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ringStat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momopopo (我啥都不知道!!)》之銘言: : 一.武田軍的損傷&怎麽死的來看 : 武田=> 一萬餘人 : 織田=> 六千餘人 : 武田總軍力 15000 扣 2000 防長篠城 : 織田+德川總軍力 38000 扣酒井奇襲隊4000人 : 13000 VS 34000 : 武田軍的大量損傷很明顯的是"白刃戰"造成的 : "白刃戰靠的是人多就會有優勢"... : 信長公記也提到勒...武田軍死傷 : その中には山に逃げ入って飢え死にした者や : 橋から川へ落とされて水死した者も多く含まれていた : 淹死~掉到橋下裡淹死的很多...... : 這種死法不可能是鐵砲所造成或影響的吧... : 雖然P兄說了很多鐵砲集中使用的優點,但顯然,武田的死傷慘重的原因並不在於鐵砲 : 而是"追擊戰"&突擊時的白刃戰所造成的大量傷亡(最主要還是在追擊戰) 這個,我沒有說長篠之戰的勝因是由於織德聯軍的鐵炮對武田造成很大 的傷害。樋口隆晴就算提出三個論點,他最後結論也不否認射擊術可能多樣 並存,即重視命中率的射擊術(狙擊、追求殺傷)、重視壓制效果的射擊術( 破陣優於殺害)並存。 其次,長篠之戰係發生在天正三年,我前文雖然提到是一個轉捩點,但 轉捩點可不等於鉄炮應用的成熟期。而是指自那時之後,諸勢力對於鐵炮的 應用有新的認知,更加意識到擴編鉄炮隊的重要性。 鉄砲角色的上昇,相對的是長槍角色的下降。若依久保田正志對長槍隊 的研究,自天文開始,到元龜即天正前半期,長槍兵依舊是前衛角色,同鉄 炮、弓矢一同擔負破陣的任務。在長篠之戰的天正3年(1575),上杉軍備配 置中,長槍兵尚佔了69%。到了豐臣‧德川時代,長槍兵就漸退向後衛角色 。在戰鬥中主要是由鉄炮隊、弓箭隊負責破陣;長槍隊居後控場,當敵軍衝 鋒接近時保護投射部隊,且於投射部隊造成敵方陣勢崩潰時投入擴大戰果。 結論就是,長篠之戰時不是鉄炮使用的成熟期。千挺鉄炮相較於2~3萬 的大軍只佔很小比例,能要求鉄炮隊造成多少殺傷呢?再者,佔絕大比例的 冷兵器近戰部隊,在天正年間仍同投射部隊一起居前衛角色。鉄炮隊還沒取 代長槍隊決定勝負的角色。何況你的論點也有一些怪異處: 其一、交戰是一回事,交戰出現勝負後的追擊戰又是另回事。追擊戰跟正 面交鋒的型態不同,講追擊戰時造成的傷亡似乎離題了。 其二、你沒有解釋為什麼掉到水裡淹死的狀況,只可能是接近戰造成。 : 二.鐵砲集中使用?? : "集中使用"何謂"集中使用"不就是匯集在一起使用?? : 織田軍會?? 那從何處"斷定"武田軍不會?? : (實例三方原會戰,信玄就下達武田先鋒軍對織徳聯軍展開"齊射") : 第三.鐵砲傳入如此之久,別跟我說敵人都是呆瓜都沒有防禦鐵砲的方法.. : 個人認為防禦工事做好,敵人難以接近....鐵砲就能發揮功效... : http://map.liveseo.biz/up/8/nagashino.jpg
: 從長篠屏風的圖來看,也頂多只能推測織田有"齊射" : (至於三段擊...本人是保持疑問低) : 如果織田沒有搭配大量白刃兵力在後方的話... : 武田軍只要帶有防禦鐵砲的竹束,配合工兵隊前進...就可突破哩..... : (這個竹束的應用戰例..在箕輪城攻防戰中,武田軍就有實例應用) : 要是沒有白刃隊衝出來砍破竹束...恐怕早就被突破勒 : 事實上武田軍也突破了多道陣城... : 最後...大坂冬之陣的真田丸效果之所以如此之好.. : 是因為那些二世祖不會打仗..忘了帶竹束上陣 : 後來被家康痛罵撤軍... 關於這部份,因我之前的文並沒討論三段擊,所以這個離題的地方無 法回應。其次就集中的部份,用簡單的例子來說明。100人、10挺鉄炮,分 成10組。 [分散編制]A型 10組、各組採垂直隊列、持投射武器者站前,10個混編組每組分到1挺鉄炮 [集中編制]B型 10組,1個鉄炮組橫列第一排、9個長槍組波狀排列於後 大將下令齊射時,A型是10個組大將各自對組內的1挺鉄炮下達射擊命令 。這一定會不一致而且難以集中射擊。B型是1個鉄炮大將對所轄10挺鉄炮下 達射擊命令。差異就在於分散指揮的10挺槍扣板機時間差距大,且目標還不 一致。而集中則可縮短扣板機的時間差,且易讓10挺針對一處射擊構成彈幕 ,更有利於狙殺重要目標。 其三關於對抗防禦裝備,難以分析的問題在於鉄炮有很多種規格。小鐵 炮、中鉄炮、大鐵炮,甚至就廣義來講大筒,甚至石火矢這類大砲也算是鉄 炮。名詞很複雜,大概是: 小筒 3匁左右 中筒(小鉄炮) 6匁左右 中鉄炮 10匁未滿 (有一種分法是10匁以下的都叫鉄炮) 大鐵炮 10匁以上~100目未滿(約375g) (大鐵炮多為13匁左右) 大筒 100目以上~1貫未滿(約3.75kg) 石火矢 1貫以上 (基本上會有台座) (匁、目、貫是重量單位,指彈丸的重量) (註)日wiki資料是把手持大筒稱為大鐵炮,倚地射擊的是一般大筒。大鐵 炮約是20匁~100目未滿。 大鐵炮、大筒之類尚可能持射,信長公記記載多拿來擊碎敵方的防盾、 竹束之類。在天正2年(1574)信長攻擊伊勢長島時,亦有利用大鐵炮攻城、 破壞防禦工事的記載,後來還搭載在水軍船艦上。因此長篠之戰織德聯軍是 有可能使用10匁以上、殺傷力強的鉄炮。不過問題也在於不易知道織德聯軍 所使用各類型鉄炮的比例,名為鉄炮但實可大可小。 至於你提到派近戰部隊上前去破壞竹束,這個....感覺有點傻眼。這樣 不就會敵方持竹束的部隊陷入近戰,一來有辦法破壞完退回去?另一方面不 就妨礙了鉄炮隊的射界。不太清楚清楚你的依據在哪,我沒看過這類資料所 以只能以常識、想當然爾回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5.8.73
barbossa:辛苦了 推 08/27 17:04
Enrik:說真的距離一、二百公尺要叫白刃上去砍不是不可能.... 08/27 17:10
Enrik:不過上去可是危險的要命....一般會下這種命令嗎? 08/27 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