略目標都變成單純想要殺人,只是方法不同而已。而光就 殺人數目這點上,很明顯聯合軍的戰果比較好,最終不僅從37度線推 回到了38度線,將中國逼上談判桌,也使中朝軍不論攻擊或防禦,傷 亡都非常慘重。而志願軍則根本無法達成企圖消滅聯合軍部隊的主要 戰略目標,反而是在爭奪土地的次要目標上有所收穫而已──這也要 感謝第二次戰役後英國人的堅持。 當然,中國經得起這種嚴重的傷亡,畢竟中國盛產人力;這種程度的 傷亡,只不過是讓朝鮮半島上多了些無名中國鬼魂在飄蕩,以及更多 士兵必須終生帶著戰爭傷痕而已;這些對於中國在政治上的收穫和宣 稱的抗美援朝勝利都沒有影響,也沒有公開官方詳細資料的必要,即 使是在戰爭結束五十年以後,也沒有。畢竟,這些傷亡的士兵皆是志 願的志願軍嘛。 另外,對於在第三次戰役前逐漸重組,曾經進行英勇作戰的朝鮮人民 軍傷亡狀況,則無從查起。雖然感到有些可惜,但可能要等到朝鮮人 民共和國政治狀況有所改變之後才能得知──也或許永遠無從得知。 最後談到筆者寫作上的困難。 筆者使用的主要參考資料文字敘述部分,志願軍方面是檢索出來的中 文網路資料中一份關於五次戰役的描述;聯合軍方面則是實踐學社《韓 戰研究》(附錄並有翻譯的《美第八軍團韓戰紀實》)。此外並輔以大量 的零碎中文網路資料,和沈志華先生所翻譯關於韓戰的俄國檔案館解 密文件(其中名為科切爾金少將的神秘俄國人,在1951年6月16日 發給蘇聯總參謀作戰部的電報中,對於志願軍的優缺點做了完整描 述,給予筆者很大的幫助)。 參考資料的作戰地圖部分,志願軍方面使用的主要是解放軍報網路版 網站《抗美援朝五十週年》專題中的圖片;聯合軍方面則使用了Korea War Project網站的地圖。由於解放軍報網站的圖片過大而無法完整 貼至筆者的網路空間,故非常遺憾地在文中使用了其他網站的圖片。 在此附上這兩個網站的連結,希望有興趣的讀者都去參閱,因為作戰 地圖給予筆者對於釐清戰況的幫助極大。(但解放軍報網站沒有志願軍 在第四次戰役遭到慘重損失的第二階段的要圖,讓筆者感到非常遺憾) http://www.chinamil.com.cn/item/kmyc50/zhiliao.htm 解放军报网络版专题_纪念抗美援朝五十周年 http://www.koreanwar.org/html/maps.html Korea War Project-Maps 在寫作過程中,撇開數字問題不說,雙方對於敵軍部隊番號的紀錄和 戰況經過的描述中間存在許多小誤差(但沒有重大矛盾),為此筆者採 取的方法是以對自軍的敘述為主,並輔以交叉比對,在這個過程中雖 然遭遇了很大的困難,但也讓原本在寫作之前對韓戰認識非常片段的 筆者,對運動戰階段的複雜狀況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在繁體中文世 界中這實在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僅將此文獻給偉大的鋼鐵之人,他雖然未能活著見到韓戰的終結,但 無疑是真正操縱韓戰的幕後黑手,不愧是二十世紀最成功的獨裁者與 政治家,毛同志在韓戰中不過是愛在電報內向他敬禮與不時要求他指 導的跑腿小弟罷了。 ~~~~ 你看完了 非常偉大 一點拍手不成敬意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直接跳到尾端的人不算數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4.155.57 ※ 編輯: NKN 來自: 219.84.155.57 (04/06 19:09)
huang0505:優文~~感謝 04/06 20:59
biglafu:最後一段XD 04/06 21:39
panoply0921:推鋼鐵人 04/07 00:43
killeryuan:看完了 好睏 04/09 03:15
darkdog0430:喔喔!!!朝聖,超完整 04/07 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