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rong_spel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Yenfu35 (廣平君)》之銘言: : 我認為這些原因造成那種麻煩: : (想到就寫。順序在前不代表較重要。) : 1.方音不同。若涉及音譯,問題更複雜。 :  「偕」字在南方多讀成ㄍㄞ,所以馬偕牧師才取名叫馬「偕」。 :  個人猜測,「偕」在古代讀ㄍㄧㄞ,後來才隨地域不同變化成 :  ㄒㄧㄝˊ或ㄐㄧㄝ。 你猜的很準 中原音韻就念kiai 舊北京音也是ㄐㄧㄝ ㄒㄧㄝˊ是後起的 不過二等韻的中古發音一向是爭議焦點 中原音韻也只能代表元代北方某地的發音 元代也不是中古時代了 或許跟現代北京音有關 不過跟南方音可能關係不大 : 2.讀書音、談話音之別;聲韻學「文白讀」即指此。 :  如「骰」字讀ㄊㄡˊ即是「文讀」。 到底shai的發音跟"骰"到底有沒有關係?? 畢竟讀音差別太大 : 3.誤讀古書。按竺家寧《古音之旅》,可分下列兩種: : a.破音字教材編者缺少聲韻學知識、未確認古音而誤判。 : 有人主張《詩經》中「伐木丁丁」的「丁」該讀「ㄓㄥ」, :   因古人注此字讀音為「陟耕反」;但清朝學者早已證明上古沒有ㄓ的音。 :   且目前的考證也認為古代「陟」字聲母為t或d。 這點我不贊同 清朝學者"古無舌上音"的說法早已過時 竺家寧書中(包括古音之旅和聲韻學)清朝學者的說法都過時了 有些還是必須修正的觀念 像是江永的"一等最大 二等次大 三四皆細 而似尤細" 這個"古無舌上音"只說對了一半 因為假使真是如此 那為何中古會分化出舌上音 一定有一條件使舌頭音變成舌上音 清朝學者沒有現代歷史語言學的觀念 認為古代舌頭舌上相混 這種觀念也必須修正 另一方面 為何依據古無舌上就認為現在一定要讀同舌頭 除了閩南文讀音 其他各地文讀音皆分舌頭舌上 既然廣韻裡是「陟耕反」 而文讀音多半依據韻書類推發音 讀成「ㄓㄥ」並無不妥 : b.誤解古書中「讀曰」或「讀若」之意。 :   古書文字通借標準極寬鬆,甚至讀音接近即可借用, :   所以註解時常以「讀曰」或「讀若」指明本字,但不代表該照本字讀。 :   如古書有「紅女下機」,後注「紅讀曰工」, :   導致「女紅」的「紅」變成讀ㄍㄨㄥ。 : 4.文字的字義改變。 :  如「酢」本指酸味調味料,「醋」本指以酒回敬主人,但後來完全反過來。 :  所以「酢漿草」的「酢」該讀什麼,要回頭考證其詞源。 : 5.古代常以改變字的聲調或聲母來改變詞性、詞義或次類。 :  可能古代「胖」字讀ㄆㄢˋ時形容人的身材,讀ㄆㄢˊ則形容空間; :  但後來形容人的身材的用法由ㄆㄢˋ變成ㄆㄤˋ,而形容空間的則沒有改變。 :  所以「心廣體胖」的「胖」讀成ㄆㄢˊ。(也說不定那是文讀音喔!) : 我完全不懂聲韻學、訓詁學,所以有錯請指教,也歡迎補充。 以下出自"王力古漢語字典" ㄆㄢˋ 同"半" 原意是祭品的半體 說文:半體肉也 ㄆㄢˊ 舒坦 舒展 ㄆㄤˋ 肥大(後起義) 現在去查ㄆㄤˋ這個發音的中古來源 多會告訴你是"滂母絳韻" 但是去查只會發現"月丰" 而不是"胖" 意思是"脹臭貌" 去查宋本玉篇 發現"月丰"這個字另有"滂母江韻"一音 去查廣韻 沒有這個音 但是集韻有 被當成是"月夅"的異體字 意思是"脹貌" 所以現在這個ㄆㄤˋ的讀音其實只能追到"中原音韻" 書中「胖」只念pang 我認為這個用法是"月丰"的誤寫 所以"心寬體胖"念成ㄆㄢˊ 也無不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0.88.219 ※ 編輯: nakadachi 來自: 203.70.88.219 (04/24 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