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ikiped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primay (想一須Q)》之銘言: : : 不過我手上的地圖(台灣出的)也是翻成亞琛呢,所以會不會不是因為地域差異 : : 的不同翻譯法呢? : 我是做舉例啦,沒想到引起這麼多朋友的關心 : 我提問題的第一動機是 : 我不認為台灣繁體跟香港繁體有甚麼不一樣 : 頂多分簡繁體就夠了,這是我對我之前看到的維基名言頁面的建議 : 後來有朋友回答,因為這是每個地方的翻譯名稱不一樣 : 我便用我的文章當例子,意思是說,如果為了不同地方的翻譯名作不同頁面 : 是不是有點不太經濟阿? : 之前因為翻譯名問題跟對岸某人有點爭執 : 關於蠻橫主義vs對岸的粗野主義 : 還被他說叫我多念點書,讓我氣死了,我念的書跟你不一樣,大陸的書就是書阿? :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兩岸的翻譯名就是不一樣 : 例如le corbiseur,台灣都說,科比意,台灣科技大學有老師還為了他出了書 : 也叫做科比意阿,在wiki上稱為柯布西耶,說真的,我心裡是不舒服居多啦 : 所以在這裡提出來,除了簡繁體問題外,翻譯名怎麼處理呢?難道真的要學維基名言一樣 : 弄得台灣繁體,大陸簡體,香港繁體,等等這樣分,我個人不覺得很經濟 : 不知道其他人如何認為哩? : 另外,我還是堅持阿亨就叫阿亨,沒為什麼 : 阿亨的德文名叫做Aachen,念起來就是阿亨阿 : 我們還有阿亨台灣同學會,教育部認定的德國學校也叫做阿亨阿 : 不過對岸都叫亞琛,我怎麼也無法跟aachen這個字做聯想 : 話多了 : 就醬 ㄟ.....primay同學好像有點搞錯了 不是為了不同地方譯名不同就弄了不同頁面 這就是正簡轉換的精妙之處......也是多數人不懂的地方 我不是弄電腦的 所以只能大概說明一下原理 轉換其實是靠一個轉換表 系統它不管你輸入的是簡體還是正體 輸入內容的時候還是在同一個頁面之內 所以我們稱它為繁簡混編 你可以去看一些兩岸的條目 點下編輯之後 你會看到夾雜繁體字跟簡體字 但是這不影響我們在閱讀的時候 當一個使用者點下去 系統在生成頁面的時候才進行繁簡轉換 要換成台繁、港繁或陸簡、新簡 都是由使用者自訂的(preference) 繁簡最重要的轉換表有兩個部分 一個是字對字的轉換 這部分台灣跟香港的繁體字是一樣的 字對字的轉換是用來轉換繁簡一對一的關係 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一篇文章大部分都是靠這個轉換表進行一對一轉換 這個轉換表是從一些網路資源的database弄出來的 比較技術性 但容易取得 另一個轉換表是詞對詞的轉換 這部分台灣跟香港的用語就會有差別 當然大陸也差很多 這是維基最具有價值的部分 因為這個轉換表是由使用者添加的 等於是說是個有生命的轉換表 當然除了地方用語的轉換 也排除一些第一類自動轉換的錯誤 舉例來說 后(簡體的後后不分) 詞對詞的轉換就要把"王后"、"皇后"等詞挑出來 叫系統碰到這些"后"字的時候不要轉換成為"後" 除了這些挑出來的詞之外 系統碰到"后"的時候就會自動轉換為繁體的"後" 透過維基社群的參與 這個轉換表會越來越符合地方需求 也會讓自動轉換更加完美 這是其他自動轉換系統沒有辦法做到的(即時添加性) 此外我們還有-{}-、-{T|}-、-{A|}-等標籤,可以在不需要大規模轉換的時機使用 比方說carry或carrey 有時候會翻成凱瑞或凱莉(在台灣) 大陸可能翻成克里 如果我們用轉換表的話 反而會造成大規模的錯誤 因此我們只在特定條目中使用T標籤跟A標籤 就可以讓條目中在講什麼 一清二楚 甚至可以處理電影的不同地區譯名 以下假設zh-cn都是簡體字(因為我打不出來) 例如:-{zh-cn:指環王;zh-tw:魔戒}-是一部奇幻小說,-{zh-tw:中國大陸;zh-cn:臺灣}- 將本書譯為-{zh-tw:指環王;zh-cn:魔戒}-。 一個用zh-cn上來看的人,他會看到: 指環王是一部奇幻小說,臺灣將本書譯為魔戒。 一個用zh-tw上來看的人,他會看到: 魔戒是一部奇幻小說,中國大陸將本書譯為指環王。 神奇吧??試試看就知道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31.138.114
primay:理解,感謝指點,看起來是個浩大的工程137.226.141.101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