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dake (V FOR VENDETTA)》之銘言: : 一戰前德國艦隊數量擴張應該歸功於德皇的忌妒心 : : 所以無論有沒有鐵必制 德國艦隊都會擴張 : : 可是鐵必制擔任海軍參謀總長對德國海軍有建樹嗎? : : 畢竟最後在他的領導下 德國海軍在一次大戰完全沒有發揮餘地 ^^^^^^^^^^^^^^^^ 這段話有錯誤,歐戰時期的公海艦隊不是一直在鐵必制領導下,他在1916年就退出現役。 德國海軍在鐵必制退出現役後,在Reinhard Scheer上將的領導下有了比較大的發揮-, 除了日德蘭海戰之外,還有1917年10月及12月在北海北部兩次突襲從席得蘭群島的萊維克 到挪威卑爾根的斯堪地那維亞航線商船成功的案例,而且德艦都安然回港,結果迫使英國 必須在這條原來沒有護航的航線上加派艦隊,Sheer本來想藉此機會來打敗護航艦隊,但 最後沒有出擊,結果就是到停戰為止都再也沒有出擊過。 : : 只有悲哀的自沉下場 : : 如果沒有鐵必制 德國海軍會有何種走向? ^^^^^^^^^^^^^^ ^^^^^^^^^^^^^^^^^^^^ : : 想請教一下板友這個問題 謝謝!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From: 114.40.91.236 : 推 reich3:結論下太早,日德蘭海戰雙方總動員,看那個差距就知道了~ 12/15 04:21 : → reich3:沒有鐵必制,德皇還是會拉拔其他馬漢海權論信徒當海軍部長. 12/15 04:25 : 可是他們是真的馬漢信徒嗎 還是只是誤解馬漢的思維? ^^^^^^^^^^^^^^^^^^^^^^^^ ^^^^^^^^^^^^^^^^^^^^^^^ 這兩個問題很大,恐怕用一本專著也未必能完全解釋。 現在根據Herbert Rosinski與Rolf Hobson的研究,我們已經可以瞭解德意志帝國海軍只是 披著馬漢外皮的克勞塞維茨信徒,而且不是柯白那種以對海戰史的精密分析為基礎,再從 陸戰思維尋求進一步圓滿海軍戰略理論的克勞塞維茨信徒。 德國的海戰理論是從1872年就開始發展,德國海軍的Marine-Alademie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 ,Alfred Stenzel在教授海軍戰略思想的時候從克勞塞維茨理論開始著手,因為當時根本 不存在學術性的海軍戰略理論,所以這種作法本來也是無可厚非。但是我們也知道,德國 參謀本部當時對克勞塞維茨有很深入與權威的研究,儘管他們的研究未必符合克勞塞維茨 的真意,但是權威性是很夠的,所以基本上Stenzel就照單接收了參謀本部的研究結果,然 後整理出自己的海戰觀念: 強調戰鬥與毀滅敵人兵力、堅持攻勢、重視決定點、要求兩倍以上的數量優勢以「保證」 勝利。(Holbson, pp. 141-143) 這些要點其時跟柯白和馬漢比起來也沒什麼太大的差異,真正的差別在於Stenzel太過重視 會戰,沒有去想會戰的目的是什麼,於是會戰就變成德國海軍戰略的終點,可是從馬漢與 柯白的理論可知,會戰的勝利只不過是海軍戰略在下一階段的開始,而且會戰只不過是獲 致制海權的手段之一。也就是說德國海軍把戰略手段當成目的本身,從這一點開始他們就 開始有步入萬劫不復深淵的可能。 那麼鐵必制的作用在什麼地方?現在我們知道德皇是德國大建海軍的主要推手之一,但是 德皇的目標是否真是以英國為「戰略對手」,還是只是以英國式的艦隊為「建軍目標」, 似乎值得研究。真正的重點在於鐵必制採取了以英國艦隊為戰略對手的戰略,這真正使德 國海軍戰略步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因為鐵必制在海軍參謀總長任內參與擬定德國海軍1894 年作戰計畫時提出第九號備忘錄(Dienstschrift Nr. IX),就已經表示海軍要採取戰略攻 勢獲致制海權,至少需要超過敵戰鬥艦隊數量30%以上的力量。在1894年時,德國海軍的 戰略對手是法俄同盟,那時候德國海軍是有希望在北海獲得對法國海軍30%的優勢,所以可 能先擊敗法國艦隊之後再回師波羅的海與俄國艦隊決戰,當時的建軍計畫表可參考 Lambi, The Navy and German Power Politics, 1862-1914, p.85。 