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ringStat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pleiade (六翼天使)》之銘言: : 為了保住在下的項上人頭,說什麼也要多發言一點...... : ※ 引述《garship (想念妳已不只三天三夜)》之銘言: : : 就讓小弟來拋磚引玉一下吧。 : : 坦白說,以前我蠻討厭謙信的,因為我是典型的信玄迷..:) : : 因為欽慕信玄理性計算的實踐性人格,對謙信隨性的個性比較不能認同。 : : 但是隨著年紀漸長,我開始懂得欣賞不同人的優點,這才開始喜歡謙信。 : : 現在謙信可說是我第二喜歡的大將(第一當然還是信玄囉)。 : : 其實謙信曾有兩次掌握天下的機會,一次是代上杉憲政征伐關東、一次是出征加賀。 : : 但是謙信都沒能把握住,雖然他在戰場上沒有失敗,但就政略來說,他沒有贏。 : : 這當然有時代的限制,畢竟他帶的是兵農合一的軍隊,不可能持久作戰。 : : 也因為如此,他不能圍困小田原城、更不能在北陸與信長久持。 : : 但謙信沒有以長程的眼光規劃他的戰爭、外交和政略,卻是事實。 : : 這注定謙信只能被後世稱為「戰神」卻不是「將軍」。 : : 這是我對他大戰略的看法。 : 從在下手邊的資料綜合起來研判,在下相信: : 跟一直以上洛為己任的信玄比起來, : 謙信的「上洛」思想,恐怕是到非常後期、 : 甚至是謙信生命中的最後幾年才萌芽、茁壯。 : 所以謙信早年乍看之下「沒有什麼意義的戰鬥」, : 其實不是因為他「沒有戰略規劃」, : 只是他的戰略規劃「曾經經歷過大幅度變更」。 先回在前面。綜觀閣下文章,以這一點最為可議,而這也是閣下文章的重心, 所以劣者只好先回在前頭。 包括我在內的許多版友,對謙信戰略思維不敢苟同之處,在於他欠缺一套有系 統的戰略規劃。就像我國戰略專家鈕先鍾所說,戰爭是為政治目的服務,戰爭 之上有一大目的,因而衍生出不一樣的戰法和輔助謀略。譬如信長終其一生為 「天下布武」努力,因此他首要之務是一統尾張、聯合家康、穩住信玄、接下 來拿下美濃、與淺井聯姻、擁立足利義昭、掌握界港等等,都是為了「天下布 武」這個大目的所展開的一系列戰爭和外交手段。 但是謙信對自己的生涯缺乏規劃比較像是因時而動、隨性而為。如果謙信真有 大志,那他必須更認真經略關東,譬如以一部份攻略來的土地作為上杉在關東 的駐蹕處,立一大將為所司代(譬如內藤昌豐之於西上野),有計畫地持續攻 略關東。但他沒有,使得上杉勢力無法在關東紮根,更無法有效牽制武田北條 ,徒然浪費軍力。 而謙信對信濃的攻略也很可議,當然北信濃是戰略要地,但上杉插手的方法有 很多種。如果是劣者,會以強大軍力陳列邊境,對武田行使威壓,一面派使者 與武田談判,商量以北信濃做為雙方軍事緩衝區,建立數個小邦國(包括村上 等等),同時對雙方納貢獻質。以信玄的精明,我相信他知道如何作取捨,是 與上杉陷入拉鋸戰、還是各退一步分別求發展。如果謙信看得夠遠,那這一步 棋將會使雙方得以解套,武田可以提早攻略美濃和駿遠、上杉也可放心對關東 經略,但他選擇提出武田絕不能接受的條件:交還所有信濃侵攻所得領土。 所以,謙信的動作,絕不能以所謂「大幅度變更」來掩飾他對戰略的短視,我 絕非反謙信派,只是大家要就事論事。 : 謙信年輕時代並非懷抱著上洛的夢想,而是有著其他不同的規劃: : 長尾景虎時代,由於長尾家之前才曾經經歷過內鬥, : 加上家臣多半不服膺謙信,所以此時的謙信的階段性戰略就是確保自家安全。 : 所以他當時會跟越中一向宗徒交戰、卻又突然在北信濃跟武田家打了起來, : 這原因非常的明顯:他要自保,所以他需要擊滅會威脅他的一向宗、 : 然後把北信濃這個天險搶到手裡頭。 : 等到他當上「關東管領」之後,他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統一關東」。 : 所以在他得到關東管領這個頭銜之後,我們可以注意到: : 除了鎮壓內亂、鎮壓一向一揆或者是有特殊原因的北信濃攻略外, : 謙信幾乎所有的出陣紀錄,都是在關東地方。 : 在信玄死亡、長篠設樂原大會戰之後, : 謙信的主力攻擊地區就是越中,而非關東, : 為什麼謙信會突然改變主力攻略目標? : 在下以為,這跟謙信「打算上洛一遊」有很大的關係。 : 從以上看來,謙信絕對不是沒有戰略計畫能力, : 只是相較於他的天才戰略、戰術能力,他的外交、計謀、內政, : 幾乎只能用「乏善可陳」四個字來形容。 : 所以就算謙信在戰略上、戰術上再怎麼樣的厲害, : 他的外交、計謀跟內政能力無法與他的戰略能力相比美, : 結果就是「謙信百戰不殆,但是等謙信回家過冬,新領土又被搶走了」。 : 而且對上杉軍而言,先不講季節或是兵農合一制的問題, : 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糧道太長。 : 從越後春日山城到關東,維持糧道的困難度, : 恐怕可以跟三國時代「從成都到隴西」的困難度相比美, : 楚漢爭霸,勝負不分於垓下,而分於敖倉之戰: : 糧倉一失,大軍豈能餓著肚子打仗? : 不論是「鋼般的德國軍人」或者是「鐵般的日本軍人」, : 只要沒有食物,就是不想退兵也還是得退兵。 : 謙信沒有在關東建立一個「南進大型基地」、 : 也沒有搶到具有天險的大城如箕輪城、河越城等, : 所以謙信的關東戰略,便因為「缺糧」而完全宣告失敗。 : 這點劣者完全贊同,但我相信建立可靠據點除了供應糧食之外,起碼有三個目的。 第一,建立反北條軍事同盟軸心,藉由聯合作戰、演習、交換情報,包圍北條。 第二,鞏固關東人心,使關東諸豪對上杉更有向心力。 第三,在上杉與武田關係陷入低潮時,代替上杉主力牽制北條。 : 至於信濃攻防戰,這屬於中階戰略,我覺得謙信沒有處理得很好。 : : 因為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戰爭是為政治目的服務,亦即大戰略的一環。 : : 信濃攻防戰,就阻斷信玄對越後的掌握而言,有積極的作用(我也會這樣做)。 : : 但是長期和信玄為這一小塊土地互相消耗,使自己對關東乃至近畿的注意力分散。 : : 導致關東被北條家所奪、近畿被信長掌握,此為失策。 : 兩雄間的北信濃爭奪戰,可說是一場「宿命之戰」: : 對上杉而言,北信濃與越後間幾乎無險可守, : (山谷?對騎兵而言,越過山谷絕對不是問題、恐怕還很輕鬆愉快。) : 只要派出輕騎兵大隊急行軍個兩天,大軍就會殺到春日山城下, : 不管是誰,沒有人能容忍自家後門被放了一顆不定時炸彈; : 更何況對上杉家而言,北信濃的海津城有如芒刺在背, : 偏偏鎮守北信濃海津城的高阪昌信動員力高達「四百五十騎」、 : 只要他想,隨時可以趁謙信不在家時率領大軍殺進春日山, : 除非謙信在春日山城四周埋有大量地雷,或者是在城牆上架設有大量機關槍, : 城內還藏了大量彈藥、火箭砲、戰車等重武器,讓他有本錢絕對不怕敵方急襲, : 不然謙信如果想要上洛、如果想要統一關東、如果想要自由調度部隊, : 北信濃會永遠像顆蛀牙一樣,卡在謙信的嘴裡頭隱隱作痛。 : 而對武田家而言,北信濃一失,不用講南信濃,連保住小諸一帶都有問題: : 北信濃、南信濃是小諸、甲斐一帶的「外郭」天險, : 如果失去北信濃或是南信濃,敵人將可直入武田家的心臟地帶, : 看看後來的歷史發展,也的確如此:在鎮守南信濃的木曾義昌倒戈之後, : 織田家大軍如入無人之境的侵入武田家領地,不過一兩個月,就把武田家給滅了; : 更何況武田家受限於三國同盟,除非撕毀盟約,不然不可能向東、向南發展, : 所以武田家唯一的發展方向就是信濃、美濃方向。 : 雖說原因不同,但是兩家最終都需要戰略要地信濃, : 最後為什麼兩人會花了大量的時間、物力與金錢打了五次川中島, : 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於「兩方都需要信濃」。 : 所以說北信濃霸權之爭是武田、上杉之間的宿命之戰, : 要避免這場宿命之戰,不是武田死、就是上杉亡。 : 這一點劣者認為,除了戰爭,還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謙信公太拘泥道義了。 另外,「關東為北條家所奪」這是嚴重有問題的說法: : 大家在玩KOEI信長系列的時候, : 常常會覺得「政治系武將一堆」的北條很爛、很難玩, : 但是事實上,後北條氏可不是像電動裡頭一樣、爛到令人為之垂淚: : 到北條氏康為止,後北條氏在關東已經慘淡經營了三代, : 而且早已有效的控制了約莫半個關東(小田原城可不是蓋假的), : 「關東霸主」的地位,可說是無可動搖, : 就算是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氏,看到北條也只能乖乖的靠邊站。 : 所以要說「謙信讓關東為北條所奪是失策」,這是個嚴重有問題的說法, : 這邊劣者更是不明所以,更認為閣下有把他人言論往偏鋒解讀,以利自己立論之嫌。 當時關東尚有佐竹、結城、宇都宮、里見、成田、長野等邦國,山內上杉的確將關東 主導權拱手讓給北條,但是北條仍無法制霸關東。謙信挾其威勢組成聯軍大敗北條, 如果武備之餘輔以文事,那麼北條勢力將會大為縮減。但謙信處理失當,使好不容易 攻下的領土復歸北條,請問算不算「為北條所奪」? 真的把關東丟掉的,是(山內)上杉家, : 跟這麼晚才繼任關東管領的謙信,恐怕是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 至於近畿被信長掌握是失策,這更是嚴重的誤解。 : 在下剛剛就已經提過了:事實上,謙信一開始是沒有什麼上洛慾望的, : 雖說他去京都見過將軍、見過天皇, : 但是不代表他一開始就拼死拼活的想上洛。 : 對謙信而言,在信玄未死的時候,謙信最大的目標, : 應該是壓制關東、北信濃,達成他身為「關東管領」的目的。 : 但是一直到信玄上洛失敗、死亡(更精確的說:長篠設樂原)之後, : 謙信與武田(勝賴)(其實應該再加上一個北條)訂定互不侵犯條約、 : 一舉消除了謙信背後的心腹大患,這才讓謙信開始有上洛的打算。 : 既然謙信「上洛野望」產生得如此之晚,那麼信長掌握近畿, : 對他而言,恐怕完全算不上是「失策」,畢竟在信長上洛的那個時候, : 謙信還在克盡關東管領的義務、攻擊關東中...... 我們不是謙信,當然不能預料他的每個想法,因此你的解讀是你的解讀,我亦同。 : : 戰術部分,謙信足以被稱為「戰神」而不覺誇張。 : : 川中島會戰的應變如神、關東征伐在瞬間壓制北條家、加賀大敗柴田軍,皆為例證。 : : 我發現謙信喜歡野戰勝過攻城,喜拙速、偏好以奇致勝,一擊不中、拂袖而去。 : : 這種英雄主義、浪漫風格的戰法,替他留下無上勇名,卻無法有效擴大領土。 : 事實上,謙信之所以被稱為「軍神」,有一半原因也是因為「他的對手強」, : 但是他的戰術有很大一部份得拜後世說書人的渲染; : 比如說第四次川中島大戰「啄木鳥 VS. 車懸」, : 又或者是手取川「鞭聲肅肅夜過河」,多少都有遭到誇張的嫌疑, : 這邊又頗為可議。第一,你認為遭到誇張,請問立論根據何在? 第二,古人距當時較近,我們為何要相信遠隔數百年之後、住在異國海島的你? 第三,你認為這是「逸話」、「說書人渲染」,那劣者將在閣下之後以相同資料 作立論根據時再加以評點。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能跟信玄打了五場不分勝負的川中島, : 謙信被稱為「軍神」,也實在不算過譽。 : (附帶一提的:日本的「戰神」有好幾個說法,在太平洋戰爭之前, : 「戰神」是東鄉平八郎;在太平洋戰爭之後,「戰神」指源義經、 : 楠木正成等人,但是怎麼輪都輪不到謙信頭上......) : 除此之外,謙信不是「一擊不中、拂袖而去」,更不是只有他喜歡野戰, : 謙信不喜攻城,對領土缺乏支配的執著,他追求的是野戰的藝術。 