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39122311 E.N.Luttwak的這本《羅馬帝國的大戰略》(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oman Empire) 也是一部經典作品,知名的《羅馬人的故事》中,鹽野阿姨就引用了不少他的觀點跟圖片 。 個人相當喜歡這樣的戰略分析,特別是以真實的國家為例子來述說,雖然不免會有一些 過於主觀的危險,但在思辨上也比較有真實感不至於太過空談。Luttwak也的確是嘗試 盡可能在羅馬帝國對於邊防的策略中抽絲剝繭出一個“戰略”,並從中分析出教益來, 儘管現在時事變遷,未必管用,但大方向依然是能給人一點思考的空間。 作者第一個提出來的概念是“霸權帝國”跟“領土帝國”,前者是一種對鄰近國家以外 交的威勢搭配武力的鎮攝,建構出一系列附庸國環繞來達成“安全”的體系;後者則是 直接訴諸征服並畫出穩定的邊境防禦。筆者第一個念頭是思考,那麼中國諸王朝在傳統 上算是上述兩者的哪一種,不過仔細想想,其實這兩個概念也不是那樣的絕對的固守跟 清楚劃分。也就是說,某些帝國也可能是兩者混用,或者是在某個階段後轉變。羅馬帝 國即是如此。 Luttwak在書中畫分了三個階段,以奧古斯都-尼祿、維斯帕先-安東尼王朝跟塞維魯-君 士坦丁來做區分。第一個階段的羅馬帝國,採行的正是前面所述的霸權式體系。共和時 代留下的眾附庸國獲得了加強控制,它們雖然有些實力中上,但帝國的武力足以威嚇之 ,並不需要擔心會尾大不掉。此外,以步兵為主的羅馬軍團在機動性上不足,且針對於 低烈度的小衝突發揮不出優勢,所以把漫長的邊境交給附庸軍去防禦便已足夠。且由於 它們的實力,即便面臨大規模襲擊也足以抵抗到援軍抵達,這讓羅馬在分配有限的戰力 時,可以有充分的靈活性,即便是大規模集結在某個區域,也不用擔心引發其他地方的 不安。只是說這種附庸國策略在東方對於那些已經存在已久的專制小國比較成功,在西 歐面對政治結構還很鬆散的部落民族則還是需要充分的展示武力才能達到效果,這是兩 者之間的差異。在這個體系中,帝國雖然不能直接併吞附庸國的土地跟稅收,但也因為 他們的存在可以節省掉很高程度的防禦成本,整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 維斯帕先朝之後,帝國開始併吞附庸國,並明確的畫出邊境線。防禦策略也改成一種 “阻絕防禦”,也就是透過建立邊牆要塞,設立警備隊,盡可能用機動部隊以優勢兵力 在敵人入侵國土前將之擊退。這種戰略的核心目的在於確保領土內民眾的安全,維持社會 穩定跟繁榮。相反的,帝國在此時也逐漸轉向守勢,即便發動進攻也是為了確保防禦線 的穩定(例如達西亞的征服就讓多瑙河下游變成了大後方),不過它的缺點在於軍事力量 上的使用度遠高於前一個體系,邊境的穩定直接要求武力的常在,而繁華的帝國最缺的 就是願意從軍的公民,拮据的兵源讓整體的調度靈活性降到了最低點。奧勒留後來不得 不放寬徵兵的限制也是有其苦衷,當然,結果也是讓軍團在“質”的方面開始變化,這 會在之後一兩個世紀發酵。 雖然作者沒有特別指出,但我們做點聯結就可以知道,三世紀以後的羅馬最大的危機其 實是內戰而不是外患。大量的邊防軍被移來自相殘殺,更加造成人力的短缺,同時也損傷 了帝國的威望,自然就引狼入室了。 面對一支足以貫穿領土直奔境內的力量,能夠應對的策略有兩種:一是縱深防禦,這是一 種建立各自獨立的防禦據點加上一支機動部隊聯動的防禦策略,其成功必須取決於據點本 身是否能有效抵抗圍攻跟機動部隊野戰能力是否卓越;當據點足以逼敵人分兵攻擊時,機 動部隊就可以各個擊破。第二種是彈性防禦,簡單來說,就是完全放棄任何據點,將所有 有限力量集結起來跟敵人正面對決,但可能是非常被動的。而這兩個策略的共通缺點都是 境內決戰,這對於國家的經濟跟社會都是非常大的損傷,並造成嚴重的惡性循環。 三世紀以後,帝國邊境的局勢也開始變化,受到“文明”的影響,原本鬆散的部落民族 也逐漸形成較大的政治實體,威脅度也直線上升。羅馬需要面對的不是一次性的攻擊, 而是如浪潮般而來的侵襲。經歷過內戰消耗國力的戴克理先,雖然從彈性防禦轉回縱深防 禦,並企圖重建阻絕性防禦,但可惜今非昔比,國家不論是在物力、財力上,都已經無法 再負荷這樣的軍事消耗。到了君士坦丁時代,更是直接把邊防軍削弱,精英都抽調入中央 野戰軍,轉回“彈性防禦”,簡單來說,幾乎是等於放棄邊境跟領土的安全,軍團只是為 了守護皇帝個人的權勢的武力。那麼,到此時,羅馬的淪亡也只是時日的問題而已。 從作者對於這三個體系的分析,加上之前對於經濟、社會的討論,一幅羅馬帝國衰亡的景 象似乎在筆者腦海中逐漸清晰來。儘管冷靜的思考,雖然作者對於第一個體系的評價最高 ,但吾人必須知道,如果可以,戴克里先何嘗不願意如奧古斯都,只是時勢遷移,每個時 代都有它背景下的產物,不是說哪個策略比較好,就能硬搬上來。 不論如何,Luttwak在本書的分析是相當的精彩,上至整個大戰略,下到軍團的編制運用 ,還有詳細的地圖,實在是研究羅馬軍事不能不讀的經典。但可惜的是,這個翻譯還是差 強人意,雖然勉強讀還是能夠懂作者的大概,可是某些細節部分就真的還是要求助於原文 了。於是筆者還是去訂了一本,順便把作者另外一本《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也入手吧。 在此向大家推薦之。 PS:最近都在玩Total War:Rome II,讀這本書特別有感覺啊。 -- 鄉民: 「我們要新憲法!」 統派: 「都要統一了要憲法幹嘛?」 獨派: 「要台灣國憲法不要中華民國憲法!」 中間派:「憲法不能吃,我們要Money!」 阿共: 「反正都是擺好看的,這裡有本台灣地區自治法要不要參考一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0.116.78 fatisuya:轉錄至看板 historia 11/18 21:59 fatisuya:轉錄至看板 book 11/18 21:59
jimmy5680:推 11/18 22:46
prononhead:感謝推薦 11/18 22:53
Edison1174:這本書鈕先鍾先生在"西方戰略思想史"有提到 11/18 23:29
Edison1174:不過鈕先生似乎不完全同意他的看法 11/18 23:29
indiana:請問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有中譯 11/19 13:12
indiana:版嗎? 11/19 13:12
fatisuya:就我所知是沒有,我也是偶然才在amazon查到作者還有這本 11/19 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