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ringStat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karater (47)》之銘言: : 恕刪.... : 我很懷疑,為何信玄不直接向三河的岡崎下手? : 當時搖擺不定的山家三方眾多數傾向武田,而且家康把主城 : 遷往濱松城後,其國力分配就像啞鈴一樣(西織田,東濱松), : 岡崎城幾乎是罩門所在,假使信玄向岡崎施壓,家康必定無法 : 兩頭兼顧,壞的是可能失去遠江ㄚ,更甚者岡崎被信玄打下,那 : 德川幾乎可說是無力回天了.... : 當然這個臆測並沒有考慮到地形因素,但根據勝賴築山謀略原本的 : 構想,我認為大為可行... : 另外,想請教的是,為何北條在氏康死後便向武田言和呢? : 向武田言和等於是認定武田在駿河的統治權,北條要在對駿 : 河攻略就沒立場了,是因為關東的攻略受到阻礙ㄌㄇ? : 還是謙信又要出巡ㄌ?? 真抱歉....到現在才回這一篇(^^;; 小弟也覺得,如Karater兄所言信玄何不直接從三河入侵? 這樣剛好能將已呈啞玲狀的德川家領地從中砍成兩半。 借用之前討論中的插圖 | . ___ | 美 | 信 . o高遠城/ \_____/ / 伊奈o. / / . |   |  .天 | |   飯田o . / \ o躑躅ケ崎館 濃 \ 濃 . | |  甲 ¯\ 駒場 . / | 富 \ o .龍 _/ |__ 斐  _  o岩村城 | _._ /^兵越崗 \__ 士| |___ o明智城 / _____/ . ^青崩崗 \_ \ | ¯\_____/\____/ / . \ \__ 川| /   . 大   \__/  o足助城 三 / 遠 .川 / 駿 薩埵崗__ 河 /  江 .o  井  河  ^ __|@@ /   .二股城  \_ 今川館_/@@@@@ 長篠城o | 刑部 . 掛川城 川_   o /@@@@@@@ 野田城o __/ o 濱松城 o o \__ _/@@@@@@@@ |o二連木 o . _______高天神\ /@@@@@@@@@@ 吉田城 o|______Q____.____/@@@@@@@\______|@@@@@@@@@@@ _______/@@@@@@@@濱名湖@@@@@@@@@@@@@@@@@@@@@@@@@@@@@@@@ 之前的討論中,小弟有提到 從甲府(躑躅ケ崎館)到京都的路徑大略可分做四條: 1.甲府出發,經高遠,由飯田向西突入美濃,這條路是最快的。 2.前段路程同1.,從飯田轉往南行,沿天龍川入侵遠江。 3.前段路程同1.,從飯田向西南經駒場,入侵東三河。 4.甲府出發,沿富士川至駿河,再越過駿、遠界河大井川入侵東遠江。 而路徑2就是武田軍從三河直接切入的攻擊方案。 事實上,在三方原合戰的前一年,元龜二年春, 信玄就派兩萬餘大軍直接自東三河攻入,而奧三河的三家三方眾 作手龜山城主奧平氏、長篠城主菅沼氏、田峰城主菅沼氏倒向武田方, (ps:昨天 NHK的その時 歷史が動いた 有展示此時三家給信玄的誓書) 不但如此,野田城亦被武田軍攻陷。對照上圖來看, 此時德川家三、遠間的聯繫就只剩濱海的吉田城附近一帶而已, 家康自率3000援軍自濱松(這時家康本營已牽至濱松)趕來吉田城防禦武田大軍的攻擊, 在二連木和武田軍接戰,但卻敗給武田軍而退回吉田城堅守。 此時三、遠兩可說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狀態(這樣比喻好像怪怪的(^^;;), 但不知為何之後信玄大軍卻全數撤回本國,而野田城就被德川方奪回(接骨?)。 也許是北條氏在東駿河蠢蠢欲動、或是甲州的農繁期已來臨' 或是此次軍事行動代表武田給德川的懲罰戰...... (因為前一年10月,德川跑去和上杉謙信建立同盟) 這次危險萬分的經歷,連在岐阜城的織田信長亦向家康頻頻大呼, 「不要將本營設在遠江濱松,趕緊搬回三河來!!!!」 可見這次武田從東三河入侵的軍事行動算是蠻有效果的, 只是為何元龜三年信玄的上洛大軍為何不再度從東三河入侵? 小弟想了很久,覺得信玄應是考慮到「需和織田的援軍交戰」。 從東三河入侵的計劃雖然很狠,但是三河崎嶇的地勢畢竟利於守方而不利於攻方, 一旦信長率大軍來援,以織田家的力量,再加上東三河不利於攻擊方, 因此絕對能協助德川反轉在人數上的劣勢。屆時可能又變成兩軍對峙, 時間拖延,到農繁期不得不退回甲州.....結果信玄什麼都撈不到, 反而是畿內的三好、本願寺、朝倉、淺井等趁信長大軍不在時趁機吃香喝辣, 我想以信玄的作風,是決不幹這種損己利人(盟友亦同)的事的。 ---- 假若信玄能預知德川家康六千大軍在姊川為信長出生入死, 結果只換來信長打五折的3000援軍,可能信玄就大喇喇地直接走東三河, 而不用特地選擇從遠江入侵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6.134.202 ※ 編輯: Giabbit 來自: 61.56.134.58 (04/14 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