而且閣下又曲解劣者語意,我從未說「只有」謙信喜歡野戰。 我只說他喜歡野戰、善於野戰,閣下為何陷在下如此之深? 事實上,所有戰國武將(只要自家夠強大)都喜歡野戰, : 因為野戰是唯一一個「可能一戰毀滅敵方主力」的途徑, : 要說攻城戰,頂多只有「城兵部隊全滅」,根本不可能毀滅敵方主力。 : 而謙信的「一擊不中,拂袖而去」也有其苦衷,拿手取川之役來作例子: : 謙信以出乎織田軍想像的超高速攻落七尾城、直逼越前,為了什麼? : 為的就是趁敵方聯軍隊伍尚未完全整備好的時候,一舉殲滅織田家野戰主力。 : 結果織田軍竟然得到「謙信已經到達附近」的消息, : 連夜倉皇撤退,這才讓謙信失去了打殲滅戰的機會; : 那既然織田軍都撤退了,謙信留在原地,只會白耗軍糧, : 而且冬天就要到了,如果不趕快回去,謙信恐怕得留在越前過年, : 不必說謙信本人願不願意,光是糧道的維持,就得傷透腦筋。 : : 謙信對征伐所得的土地無法有效確保,皆因政略面跟不上他侵攻的速度。 : : 政治部分,謙信的表現並不特出,他驚人的財富主要來自佐渡金山。 : : 兵糧的來源,來自越後豐富的產米,也因此給謙信強大的募兵能力。 : : 而越後背海面山、易守難攻、形勢險要,讓謙信可以坐觀天下烽火。 : : 我認為謙信擁有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讓他可以屢次進行無法有效擴張領土的征伐。 : : 否則我覺得他的下場不會比勝賴好太多。 : 謙信的領土,除了身為大米倉、有金山、有港口、 : 還盛產高經濟價值作物「青苧」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好處可言: 光是閣下所列M,就有四大優點,而且全是明顯優勢。 : 1.越後的「入口」北信濃控制於武田之手 非也,包括飯田城等奧信濃領土是握在上杉之手的。 : 2.整體領土成狹長型,軍力容易分散 如果排除內亂,侵入越後的孔道有四:北信、上野、北越後、越中。 但這不是越後獨有,試問哪一國附近沒有敵國? 而謙信有效防堵了北越後、上野和越中,因此只有北信是「險地」。 因此謙信只需在其他布置維和所需的基本軍力,重兵只需囤駐幾個要害即可。 : 3.越中向來多一向一揆,容易趁勢侵入越後 : 4.越後的天險同時也是外國的天險,雖說不易被攻擊,卻也不易攻擊別人。 劣者說「易守難攻」,並沒有說他可以隨意出兵,並請閣下舉出易守難攻又好攻別人 的領土。(我想只有群山環繞,由內向外開口寬、由外向內開口窄之地方擔得起。) : 在下引用中國歷史來說明一下好了: : 比如說蜀漢,他們也是「天府之國」,物產豐饒, : 同時也是四面環山、天險不斷, : 但是當諸葛亮打算北伐的時候,他拼了命的、就是為了把漢中打下來, : 為什麼?因為他需要一個「出口」,讓他行軍方便。 : 越後也是一樣:越後緯度不低,只要冬天一到,道路幾乎都封在雪裡頭, : 不用講行軍,就連想「一個人走路離開越後」,都可能出問題; : 這導致謙信「遇到冬天不是要退兵、就是要在戰場上即席過冬」, : 而且只要一回到春日山城,上杉家一整個冬天都不能用兵, : 對戰果的確保,當然會產生極為致命的影響。 : 另外,謙信的領土呈現狹長型,萬一發生什麼變亂, : 這種狹長型的領土對部隊機動力將是種嚴苛的考驗, : 且容易造成「領土被橫截成兩塊」,或者是動輒延長戰線、分散部隊。 : 除此之外,謙信最致命的問題,應該在於他缺乏地方部將: : 眾所皆知的,為了有效統治新佔領的地區,織田家可以分封部將為國主, : 而武田家最少最少也有「伊奈城代」秋山信友、 : 「信濃小諸城代」高阪昌信、「箕輪城城代」內藤昌豐、 : 「駿河城主」穴山梅雪等地方部將(現代稱為「軍團長」); : 但是謙信完全沒有這種地方部將的存在,事必躬親, : 作出來的決策當然不可能「符合民眾的需求」, : 加上領土、地形所造成的交通不便性,也難怪謙信次次保不住戰果。 謙信的遺憾,除了自身改革體制失敗外,也有時空因素,不能單怪他一人。 