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sk-w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boblu (六百)》之銘言: : 台語/閩南語其實比北京話/國語/官話更接近中原古音 : 除了發音方面 : 在語調上 我們說唐詩宋詞講究的 "平上去入" 在台語中大致還是完整保留了下來 : (國語四聲僅包含了平上去 輕聲為少部分的入聲) : 所以唸詩詞的時候 用國語來念常常會碰到該押韻卻不押韻 音律也不對的地方 : 其實同樣的詩詞用台語來唸味道就對很多了 : (不敢說完全對,畢竟語言隨著時代還是有變) : 至於北京話 其實是當初為了方便胡人學習華語而產生的簡化形式 : 嚴格說起來是比較粗糙 不精緻的 : 但這樣的簡化同時也代表了高度的實用性 因此漸漸成為強勢的語言 : 而現在台語給人一種較為粗俗的刻板印象 : 主要的原因是數百年來台語(中原古聲)失去了官方/強勢語言的地位 : 其發展演化並沒有跟上文字的演化 結果就是與主流正統漸行漸遠 : 可以這樣想 如果你是一個清朝的台灣讀書人 你並不能使用慣用的語言來寫科舉文章 : 這樣的語言自然漸漸就與 "高尚" 的感覺脫節了 如果這樣的說法成立 那廣東話有九調 平上去各分陰陽 入聲更分陰中陽 是不是更精緻 更不實用呢? 而北方官話的「簡化」形式裡 比閩南語多了ㄈ、ㄩ這兩個音 (ㄩ可是「開齊合撮」裡的撮音~) ㄐㄑㄒ跟ㄗㄘㄙ 的尖團音分別也是北方官話有 吳語粵語有 而閩南語無 有這些反例 還能肯定北方官話的簡化就是單純的簡化 甚至反證閩南語比較接近中原古音嗎? 恐怕也很難斷言 而另外 在胡適白話文運動前 也沒有人拿科舉考試的文章來口語講話 直到最近 香港人也不用口語來寫正式華文作文 有些想當然爾的情況 畢竟跟歷史的記載也大有出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3.239
XiJun:粵語應該沒有ㄗㄘㄙ,只有類似ㄐㄑㄒ的音 10/20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