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icycl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bluegray (blue)》之銘言: : 以下的內容有地雷,若不想踩到,請按←跳出。謝謝各位。 : 這是一部無關單車的電影。 : 若說旅行是一種逃避,我同意,因為我自己也曾經逃避過;這部電影不錯的地方,有把四 : 位主角想要逃避、找尋那種的徬徨心情拍攝出來,只是不夠深刻,很多地方的心情寫真都 : 只是點到為止。其實故事中的主角越多,支線就越容易複雜,每個主角背後的故事越沉重 : ,在情緒的處理上就越困難。而很不幸的,導演似乎沒有時間去發展出細膩的情感。 : 本片剛曝光時,曾被影評人譽為「2006年最清新的台灣電影」,走進戲院看《單車上路》 : 同電影一起騎單車看台灣的好山好水。看完之後我卻很失望,號稱台灣第一部的公路電影 : ,全程在蘇花公路拍攝,但卻沒有拍攝出蘇花公路的美,而蘇花公路的場景更是少的可憐 : 。荒謬的劇情再加上不合常理的單車硬體知識,更是讓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大打折扣。 : 先撇開單車的部分不談,電影簡介說三個角色在這條路途上遇見、相知、相遇,他們各自 : 帶著自己的問題和疑惑,踏上這趟生命之旅。蹺家、偷竊縱火、畏罪逃逸;家暴、父母雙 : 亡、飢貧殘疾。這些躲不過、又走不了回頭路的、沉重的生命課題,交織成《單車上路》 : 主角的生命遭遇。 : 這樣的生命課題是值得去討論的,但片中三位主角的相遇太過牽強突兀,片中男女主角快 : 速發展的情愫更是讓我覺得匪夷所思。後來第四位加入旅途的外國女孩的死去更是讓觀眾 : 們措手不及。因為外國女孩的死亡,讓其他三位主角開始逃亡,莫名其妙的劇情穿插更是 : 讓我錯愕。倉促結束的片尾,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導演其實有機會把片尾交代的更清楚, : 但是卻沒有。導演所要表達的生命課題,在電影中我感受不到,只大概知道三位主角來蘇 : 花公路流浪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情。更荒謬的是,一位即將被調至西嶼坪的警察,只是為了 : 不想被關在那個島上而萌生了自殺念頭,接著就看到這位老哥拿著槍塞進嘴巴裡,想扣扳 : 機卻又不敢扣扳機的傻樣。 : 不知道為什麼,這部電影在我眼中已經快變成搞笑片。流於俗套的劇情跟台詞,在我的眼 : 裡一點都不覺得清新。 : 除了荒謬奇怪的劇情之外,電影中過多的置入性行銷讓我看了更是頻頻發笑。三台 : specialized的單車,主角們身上的單車配件也都是specialized的,而身上穿的衣服都是 : Adidas,不過想到國片為了要求生存,尋找贊助,這樣的置入性行銷也就無可厚非了。 : 再來談談單車的部分,我的職業病犯了。 : 電影一開始是男主角騎著登山車,邊抽車邊搖搖晃晃的在路上騎著。基本上,騎車的時候 : ,95%都是坐著的,而整部電影,可以看到男主角不斷的在抽車,這就讓我覺得有些想笑 : 了,而過低的座管更顯示出導演對於單車的不熟悉。再來,電影中曾經出現以下對話: : 『我的變速有27段,你的只有10段變速,我的車比你的好太多了。』 : 看到這兒更是讓我發笑,男主角所謂的10段變速自行車,其實是配有shimano SORA套件的 : 16段變速,一台是公路車、一台是登山車,要怎麼去做比較呢?如果連幾段變速都不知道 : 、椅墊太低也不知道,又怎麼會靈活輕巧的將一台壞掉的自行車修好? : 對不起,個人只是覺得電影中,男主角看似很瞭解車子,而在我眼中只是單車的門外漢而 : 已,這樣不協調的感覺更是讓我覺得奇怪。 : 另外一個騎著公路車的警察,整部電影中全部都握下把騎乘,而角度不對的握把、龍頭、 : 還有變把,更是讓我越看越難過。不過如果以一個平常人的角度去看,這些都是無所謂的 : ,對於單車硬體的部分我也不苛求太多。 : 整部電影,我想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最後,騎著登山車的男主角去西嶼坪找那位失意的警察 : 。 : 只可惜片尾交代的不清不處,讓人還沒有搞清楚狀況時就結束了。 : 我寫的影評不多,但這也是第一部被我批評的電影。結論是覺得自己的錢跟時間花在這部 : 電影上,不值得,而會去看此片的原因就是被『單車』這兩個字騙了,再加上影評們把這 : 部電影寫得太美好,其實,我看完只想搖頭嘆息。 這部片我是在高雄看的 兩天前還剛環島回來 在蘇花跟雨水和砂石車奮鬥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不過....跟電影中的蘇花好像差滿多的 @@ 單就電影本身來說並不是個好電影 我對車也不是多懂也沒什麼資格去批評 但光論劇情就實在有點讓人說不過去 他要表達的東西大家都知道 其實可以很深刻,也可以讓人有很多思考空間 但拍出來卻讓人感覺很突兀,很膚淺 看慣國片那種調調的人其實很難去習慣 沒有侯老那種深沉憂鬱,也沒有蔡光頭的不知所云 根本就是好萊嗚商業大片的窮人版 譬如說 沒有湯姆克嚕嚕也沒有電腦特效的"世界大戰" 你還會想看嗎? (其實只要是爛劇本,即使有一百個克嚕嚕和一堆特效也無法改變爛片的宿命) 唯一的優點是 女主角還滿正的。 那....導演為什麼不去死一死? 要是我看完一怒之下就跑掉了 那我可能會這樣想 還好我旁邊坐了幾個正妹 讓我有動力留下來聽導演"辯白" 有人質疑很多地點和感情的刻畫和原著小說不同 也有人說而且感情刻畫不夠深入(真客氣...) 導演是說其實像這種片,你拍在台三線或是南迴跟在蘇花其實沒有什麼不同 重點不在路線而在於一種追尋的過程,選蘇花是因為比較有特色 至於感情上刻畫的失敗,導演也非常無奈,因為這是電影公司的要求 原著中根本沒有女主角,主要是兩個迷失大男生在旅程中心靈交流成長 但電影公司希望拍成一個大眾化的娛樂片 如果照原著來拍,會讓人以為是"騎單車摔斷背"之類的片 結果就是 劇情的節奏非常快,快到你根本無法感受他們之間的感情 還有冒出一段不知所云的愛情故事,因為電影公司認為這樣比較符合大眾的口味 再來像結尾其實他本來是準備一個比較開放式的結局,也都拍好了 但因為電影公司的要求,也變成一個比較正面光明的結局。 所以說為了貼近觀眾 加上經費的關係,很多想拍的東西到最後只好妥協了。 當然要批下去 你可以舉如David Lynch之流當年也是小成本獨立製片起家拍出傑作 不過說實在 台灣電影環境不比歐美,有的也多偏向藝術電影 導演是台大機械所畢業,能在這個行業堅持下去也不容易 尤其是拍比較娛樂性質的片 在台灣根本是好萊嗚的天下 我個人認為,這可以當作是一種嘗試,也算是一種開始 國片也開始可以拍出除了朱延平之外的娛樂片(當然一些鬼片已經開始了) 即使還是有很多缺點 但還是值得我們鼓勵和期待 我想很多影評也是以這個為出發點。 有人問我值不值得看,我回答說:單純就一部電影來說他不及格 但就他是一個國片來如果有閑有錢看看也無妨 至少看到熟悉的東西出現在大螢幕上感覺還滿神奇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244.252
loewe:劇情的轉折很硬,有些細節甚至可以說是導演沒注意到造成的 11/25 10:54
loewe:像Julia墜崖晚報就有,不過在座談時,他不認為是他的問題 11/25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