這點我認同閣下。 : : 外交方面,謙信除與信長、北條曾締結短暫平等盟約之外,幾乎力行不結盟政策。 : : 謙信喜用軍事解決問題,手段直接,不採間接路線(李德哈特語)。 : : 對外交的佈局也較短視、且多採被動,信玄坐大時連北條、織田,信玄死後則背之。 : : 他空有關東管領頭銜,但對關東局勢無法有效布置,讓北條迅速坐大。 : : 所以謙信也不擅長外交。 : : 但是謙信之所以迷人,是因為他浪漫肆恣的作風、惜情重義的俠骨。 : : 他如火焰般燦爛輝煌的人格特質,在污濁不堪的戰國亂世,顯得分外逼人。 : : 扶持弱小、賣鹽與敵、不攻孺子、獨尊幕府、敬天勤皇,讓全日本見識到謙信流的俠義。 : : 而他對戰爭藝術的癡迷、對勝利的執著,更是多少男人的夢想。 : 在下對謙信的俠義風範沒有意見,但是基本上, : 上面這堆評語裡頭,有一部份有爭議性: : 1.扶持弱小:他之所以答應北信濃武將為他們收復北信濃, : 很大一個原因,在於「長尾家(當時他仍姓長尾)自己也需要北信濃」, : 並不完全出於單純想「幫助這堆被武田晴信逼得走投無路的武將」的想法。 看來閣下認為這世上有完全利他的好事,而幹利人利己之事者,其心可議。 : 2.不攻孺子:這是實話,而且是謙信俠義風範的極致。 : 在長篠設樂原會戰之後,先不論那些御親類眾, : 武田家家老級重臣只有高阪昌信跟秋山信友仍存, : (長篠設樂原會戰後一兩個月,秋山信友鎮守的岩村城遭到攻擊, : 進入籠城狀態,所以只剩下一個高阪昌信在死撐。) : 而且武田家的野戰主力也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幾乎等於完全瓦解的狀態; : 如果謙信真的想,要打死武田,易如反掌,但是謙信沒有, : 他沒有趁武田家「厝內無大人」的時候趁火打劫,這是在下最佩服謙信的一點。 : 3.賣鹽與敵:這是講談物裡頭出來的情節,不應該跟史實混為一談。 : 而且當時北條、上杉已經明文「聯手禁鹽」,謙信就算是送鹽給信玄, : 也不可能毫無限制、拼命的送,頂多送個幾百斤了事; : 而且如果謙信送太多的鹽給武田,可能招致北條的抗議, : 所以在下個人認為這條「美談」的真實性,非常有問題。 : 4.獨尊幕府、敬天勤皇:嚴格說來,這兩點會互相矛盾, : 但是綜觀謙信生平的行動,似乎都遵循著這兩條路走, : 所以我們就認為他的確有這方面的美德吧...... : : 謙信讓我尊敬,是他這種獨特的人生哲學,我願以信玄為君父、但想和謙信把酒言歡。 : : 至於信長、家康之流,只會讓我想挺身與其相鬥。 : : 謙信信玄,這對在世時相互拼殺、去世後互相輝映的英雄,光耀了整段戰國史。 : : 也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足以傳頌的神話。 : 謙信跟信玄雖說是死對頭,但是從歷史上的價值來看, : 無謙信則不以成信玄、無信玄則不以耀謙信。 : 如果沒有謙信,信玄還有個「三方原之戰」可以讓他出出風頭, : 但是相信信玄所受的讚賞,會比今日少得多了, : 畢竟三方原是場以多勝少的戰役; : 如果沒有信玄,那麼少了那五次川中島大戰, : 謙信的「軍神」神威,也不可能遠播到全日本去。 : 這兩個人(非常諷刺的)在生前水火不容、一見面還可能拔刀對砍, : 但是事實上,就因為對方存在,所以讓他們兩人揚名日本。 閣下在另篇文章,以武將言行錄以及未引出處的談話,企圖證明謙信為人。 這與在下引用逸話一般。而這些資料也是出自前人記載,如果凡事都得「錄 於正史」(更何況日本當時沒有正史)、「親聞親見」,那太史公也不用寫 史記了,堯舜禪讓誰見過?劉邦項羽唱什麼歌他怎麼會知道? -- 當傳說將一虹碩大的耳朵擎起, 就這樣話語成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6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