可是當1897年鐵必制把戰略對手轉為英國時,德國根本不可能獲得對英國的30%優勢,所以 鐵必制的戰略就變成希望以德國艦隊作為一種「保險」,認為假使德國艦隊有能力在海戰 中重創英國,就算德國艦隊全毀,但英國也無法繼續維持對其他國家的海軍優勢,英國就 會迫於形勢,同意讓德國維持其海上交通線的暢通,不會威脅截斷德國的海上交通線。 所以鐵必制建軍的目標其時就是希望以公海艦隊的毀滅來換取德國在戰略目標上的勝利。 但是哪有一支艦隊的作戰目標是以自己全滅為主要目標的,而且因為德國海軍戰略思想根 本就以會戰為最後目標,不知道還有其他戰略手段可以獲取海戰的勝利,最主要的就是封 鎖,還有德國跟英國的地理位置讓英國根本可以不需要戰鬥就能控制與德國的共有交通線 ,然後德國海軍因為數量劣勢也不敢去向英國挑戰,跟英國在北海中進行他們最推崇的會 戰。所以從「風險理論」提出開始,德國海軍大概就註定要毀滅,不管最後是不是自沈都 一樣。而且更嚴重的是,鐵必制在德國海軍內的地位大概不會比老毛奇在陸軍中的差太多 ,雖然還是不能完全一樣,但至少是完全壓制了其他戰略思想。 如果沒有鐵必制,當然就不會有風險理論,或許德國海軍的戰略思想就不會那麼混亂。但 是只要德國海軍把英國海軍作為最主要的戰略對手,而且視會戰為戰略的目的,那最後的 結果是差不多的。不過還可以參考一個可能,就是後來擔任納粹海軍司令的Erich Raeder 他是比較少見的風險理論激烈反對者,很早就看出這個戰略思想的不合理,所以他在擔任 Franz von Hipper上將參謀長的期間,就曾經對海軍參謀本部提出一個將全部的戰鬥巡洋艦 兵力派往北大西洋,藉由大規模襲擊戰手段引開斯卡巴佛羅的英國封鎖兵力,並且襲擾英 國海上交通線的作戰計畫。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計畫與18世紀法國海軍與英國作戰時的戰略 差不多,被德國海軍參謀本部否決的原因是因為不符合鐵必制戰略中在北海進行決定性海 戰的基本構想。 所以有沒有鐵必制,情況當然會有差別,不過要怎麼有差別就看是什麼樣思想的人去接任 與指導德國海軍戰略的發展,如果還是一個希望跟英國之間以決定性海戰來替德國獲致制 海權的人接任,那大概結果跟鐵必制差不了多少。Sheer在1916年已經證明沒有這種可能, 後來Wolfgang Wegener建議德國利用丹麥與挪威作為進入大西洋的戰略跳板,雖然他的想 法比起鐵必制來比較正確,但是他也是一個決定性會戰的崇拜者,他只是認為在北海這個 「戰略死胡同」的決戰沒有什麼戰略效果,在大西洋中的才有效果,但是只要德國海軍沒 有辦法解決數量劣勢問題,就算是拿到戰略跳板進入大西洋,想在大西洋跟英國艦隊決戰 ,也沒什麼真正的用處,戰略結果跟在北海中北部不會差太多。 : 推 reich3:德意志帝國的公海艦隊還是會循著國會陸續通過的艦隊法擴軍 12/15 07:40 : 海軍決戰關鍵在數量優勢 非鐵必制上台的德國海軍是否 : : 有可能達到英國海軍大艦隊八九成? : ※ 編輯: dake 來自: 114.40.91.236 (12/15 10:41) : → easycompany:公海艦隊有大艦隊的八九成....陸上就要被慘電了 12/15 10:46 : 推 QuentinHu:有請KEINS大大!!! 12/15 11:32 : 推 qlz:日不落帝國邪惡的兩強標準...... 12/15 14:08 : 推 roseritter:英國那時策略是保持艦隊強過第二第三加起來的總和 12/15 14:29 : 推 tenweli:拼大艦隊就是陷入安全兩難啊... 12/15 14:31 : 推 dashanew:兩強標準比較早,後來改成比德國多60%.造艦要看經費不是人 12/15 14:5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4.98.140
MOONRAKER:贊 12/16 19:55
suaowilliam:看完的感覺:為啥第二帝國老是出這種搞不清手段與目的 12/16 20:16
suaowilliam:的傢伙? 先是海軍高層,再加上一個魯登道夫... 12/16 20:18
QuentinHu:專業 12/16 20:28
Heavenglow:推 12/16 21:00
kerry0496x:但他們光是專注在戰場上的表現就令人驚嘆了 12/16 21:29
kerry0496x:看實戰強大的份上,原諒其手段,目的搞不清楚的缺點(誤) 12/16 21:31
syucha:推啊!! 12/17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