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其實版友所指教「興建鐵路屬於海軍」這一奇聞 在拙作《乙未割台憶舊路》一書中有提到: 光緒十一年(1885)中法戰爭結束後,為加強北洋海軍,並建立以「兵艦為主, 鐵路為輔」的海防政策,便成立「海軍事務衙門」。 因清廷受到此戰爭的深刻刺激,開始認識到鐵路和通信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把鐵路視為 「海防要工」,並併入海軍衙門管轄。 當時臺灣巡撫劉銘傳身兼「兵部侍郎銜幫辦海軍軍務」 所以,他在光緒十三年三月二十日(1887.4.13)的〈擬修鐵路創辦商務摺〉中 提到: 能就基隆開修車路,以達臺南,不獨全臺商務興,且於海防所裨甚大。…臺灣四面皆海 ,除後山無須辦防外,其餘防不勝防。基、 滬、安、旗四口,購砲築臺,可資守禦, 新竹、彰化一帶海口紛歧,萬無此兵力處處設守。臣已於奏辦臺灣善後摺內,陳明在案。 如遇海疆有事,敵船以旱隊猝然登岸,隔絕南北聲氣;內外夾攻,立見危迫。若修鐵路 ,調兵靈便;何處有警,瞬息即至,無虞敵兵由中路登岸。此有裨於海防者一 也。… 劉銘傳更在光緒十四年(1888),北洋艦隊成軍的時候。在此年的十月十六日的 《臺路改歸官辦摺》稱:「復經各商議購快船兩隻,價銀三十六萬兩,以輔鐵路之不足 。」 此快船之一,就是後來載運總統唐景菘從淡水離開的「駕時」。 光緒十六年清廷加封劉銘傳為「兵部尚書銜幫辦海軍軍務」 2008年8月翰林出版的《高中歷史》課本第104頁提到:劉銘傳在北京協助醇親王奕譞籌 建北洋海軍。」 其實這說法是不對的 其協辦海軍事務只是掛名,期間(光緒十六年三月初二日至光緒 十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從來沒離開過臺灣,直到光緒十七年五月 十六日(1891年6月22日)才奉准交卸職務離臺。 「海軍關東鐵路」原始的雛型是開平鐵路 在光緒十五年二月十六日(1889.3.17)劉銘傳奏請續建開平 鐵路的摺子中,可看出是因國防需要才急著要建鐵路: 自奉命督辦臺灣防務以來,適值法人肆擾占據基隆,向 非仗國威靈滬尾一捷,恐全臺已非我有,故和議甫成, 臣即奏請開辦鐵路,明知山路崎嶇,溪流梗阻,凡鑿山 開道鋪路造橋,費鉅工艱數倍於內地,臣所以不辭勞怨 毅然為之者,良以此地四面濱海隨處可以登岸,防不勝 防,鐵路告成則骨節靈通首尾呼應,其利難以枚舉。 至於後人對「劉銘傳鐵路」所垢病的「路線多彎繞,且坡度 甚陡」等,連日本剛據臺時的鐵道部技師新元鹿之助(1897年 任)也體諒其苦心: 關於鐵道之選址,確有老練之技師無疑,唯在可能之範 圍內儘量避開隧道,且努力於縮短,或為節省經費之故 而出此歟?或因中法戰爭之結果,為防衛本島,而有 鋪設鐵路企劃之點而言。當局者之政策在求速成, 致工程上多少有勉強之處。 ※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 ※ 引述《reinherd (鐵提督萊茵哈特)》之銘言: : : 因為當時中國軍隊在朝鮮兵力過少,亟需增援. 而中國到朝鮮沒有鐵路. : 不僅到朝鮮沒鐵路,其實東北境內也沒有... : 原因...還是直接引用我自己的新書內容比較快XD : 原本李鴻章規畫要建設「海軍關東鐵路」──鐵路被視為是海防的一環,所以由海軍負責 : 興建,鐵路竟然會屬於海軍,也是一大世界奇觀──若能建成,則制海權不保時,清軍仍 : 能以鐵路為補給線增援東北前線,然而翁同龢掌管的戶部對築路的路款也一樣一再刁難( : 註),甚至在1893年,翁同龢以為慈禧祝壽為藉口,「商借」該年的路款兩百萬兩,而每 : 年的築路款剛好正是兩百萬兩,其實翁同龢就是擺明了要一毛不給,李鴻章不敢反對為慈 : 禧祝壽的藉口,只能三聲無奈,於是已經修建到山海關,購地已至錦州,具有重要軍事戰 : 略用途的關東鐵路,就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的關鍵時刻停建。 : 註:李鴻章曾為曾國藩擬稿彈劾翁同龢之兄翁同書,使得翁同書最後謫戍新疆,自此翁同 : 龢與李鴻章結下不共戴天之仇。 : ●蓋鐵路要先修電燈? : 李鴻章為了爭取築路經費,有時委曲求全到可憐的地步,如1891年7月2日,李鴻章向慈禧 : 上《論電燈新式並催造路撥款(致海軍衙門函)》,信中先向慈禧報告他派遣一位魚雷學堂 : 的德國教育班長親自前往德國工廠,為頤和園訂購最新式的電燈,又說起頤和園竟連發電 : 鍋爐都尚未動工,電燈先裝了也沒用,恐怕放久會生鏽,繞了老半天,才開始提起關東鐵 : 路,向慈禧告窮,表示各省應該撥給鐵路建設用的款項無一撥到,只有李鴻章自己管轄的 : 直隸一省的款項五萬兩,信中希望慈禧能代為「催款」,然而在翁同龢有意刁難下,李鴻 : 章要請領任何款項都困難重重,最後路款還是沒討到。 : --- : (書名《橡皮推翻了滿清》,大概12月會出^^b) -- 《2010虎年的篇章:乙未割台憶舊路》 http://talin5814.web.fc2.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70.237.125
valepiy:好文阿~ 10/28 13:06
Su22:當時為什麼會覺得後山無需辦防呢? 10/28 14:02
katana89:當時後山是原住民區 根本是清朝治理範圍外的地方 10/28 14:08
Lxr:應該不是~ 在沈葆楨之後後山就已納入清朝版圖,我猜原因是兵力 10/28 14:38
Bastet:劉銘傳後續掌台灣的邵友濂終止了不少劉的建設,主因在於$$ 10/28 14:50
Bastet:如基隆到新竹的鐵路耗費129萬兩,日平均載客量400-500人。 10/28 14:53
Bastet:劉的許多建設和施政目標正確,但卡在操之甚急、技術不到位 10/28 14:54
Bastet:以致品質欠佳不如預期(比方測量土地就錯誤甚多而造成日後 10/28 14:57
kerry0496x:邵友濂在高中教材算是被汙名化很久了XD 10/28 14:58
Bastet:眾多糾紛)。只能說以中國當時內部的大環境和可用的時間, 10/28 14:58
據拙作引用《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就日本據台後修築新鐵路所用的軌重和所用 工夫(人)也有很大差別,結果就比較耐久!
kerry0496x:因為老師也沒有足夠時間講述,劉本身有些措施真的浪費 10/28 14:58
Bastet:要把事做好實在很窘迫 10/28 14:58
kerry0496x:所以邵友濂才要中斷很多措施,但高中只會簡單帶過XD 10/28 14:59
plamc:好書好文 10/28 15:47
※ 編輯: cora1114 來自: 61.70.237.125 (10/28 17:19)
ibise:我覺得後山無需辦防是因為後山沒什麼可以行軍的路 真要在東 10/28 17:33
ibise:部登陸 可能會因瘴癘而使軍隊死傷慘重 10/28 17:34
jetzake:東部以現在的技術要登陸大部隊都很不簡單呢.... 10/28 17:38
jetzake:先不說啥瘴癘之氣還是原住民什麼.. 光是岩岸就可以搞死人 10/28 17:39
wucn:應該說在東部登陸能幹嘛? 徒步行軍到西部寧可有船不坐? 10/28 17:59
kerry0496x:只有日本是為了要打部落 才刻意在東邊登陸啊 10/28 18:17
kerry0496x:除了那次,根本不會選在東邊登陸 10/28 18:17
vesting:美國人也遠征過墾丁 XD 10/28 19:56
LUDWIN:在現代台灣公路體系出現以前,打東部跟打台灣離島沒啥兩樣 10/28 20:39
sneak: 部登陸 可能會因瘴癘而 https://noxiv.com 08/13 07:38
sneak: 除了那次,根本不會選在 https://daxiv.com 09/16 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