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ringStat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nobunaga2 (Nobunaga returns)》之銘言: : 根據多聞院日記有關的記載,本願寺教如退出石山教坊之後不久,便出現火災。 : 這樣看來,信長軍應未進行接受,就算無視這個事實,去說信長派人去放火也有點 : 問題,因為把整座石山教坊都燒去,對信長沒有什麼好處。反而石山教坊作為一 : 座堅固的城池,大可改建利用。反過來看,教如方下令放火的機會及理由不是更來得 : 合理嗎?既然「聖戰」已失敗,「聖城」都將被敵人取去,不如親手把聖城給毀了 : 更好。 : 再說,個人不太同意今谷明的一些論點,以前便在其他論壇批評過他那兩本有關信 : 長的書,主觀成份較高,證據卻是不充分。信長把教坊燒燬一事推到信盛身上的話 : ,大可在十七條中大書特書,根本不用隱藏的。那十七條中,個人認為就算有不少 : 是秋後算帳的,但也不是誣告的。 只用折檻狀19條來看佐久間的被流放,的確是合乎有據於史的作法。 不過這樣子會出現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不夠客觀。 折檻狀是信長的理由,換言之那只是信長個人主觀看法,在評斷上會不夠客觀。 而且那19條我們不知是十九條加起來達流放罪? 或是成一條即足以流放? 若是前者,只要一條的理由對照客觀事實有疑問或被推翻,那不就能幫信盛翻案。 若是後者那不就是亂槍打鳥,19條只要有一條無法反駁信盛就是該被流放。 但是想想任何一條就罪足以達流放,這合理嗎? 這問題也只有信長才知道~ 所以單憑19條論理,有史料依據但也欠缺客觀衡量,那只呈現信長側的說法而已。 面對一個歷史問題,處理方法猶如量海深,研究者試圖找出一把量尺來測量。 可以用聲波,可以繩子綁石頭沉下去測繩長,也可以放深海潛水員去測壓力來換算。 抵達目標的途徑不是只有一種,但總是有較準確與較便捷的方法,或併合諸方法用之。 依我前面某篇的講法,這就關乎到詮釋功力的問題。 譬如之前信玄與勝賴何者國力較強的問題,也是一樣從找量尺來著手。 國力可以用領土大小、人口數、石數、經濟力....等來著手,接著再做比較。 接下去要如何呈現變項又是一大難題,譬如要怎麼表現對"經濟力"部分的測量。 可能可以看金山數量、沙金開採量,最好的當然能找到貿易相關紀錄。 而信玄與勝賴統治時間國力不斷波動,最後甚至說不定要畫曲線圖來表現。 又如有學者研究謙信,認為他領國收入主要是靠北國海運貿易船。 但過去缺乏今日金融貿易的詳實數據紀錄,於是想到利用北國船石積。 石積越高代表船運量越大,如果船越多越大,不也某種程度反映貿易的熱絡。 故採用變項越少客觀性上便會較不足,就好像只用19條內容來看信盛的流放。 以往的史學是採制度研究途徑,將史書或典籍記載當作主要的測量量尺。 但是現在講的新史學則不然,重視科際整合,鼓勵多方採用跨學術領域的研究方法。 提出今谷明看法只是想多呈現對同一史事的不同解讀,且我也沒必要為他的文章辯護。 看問題不一定只能死守某一個史料,重點是讀了多方史料或資料後的「思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5.9.239 ※ 編輯: poety 來自: 125.225.9.239 (09/17 20:32)
rome9153:推 09/17 22:28
momopopo:木棉藤吉.米五郎左.勇敢柴田.撤退佐久間... 09/18 00:05
momopopo:用"殿軍"的解釋..再用當時織田軍的評價 09/18 00:06
momopopo:誰是織田軍裡最會指揮最會打仗的傢伙..很清楚咩 09/18 00:07
momopopo:至於維基那有名的例子..可以當作沒看到XD 09/18 00:08
kayama:這可不一定,殿軍將領除了會帶兵有能例外,也包含著失去也不 09/18 02:08
kayama:影響整體戰力的考量.這反而證明這佐久間在信長眼中的地位.. 09/18 02:09
Swashbuckler: 09/18 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