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NKN (99%是眼鏡與吐槽)》之銘言: : 眾所皆知美軍開外掛 : 但具體來說外掛到什麼程度呢 : "有限戰爭的火力運用" : 書中有如下記載 : 韓戰: : 美軍一步兵營曾在敵軍擁入時 : 於八分鐘內發射2,000發砲彈 : 一砲兵營曾在六小時內 : 發射10,000發空爆砲彈 : 14個營之火砲 : 曾對單一目標於兩分鐘內 : 集火射擊發射2,500發砲彈 : 覺得很恐怖嗎? : 這還算小意思 : 越戰: : 溪生戰役77天內消耗總炸彈量 : 110,000t : 約為1942-1943年間美國陸軍航空隊 : 於太平洋地區投彈總量之兩倍 : 其中B-52出動2,548架次 : 投下59,542t炸彈 : 戰鬥期間砲兵發射彈藥則總計200,000發 : 越南中央高地砲兵司令報告 : 於1969年8月至1970年2月之七個月間 : 其指揮部隊一共發射了1,600,000發砲彈 : 平均每一輕砲營與中砲營約發射270,000發砲彈 : 但同時間報告中估計殺傷敵人總人數為4,800人 : 樂觀估計也僅有約三分之一敵人為火砲殺死 : 約略等於每殺死一名越軍需要1,000發砲彈 : 這並非炸彈或砲彈威力不足 : 因為1967年11月19日曾有一架F-100 : 錯誤投擲兩枚炸彈至一美軍傘兵連指揮所內 : 造成40人死亡 45人受傷 : 當然也不是因為越南人刀槍不入 : 只是他們習慣對付這種鋪天蓋地的火力 : 換作其他軍隊早就蒸發了 以你的數據﹐溪山戰役中﹐美軍77天內發射20萬炮彈﹐ 美軍越南中央高地炮兵司令﹐則7個月內發射160萬炮彈。 如果該數據無誤的話。可以對比一下。 硫磺島戰役中﹐美軍於登陸前3天內炮火準備共使用炸彈量2.4萬噸﹐ (若換算為77天的溪山戰役﹐則為溪山戰役的5.6倍)﹐ 另外﹐硫磺島登陸當天﹐海軍艦炮共發射127mm以上口徑炮彈近4萬發。 1952年朝鮮戰爭上甘嶺戰役﹕ 雙方作戰總面積3.7平方公裡(溪山要塞約此三分之一﹐外圍陣地不明﹐ 北越軍包圍陣地不明。) 作戰43天﹐美軍發射炮彈190余萬。(即為你所提供溪山美軍數據的10倍) 另﹐中共軍亦發射炮彈40余萬。(即為你所提供溪山美軍數據2倍) 上甘嶺地區平均海拔被削低2米以上﹐原地下3米深處工事戰後變成處於地表上。 尚不計其他爆炸物(如中共軍第45師即用掉後方運補的15萬余手榴彈、手雷) 其中﹐戰況最激烈時﹐美軍曾一天內向上甘嶺發射炮彈30余萬。 日軍、共軍於硫磺島戰役、上甘嶺戰役中均采用坑道戰。 坑道戰是防御敵方大規模轟炸炮擊的好辦法。 但共軍的坑道戰在上甘嶺戰役中又有所創新﹐如﹕ 以共軍一號坑道為例﹐坑道處於地底深處(坑道上離地面有30余米花崗巖隔開)。 防御陣地時﹐僅以少數兵力處於地表(一個排的防御陣地﹐僅放三人維持 防御及對敵方的射擊﹐這樣就避免了大批防御兵力被敵軍炮火殺傷。 地表傷亡1人﹐則坑道中補充1人﹐傷員救治回坑道) 坑道種類多樣化、彼此溝通復雜(美韓軍曾用對付硫磺島的方法﹐ 向坑道內爆破、填埋、煙熏、斷水﹐均無解)。 甚至﹐美韓軍曾完全佔領上甘嶺表面陣地長達10天﹐這10天中﹐ 地面上是美韓軍﹐而中共軍則利用坑道﹐堅守於地底下﹐雙方互相攻防﹐ 白天美韓軍向地底進攻﹐中共軍守﹐晚上中共軍從坑道向外進攻﹐美韓軍守。 在這種攻防中﹐沒有日軍萬歲沖鋒尋求玉碎精神的中共軍﹐佔有的優勢還是挺大的。 估計台灣對共軍的了解比較少﹐因此以上我對上甘嶺介紹較多﹐ 至於硫磺島的日美軍﹐台灣的資料應該甚多﹐可自行參考。 基本上就是硫磺島日軍利用地利﹐發展了坑道戰﹐而後共軍分析學習了硫磺島﹐ 加上抗戰中的地道戰中各種防范爆、填、熏、困的方法﹐將坑道從入口到 各拐角、支線、輔助線、交通線都做了不同目的的分類和強化。 而越軍則進一步完全脫離山洞、巖石﹐挖到森林底下去。 所以請不要以為除了越軍﹐其他軍隊碰到美軍就會蒸發﹐ 也不要以為隻有越軍才是鼴鼠。事實上可以說﹐對於美軍來說﹐ 所有東方猴子﹐不管是日本人、中國人、越南人﹐都是一脈相承的鼴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62.6.136
NKN:你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 越南軍是進攻戰 而且除了砲彈還有轟炸 09/08 12:31
NKN:在溪生基地的海軍陸戰隊只有一個砲兵營的火砲而已 09/08 12:31
NKN:越盟最獨特的戰術是神不知鬼不覺的構工到敵軍陣地邊緣 09/08 12:34
NKN:有紀錄可以近到50m然後才發起攻擊 09/08 12:34
東北野戰軍總司令部﹐1948年10月18日﹐ "關於錦州戰鬥優缺點致中央軍委、東北局電"(節選)﹕ 我軍各師普遍均采取了用交通溝接近敵人的辦法﹐每師均挖了數條﹐每條長達數裡﹐ 有的中間能過大車、擔架。各突擊部隊均直達敵城牆數十米處﹐故總攻擊發動前﹐ ~~~~~~~~~~~~~~~~~~~~ 地面上看不著部隊﹐敵機、敵炮皆無法大量殺傷我軍。 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看錦州城中的范漢傑將軍是如何評價共軍的交通壕攻擊戰的。 不要經常僅見越軍不見其他﹐然後就什麼都是越軍首創、越軍最獨特...
