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sk-w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為什麼強勢的一方總是欺負弱勢的一方,可以從很多觀點來切入 先從內團體(ingroup)和外團體(outgroup)的觀點來看 內團體:一個人會有歸屬感與認同感的團體 外團體:一個人沒有參加且不認同的團體 人有時需要其他團體的比較,來增加自己的優越感。內外團體的 畫分無可避免。而內外團體的劃分,可能造成下面三種情況: 一、刻板印象(stereotype) 錯誤的「認知」將某事與其他事物僵化地連結。 (例如:他這麼瘦小,打架一定很弱。) 二、偏見(prejudice) 一種無條件的喜歡或是討厭具有某種特徵之人,不論是真實的或 是想像的特徵,是種無條件的「情感」。 (例如:我就是討厭這麼瘦小的人。) 三、歧視(discrimination) 剝奪或侵害某種團體成員的「行為」 (例如:我要欺負像他這樣的人) 偏好欺負人的一群人,會形成一個團體(內團體),並且去欺負 其他團體(外團體)的人。內團體不一定是個實際存在的團體, 即使行為人依據「參考團體」的想像,所做的投射,一樣會影響 著行為人。 (註:「參考團體」為個人引其規範來指導自身行為的團體,只 要心嚮往之,即使並非其中的一份子。仍能造成影響。) 那麼,一個人如何將自己歸類為「欺負弱小一方的團體」?這邊 舉例四種可能 一、初級社會化 家庭:  若是家中一起生活的親人,是屬於「欺負弱小的一方」,自然會受其影響。 同輩團體:  家長最常說自己的孩子「交到壞朋友了」,就是這個意思,青少年的偏差  行為,受同輩團體影響甚劇。 二、參考團體 個人引其規範來指導自身行為的團體,只要心嚮往之,即使並非其中的一份 子,仍會對個人造成影響,此乃「預期社會化」。 簡單來說就是,看到「欺負弱小的一群人」,覺得很希望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不論是在電視還是網路上看到都可以,且都可能造成影響。 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施暴者可能自己以前被施暴過,為了擺脫被施暴的陰影,而開始對其他人施 以暴力,藉此希望得到以前對自己施暴的人的尊重,以及消除一些自己的自 卑感。 四、標籤理論 一個人因為第一次犯錯被發現後,被貼了標籤,受到嚴厲的批評,以至於強 化了「標籤」的自覺,這個標籤迫使人必須扮演偏差者的角色,偏差的標籤 逐漸成為了被貼標籤之人的生活方式,進而成為真正的偏差者。 白話文 甲捉弄乙,乙就追甲,追逐中兩人跌倒在地 乙壓在甲身上,甲摔傷開始大哭 老師剛好看到,劈頭罵了乙一頓 之後大家都故意不和乙講話,說他是暴力狂 被眾人排擠,乙很難過 過了一陣子,有一天,丙捉弄乙 乙打了丙一頓,心想:「我就是暴力狂」 從此以後,打架鬧事就算沒有乙的事 乙也要湊一腳進來,因為「暴力狂」是大家眼中所看見的他 正所謂:「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標籤理論強調「旁觀者對第一次偏差行為反應的重要性」 原po處理霸凌的事,請記得「標籤理論」所可能帶來的後果 不只關心被霸凌的一方 有時候,霸凌別人的那一方,才是真正需要去關心的 常常老師口中的「壞孩子」,原本都可能是「好孩子」 謝謝大家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1.200.253
Wengboyu:順便提供避免被欺付的辦法, 主要是強化其人際關係 04/26 00:26
James1114:你文中的乙確實是無辜的,但我看到更多的是想藉由霸凌來 06/01 23:34
James1114:維持自己地位 06/01 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