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dake (V FOR VENDETTA)》之銘言: : 閣下說的這篇論文我有看過 我也是看了之後才發覺原來德國海軍的建軍模式 : 有問題 : 只是我強調鐵必制的主要原因是他早就發現問題的所在了 : 而他不思考真正的解決之道在艦隊數量超過英國大艦隊 : 而是跑去發展錯誤的風險理論這似乎說不過去 : 我提是否有可能其他的人接手會有根本的轉變 大俠大大說造艦需要經費我知道 : 那我的重點正式這裡 會不會有個腦袋比較清楚又比較會拉經費的人來推動 : 德國海軍會比較好一點? : 當然如果上台都是受到鐵必制洗腦過的話 那也當然推不起來 : 而且如果真正思考這個問題有助於幫忙釐清對於英國該採取何種態度 : 如果動搖國本也追不上英國 那應該對英國採取長時間的和平共處或是結盟為 : 第一要務(畢竟要打敗法俄同盟德意志帝國還可以靠弱一點的盟友或是自幹) : 不過如果可以追的上 那再來討論如何對付英國大艦隊的戰術 您的問題,其實您自己不也已經知道答案?還有推文的版友也提到答案,首先是必須知道 養「大」艦隊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應付法俄同盟,那麼鐵必制的第九備忘錄就是 一個良好的解決辦法。事實上德國海軍的造艦政策不只是海軍本身的利益而已,還牽涉到 第二帝國的資本家與殖民主義者,他們希望能夠有龐大的海外投資,但這不一定限於海軍 ,也不會要求海軍一定要把戰略目標設定在英國。真正使海軍以英國為主要戰略對手的, 還是鐵必制本人。印象中在Lambi的書裡面有提到一點,那就是即使在俾斯麥的後期,他 也沒有那麼反對海軍從第二帝國立國初期的小型海軍擴大到僅次於英國的第二位海軍,但 這與後來鐵必制的以英國為目標,在戰略目標的設定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雖然說是英國 之外的世界第二位,但不是以英國為對手,而且當時英國海軍規模領先世界其他強國太多 ,這個「第二」其時也不能給英國帶來什麼威脅,但是可以增加德國在國際合縱連橫中的 地位,可是後者就完全以英國為目的,所以反而激起英國的敵意。 再回過頭來,「一個頭腦清楚又會拉經費」的人,很難替海軍拉到足夠的經費建造一支真 的夠大的艦隊,這裡面有海軍的本位主義,也有與陸軍的競爭,還要怎麼跟國會說明海軍 在戰略目標不夠大的情況下需要建立一支龐大的海軍?這些都是問題。但是在當時流行的 克勞塞維茨觀念(被第二版誤導的觀念),戰略是可以綁架政治的,所以雖然德皇未必希望 以英國為主敵,但海軍戰略的發展卻迫使德國最後還是跟英國幹上了。而鐵必制的政治手 腕也是一個問題,有些時候軍隊中的政治問題也是導致以後見之明所認為的人選無法上台 主導的原因之一,德國海軍大概就有這種情況,鐵必制為了在戰略思想上獲得主導地位, 逼走許多戰略意見不一樣的高級將官。 而鐵必制到什麼時候才瞭解到即使動搖國本也追不上英國?他本來就知道追不上,他追求 的也不是兩國海軍艦隊的平等戰力。根據Rosinski的說法,當1909年春天,英國把主力艦 建造速度由每年兩艘提升到每年八艘時,鐵必制才完全瞭解到他對兩國海軍相對戰力的計 算失敗,風險理論毫無成功可能,於是他能接受的最低相對建造速率是英國每年三艘對德 國每年兩艘。這些數據的意義在於前面提到的30%進攻優勢計算,風險理論之所以有 「保險」,是因為如果德國沒有希望超越英國海軍的戰力,那麼反過來說,英國也要有至 少超過德國30%的戰力才能對德國發動戰略攻勢,可是由於英國在全世界擁有許多殖民地與 基地,實很難將所有艦隊主力都集中在本土艦隊,否則將會危及對其他海域的控制,那麼 德國只要能夠維持一個與英國之間的最低差距標準,英國就很難集中必要的兵力來德國近 海挑戰,德國就可以從中獲得海上交通線與海外殖民地安全的「保證」。只是鐵必制太慢 發現英國的真正國力,也太慢發現英國可能根本不會主動前來海姑蘭灣挑戰(同樣據 Rosinski的研究,這是在1911年,鐵必制本人開始發現事情不對勁,想要改變風險理論, 但沒有成功,後來1914年5月他又向當時的海軍總司令von Ingenohl提出這種看法,但是兩 人都沒有在風險理論之外的答案)。 思考國力的問題確實有所幫助,但是不是鐵必制與德國海軍沒有思考,而是他們的計算發 生失誤,這一點似乎也發生在時隔三十年之後的日本帝國海軍。而風險理論的戰略假設錯 誤在於對海軍戰略的誤解,如果當時德國海軍瞭解到封鎖是海軍戰略中另一個可能比海戰 更重要的奪取制海權手段,他們只要稍微看地圖就可以拒絕接受風險理論的假設,因為英 國根本不需要靠海戰就可以獲得除了公海艦隊作戰範圍之外的全部北海地區制海權,而且 即使放棄公海艦隊作戰範圍地區的制海權,對英國的戰時貿易也不會有太大的傷害。 回到您的問題,真正的關鍵在於那時的德意志帝國已經沒有真正具備大戰略視野的政治人 物,而這個嚴重缺陷的始作俑者,我認為是俾斯麥與老毛奇等人。世人都稱讚老毛奇對俾 斯麥的尊重,以及俾斯麥的獨到戰略眼光,但殊不知他們之間的合作不是制度下的產物, 而是基於個人情誼與德國統一這個普魯士國家利益促成的產物,普德學派並沒有發展出軍 事必須服從政治的戰略思想。所以一旦俾斯麥與老毛奇的後繼者缺乏這種革命情感與共同 國家利益,德國的大戰略很快就會出現問題。德國幸運的地方在於威廉一世、俾斯麥與老 毛奇都活得夠久,還可以用政治威望與對皇帝的效忠壓下繼任人選戰略路線不一致的問題 ,可是等到這三個人都走了之後,沒有十年的時間,德國大戰略馬上出現問題,然後又出 現陸軍與海軍軍事戰略各自為政,接著綁架政治的現象,只差沒成立幕府而已。但這是制 度的問題,不是靠一兩個頭腦清醒的軍人或政治人物就能解決。制度面的問題沒有解決, 後面都是一些比較枝微末節的事情,即使有所改變,對於德國整體戰略局勢,也沒有真正 的幫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4.98.140
jonathan836:大推 12/17 01:00
PAULDAVID:斐特列大帝死後普魯士無名將可跟拿皇抗衡 也是類似因素? 12/17 11:50
gbpacker:推!!! 12/17 13:34
MOONRAKER:贊 12/17 18:09
polizei:你的ID跟本篇主題人物名正好是二戰德國最精銳的兩艘船 12/17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