NKN:日軍在攻勢戰鬥中都是被蒸發掉 志願軍對美軍防禦陣地發動攻勢 09/08 12:39
NKN:的後果也沒有很好看 09/08 12:39
上甘嶺最終共軍就是反攻攻佔上甘嶺了。 另外﹐美軍消耗的彈藥雖多﹐效果真的不怎麼好。 在這方面可以參看公認"大炮主義"的蘇軍﹐蘇軍會是直接用大口徑炮把 工事中的敵軍震到耳鼻嘴流血而死... 而美軍多數是用艦炮轟炸近岸目標才能達成相同結果﹐內陸炮兵炮火雖多﹐ 卻總讓人感覺多數是拿大堆土豆扔烏龜...
NKN:http://youtu.be/dIhGYu5Uc08 B-52轟炸越南一架次七噸炸彈 09/08 12:41
tommy1220:N大有個問題,當N大有個認同時,就一股惱投向那個觀點了 09/08 14:10
tommy1220:那就失去全面的觀點了 09/08 14:11
jagdzaku:那樓上何不指出N的盲點 幫他一把也造福我等只能看戲的 09/08 17:22
NKN:簡單的說就是有越南軍會但解放軍不會的戰術戰略特徵存在 09/08 18:17
NKN:那是只有在越南人的戰爭中才能學會的事情 09/08 18:18
NKN:與此相反的是想證明越南軍只是解放軍教出來跟解放軍一個樣的 09/08 18:20
NKN:論點 09/08 18:20
genewing:其實 一戰時的 德法 也不惶多讓... 09/08 19:48
genewing:在比利時 境內 還留下不少 超大型地底迷宮... 09/08 19:49
genewing:甚至是雙方互挖地道到對方地道的下方 再用超級炸彈引爆 09/08 19:50
※ 編輯: calebjael 來自: 58.62.6.136 (09/09 03:52)
treker:我們金門守軍也學到了這招 對岸也是一天30萬發砲彈招待 09/09 15:43
Swallow43:德軍看法剛好跟c大相反,蘇聯是平均公里線上火砲數目多 09/09 16:10
Swallow43:而且必須事先制訂砲擊計畫,砲彈很平均的灑在一個線上 09/09 16:11
Swallow43:美軍則是相當有效率,且應變快,可以把大量砲彈集中在一 09/09 16:12
Swallow43:個點上,而且是短時間,蘇聯當時沒有火協中心這種東西 09/09 16:13
Swallow43:德軍成立第18砲兵師所想要學習的對象是美國的FDC制度, 09/09 16:14
Swallow43:而不是學習蘇聯 09/09 16:14
Swallow43:德軍評美軍砲兵的優點在於效率,短時間內大量投射火力強 09/09 16:22
Swallow43:且反砲兵射擊迅速,缺點在於缺乏運用彈性,A師不太會願 09/09 16:23
Swallow43:意把自己的師砲兵拿去借給隔壁B師加強運用,剛好跟德軍 09/09 16:25
Swallow43:相反(德軍很愛到處借東西或出借自己單位給人家運用) 09/09 16:26
NKN:攻擊準備射擊跟阻絕射擊還有防禦支援射擊的用法也不一樣 09/10 01:09
NKN:蘇聯軍攻擊準備射擊 但防禦支援跟阻絕射擊就很少用 09/10 01:10
NKN:火砲都是集中使用不會分散去掩護小單位 09/10 01:11
NKN:美軍排長可以呼叫火砲支援跟空中支援 在紅軍很少這種事 09/10 01:11
NKN:美軍也慣用火力來打擊敵人後方 隔絕敵軍的增援 09/10 01:12
darktiticat:差太多了吧,越軍可是從穿越非軍事區就被炸到戰役結束 09/14 23:45
darktiticat:根本沒有硫磺島或上甘嶺長久的準備時間或腹地,拿錦州 09/14 23:47
darktiticat:來比不如拿韓戰來比,至少敵方都是美軍,在韓戰第四次 09/14 23:47
darktiticat:戰役,一個戰例是中共一個排在敵前構工,被美軍坦克轟了 09/14 23:49
darktiticat:一陣,只剩3個人回來,基本上中共進攻中都是靠穿插,而非 09/14 23:49
darktiticat:內戰常用的坑道迫近,因為敵方火力差太大了,坑道作業 09/14 23:50
darktiticat:很容易遭阻斷,抵平里戰役中共4個師打6000人也還是靠人 09/14 23:53
darktiticat:海衝,戰術大家都會用,但要看使用的頻率和習慣 09/14 23:53
sneak: 日軍在攻勢戰鬥中都是被 https://noxiv.com 08/13 07:13
sneak: 而且必須事先制訂砲擊計 https://daxiv.com 09/16 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