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XiangShe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所以在二論典故中 吳兆南的一生經歷真的是教書嘛?? : 在倭瓜鏢中 吳兆南叫豆沙還是吳兆南? 一生經歷真的是練武? : 討白朗中魏龍豪 一生經歷真的是有帶兵? : 這些都是演一些自己從沒做過的事 : 他們的反應是自己的反應還是個一樣叫"吳兆南"但是生平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人的反應? 你提的這個問題 我當初寫文章的時候也有想過 相聲演員在台上面對觀眾的時候 重點不在於他有沒有真作過這些事 而是要讓觀眾真的相信他做過這件事 相信那是他的背景 重點是在於以原本面目面對觀眾 你在聽段子的時候 是吳兆南談他所經歷過的事 而不是舜天效、王地寶 : 相聲劇的完整結構劇情是對整個節目近兩個小時而言 : 但是其中分別的段子單獨來看,又和相聲有多大區別 你先把劇裡面的每個人還原成他原本的名字 再重新看看成不成立(在不另外更動劇本的情況下) 就知道差別有多大了 白壇如果還叫金士傑 我就不會相信他是一個大陸來的相聲演員 如果今天李立群不叫自己王地寶 你也不會相信他在重慶大轟炸時躲防空 : 如果吳兆南,魏龍豪 說一個段子兩次 : 其中一次上台介紹自稱舜天效,王地寶 : 另一次 自稱吳兆南,魏龍豪 : 可是說一樣的東西 : 其中一個是相聲,另一個不是?? 我是沒看人這麼作過 一段相聲如果沒有特殊需要 為什麼要改變自己的名字 就為了挑戰相聲和舞台劇的分野? 今天一個演員要在台上說自己是另一個人 通常就是進入角色扮演的狀態 如果他需要經過角色扮演才上台 那肯定是有問題的 像樊光耀曾經化名樊星、舒宗浩曾經化名舒友 不過目的是為了迴避一些現實生活層面的障礙 而不是為了演出本身 如果有實例再來討論這個問題會比較客觀一點 不過你如果硬要現在要知道答案 我會先跟你說"那不是相聲" 但我必須再度強調 沒有實例之前 作這種判斷是沒有意義的 : 閣下果真是高手 : 光就演的部分我只有想到扒馬褂是最好的例子(你確想了更多,足令人佩服) : 可是我不認為中間傳話的那個人沒有陷入劇中(我猜就扒馬褂中你會說是這個腳色吧) : 他也是戲中一個角色,去聽信穿馬褂的角色所圓的謊 抱歉 我必須要跟你說聲抱歉 扒馬褂的捧哏仍然扮演的是逗哏和泥縫與觀眾間的橋樑 很多反應並不是因為陷入兩人的爭執而作的 而是作給觀眾看 讓觀眾相信這是一件在舞臺上發生的事件 此外 留在當下的意思不光是角色的投入 也包括了共時空的問題 當一開始兩個演員在台上時 就已經告訴觀眾 我(演員)和你(觀眾)處於同一個時空中 接下來的第三者亂入 也並未顛覆這個前提 : 徹底的和舞台劇難以區分 : 笑神來了裡 常寶華和馮翊綱的<我不在乎錢>也不是相聲? 這兩句就用上面的回答當解答了 另外那段原名叫作"福壽全" 立論時用傳統名稱 才不會害我看起來是在評瓦舍的什麼東西 : 當然如果真把那些也都趕出相聲,那這個論點也會更牢靠 : 但是這樣相聲就少很多內容和樂趣了 : (不過吳兆南應該還是把他們看成相聲,放在他的相聲全集中) 所以我沒有把這些趕出去 你不用這麼擔心 : A:前些天有人和我說了一件有趣的事 : B:什麼事阿~? : 然後再接下去 : 所有你本來不認為是相聲的東西就全部變相聲啦?? 有時候的確真的是這樣 (不過目前看到的相聲劇,大多很難這麼簡單的處理) 但是就只差這樣 這兩者的表演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從第一人稱到第三人稱的角度差得非常多 之前也有人問我"電視與我"算不算相聲 當然可以算 不過先得把時空性和角色扮演的問題先搞定了 才能歸進來 : 這只是說明"派別"不同,看法不同 : 也點出了實際的問題所在 : 不能做為相聲與相聲劇區分標準 本來這就不是區分標準 我只是在說這兩者的表演特色不同而已 瓦舍說關公戰秦瓊和北曲說唐漢爭 兩者都是相聲 可是就是有這種表演手法上的差別 然而看得出來瓦舍受西方舞台劇影響較大 -- "黃小豪 你這樣不行 帶女生出去就是要硬上" "禽獸!" "那你是要當寂寞的好人 還是有妹的禽獸?" "禽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5.57.208 ※ 編輯: FANTERRY 來自: 114.45.57.208 (05/05 00:53)
sowoso:嗯!你對! 05/05 00:46
FANTERRY:對了 忘了感謝floz這麼專心看我的文章,還作出回應 05/05 00:56
bigred:實例:「中華民國在台灣」中的「風雨中的寧靜」原是郎姑和 05/05 01:11
bigred:劉爾金, 後來被北曲的謝小玲和朱德剛拿去演 05/05 01:11
FANTERRY:他說的是同一組演員用化名上台吧 05/05 08:31
spooky221:板主……XD 05/05 19:57
※ 編輯: FANTERRY 來自: 114.45.212.12 (11/11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