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gainstDam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5. 曾謂陳永淘作品對您有甚大啟發,請從創作意念和詞曲章法,以及唱腔來談 一談是怎樣的啟發。 應該是你看到的資料寫錯了,我和阿淘算是同時期開始創作的,雖然知道彼此, 但不算有受對方影響。 6. 鍾永豐先生在〈歌手林生祥〉談到1997年他在錄音帶裡,從第一首〈美濃山 下〉的「可當鎮歌」、〈伯公〉(1996)的「不錯」到〈耕田人〉(1995)的「真正改觀 」,他寫道:「從以前那種飄渺虛浮的半校園半前衛式音樂,到現在這首青筋暴露的 農民之歌,我不禁好奇,他這兩年間的創作取向轉變,到底是起於什麼樣的動機與動 力。」這裡可以請您再回答一下他當時的這個問題嗎? ……其實就是把身邊的事情寫出來,沒有想那麼多。1997年我們出道,在美濃演 出「過庄尋聊」演完,一位老農過來跟我說他特別喜歡〈耕田人〉,說寫的就是他。 (錄音不清楚) 7. 何穎怡老師最近寫到「全球在地化」的問題:歐洲以外,每個地方的音樂人 都要面對「如何將自己的語言和傳統音樂,去吻合歐洲古典樂發展出來的十二平均律 」的問題。延伸來講,還可問:如何調和傳統聲樂和各種現代聲樂(流行歌曲、藝術 歌曲、搖滾、爵士)的異同,如何保有「字的聲情」與字句所能承載的歷史情感與文 化記憶,乃至更新之。客語歌曲在這上面,起步比國、台語晚,成就卻相當可觀,這 之中的經驗、學問不但值得傳給後輩,更可以給尚未開始發展當代「新歌謠」的千百 種漢語方言參考,這裡就想請您舉自己或他人一兩首作品、一兩個片段為例,講解一 下這樂句是如何從發想開始,一步步修到對味的。這樣,讀者就可見「客語新歌謠」 之逐步建立於一斑。 我是從樂器的改造開始。 傳統樂器應該在我們這個年代有新的彈奏方式、新的想法,否則它會變不見…… 我大學的時候,有一次王明輝跑來看我,問說你到底想做什麼,我說「農業搖滾」, 他說:「那就對了。」……可是我剛買到傳統月琴的時候,發現它音不準,不能和樂 團合奏。我就開始修改,當年我沒有樂器的知識,那時也沒有Google;我找到台中的 樂器行反映問題,他們也沒幫我解決。然後我自己學習,繞了很多圈……(講述吉他 、月琴等弦樂器的知識與調整經驗) 十二平均律不是憑空出來的,那麼多年以來為什麼大家要循著這個規則來play出 harmony,發展出一個龐大的體系,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彈微分音什麼的我都不反對 ,但你首先要能掌握這一套,才好與他對話。 (繼續談了一些樂器改造的心得後,生祥上樓去拿了新造月琴下來,開始示範在 傳統曲調的基底上逐漸加入現代和聲、節奏、旋律,以至完成一首新歌的過程,參見 影片一:http://www.youtube.com/watch?v=ZNZ1e9N1mRo
(影片二:生祥示範奏出微分音的滑動指法,以及各種中外節奏旋律在他作品裡 的運用情況。http://www.youtube.com/watch?v=zifElSMfoiU
(影片三:《大地書房》中〈假黎婆〉一曲變化了傳統音階,引用了外來節奏, 生祥演示舊調與新曲的差異,說明他這些年在音樂上主要處理的問題與思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N0OkmdVLbk
--            Schroedinger's cat is NOT dead. http://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43.20.164 ※ 編輯: youtien 來自: 118.143.20.164 (09/23 00:47)
anoukwow:感謝原po分享! 09/25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