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rong_spel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文推薦使用Open PCMan 2007以上觀看:) ※ 引述《madokaly (風川千介)》之銘言: : 幫家裡的小朋友看作業 : 才發現草字頭的字很有學問 : 有的要寫 十 十 像 萬.觀 : 有的卻要寫成 ┤ ├ 像 夢.舊 比較:艸(艹) 丱(卝) 這是兩個不同的部首,艸部(草,ㄘㄠˇ)與丱部(ㄍㄨㄞˇ) 但嚴格說來,丱(卝)並不是一個部首,只是一種漢字偏旁的寫法而已 之所以念成ㄍㄨㄞˇ,是因為有一個代表「羊角」的古字念成ㄍㄨㄞˇ 學者考證時,大概是認為這個字和「丱(卝)」字形上有某種關係 所以制定標準字體時,就把許多字形上非從草部的字改成「卝」 但其實「丱(卝)」是另一個字,念成ㄍㄨㄢˋ,是孩童的兩個髮髻的意思 像是中國的許多字典就沒有「ㄍㄨㄞˇ」,只有「ㄍㄨㄢˋ」字 所以可以說,丱(ㄍㄨㄞˇ)是一個台灣漢字教育裡面獨有的偏旁 也就是,這個部首的區別不是一開始存在,是標準字體創造的 : 這出頭與不出頭 : 到底怎麼判斷啊? 非常簡單,舉凡漢字從艸部的,跟草有關的都寫作「艹」 根據「國字標準字體」規定,應該寫成兩個分開的十字才正確 例:芬、芳、菜、萱......等等 和草沒有直接關聯,也就是字源上根本不是從草部的漢字就寫成「卝」 例:苟、敬、護、獲、雚、觀、夢、萬、舊 但是在新細明體3.01版下,上面例子沒辦法正確的顯示 : 我記得我們小時候 : 不是一律都寫十 十 這樣嗎 : 到低該怎麼分辨 十 十 與 ┤ ├ 因為「國字標準字體」是在1982年公布,之後慢慢在小學教育內推行 在此之前受教育者,或是教育部沒完全推行前,都沒有在教材上教這樣的區分 幾乎可以說是完全配合標準字體的「標楷體」,也是很晚近之後的事情 新細明體(康熙字典體)採取的是印刷上的慣用字形,有部分字參考小篆字源 但是其它第三廠、未受規範的字型(font),例如報紙或早期詞典, 多半是沿用印刷上的慣用字形,並沒有依照國字標準字體來製作字型 目前依照標準字體製作的常見字型,在Windows Vista上有內建 只有微軟正黑體、新細明體5.03版以上,另外教育部提供的字型也是 但像是中國採取的是他們的國家標準,日本漢字字形(字体)也不盡相同 也就是說,刁鑽的去區別許多細節的,只有台灣和香港的標準字體 然而香港的標準字體和台灣的又有許多枝微末節的字形差異,在此就省略了 : 別說小朋友分不清了 : 連大人都搞不懂是怎麼回事 : 請問有人可以解答一下嗎? 其實「國字標準字體」是一個非常迂腐、冗贅的政策。 雖然在制定時,考證了許多細節,追本溯源到甲骨文等級 因而導致產生了許多奇怪又刁鑽的字形規定,徒增學習的麻煩 例如:內和内,標準字體規定從入,但長久以來書法上就是從人 因為漢字的字形並不影響實際的應用,硬規定從入只是滿足了考證的樂趣 又例如:眾和衆,後者是長久以來的慣用字,但也為了字源的理由改變 次偏旁從二,而非冰部;兌上方不從丷,曾上面反而不從八 其他諸如「丸」、「刃」的點劃不出頭,「吞」上方從天而非夭 林林總總各式各樣,把古字的要素全都盡量塞到現代楷書裡面 但事實上,這種區辨不會增加任何好處,因為學會漢字之後就自然忽略 沒有學習標準字體的世代也並沒有學不好漢字,這種規定徒增困擾 原po所提到的艹和卝也是這個標準規定下的產物, 在中國或是日本、韓國的字體,完全不區分兩者,而是依照慣用字形 加上像是「雚」的字形,許多意見也認為應該從草部,這該如何取捨? 知道「敬」從卝又如何?實際應用上沒有人會去思考漢字的偏旁 像是「萬」是象形字,「夢」是形聲字,兩個的「卝」字源不同卻不區分 結果就是學者規定的考證原則,卻沒有辦法全面的照顧到所有地方 其實字源考證根本不該作為標準字體的準則,這樣是既費力又缺乏道理的 如果硬是要拘泥於字源,那麼許多漢字寫法乾脆都回到隸變之前算了 加上制定字型時,為了遷就標準字體,導致平衡性出現問題 更新過後的新細明體5.03或6.02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在顯示上不盡美觀 其實,甲骨文或小篆的字形,在隸書出現後,經過隸變早已大不同 這些慣用字形經過幾百年的書寫,早就固定化,也有一定的社會基礎 偏旁的歸併、省略、固定化,本來就是漢字進步的過程 為了學者考證樂趣的滿足,而拘泥於那些細節,也許並沒有必要 字體的訂定,考慮的是好書寫、通俗性、美觀以及教學上方便 而不是考證字源,做出沒有意義的區分,增加學習上的負擔 特別是現代漢字的應用,根本不需要考慮小篆的時候字形長得如何 反而注意一下印刷界長期累積下來,對於字形美觀的設計還比較實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144.155 ※ 編輯: Capko99 來自: 59.112.144.155 (10/02 23:40)
Koduc:真專業 不過我還是贊同某些字可以明訂寫法 10/03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