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品書之味】 『外物之味,久則生厭;品書之味,越陳越香。』 古人以此來說明讀書美好之歷久彌新,如陳年好酒經過 歲月的累積後,將會品嚐出書中更深遠的況味。 當然古人讀書還是有多處不適合現代讀書習慣,僅 能當作一段過往的歷史,於茶餘飯後當作故事來閱讀。 像中國古代幾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勤學之例,如:「孟母 三遷」、「鑿壁借光」、「懸梁刺股」…等,或許可以 此一窺古人讀書求學慾望之盛,但拿上述例子到2004的 現今,這種強制讀書的效果甚差,不但不符合生理以及 心理發展規律;而且照常理推斷,真正愛讀書者讀自己 所愛的書,又怎麼會讀到昏昏欲睡而需要懸梁刺股呢? 由此反推那樣逼自己讀書的古代勤學者,其實並不愛讀 那些書。 在這裡我把『讀書』以清晰明瞭的二分法,讓讀書 的目的得以躍然紙上:「舉凡讀過書的人都知道,並非 所有書籍都能讀之有味,有些書能越讀越樂,有些書只 有越讀越熱的份。因此可將『讀書』從表層意義上作一 個粗略的二分法,分為: 〈1〉功利性讀書〈2〉閑適性讀書。」 功利性讀書類似我們現今升學考試所讀的參考書, 像我們如果要考研究所,就必須究其考試科目去開一張 書單,並列上必讀書目及參考書目。一般來說,功利性 讀書所用的書籍都是既定的,因此往往為了功利性讀書 ,而放棄許多原本愛讀的書;因此功利性讀書的意義往 往不在讀書本身,而是在藉由讀書這個手段,去達到更 高學歷的目的。 宋真宗趙恆的一首「勸讀詩」,很形象的揭示了功 利性讀書的目的與手段之關係— 『 富家不用買良田, 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 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 書中車馬多於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 五經勤向窗前讀。 』 閑適性讀書正好與此相反,它在乎的不是讀書的目 的,而是讀書的過程與樂趣,屬於此類讀書者往往能將 讀書當作一種嗜好,不僅可以讀得入痴入迷眉飛色舞, 而且能夠自然而然背誦出自己喜愛的段子,或為書中的 人物落淚傷懷… 閑適性讀書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自己選擇閱讀書籍 和閱讀時間,在這兩個自己選擇的基本點上,閑適性讀 書就可迥異於功利性讀書『我必須讀』、『我必須在何 時讀』的壓迫感,而達到『適性任情』,進入閱讀本身 為主要需求的境界。 對讀書者來說,功利性讀書和閑適性讀書往往是兼 而有之,互相滲透,互相轉化。年輕時功利性讀書總是 主要的,因為必須為自己找一條人生的路,或施展抱負 ,或至少得以溫飽。但在這種挑燈苦讀中也會培養起人 讀書的習慣,在參考書之外,也總能有一些合自己興趣 口味的書,若一時無暇閱讀,也可待年長時或功成名就 ,以閑適性讀書為主的時期再行沈浸。另外一種情況是 ,功利性讀書所要求的工具書可能是那個讀者原本就喜 愛的書籍種類,如此一來功利性讀書是有可能與閑適性 讀書重疊,既能達到功利的目的,也能在讀書本身中求 得樂趣。 閑適性讀書能讀之而消暑,存乎的就是擺脫功利之 心進深入讀書之境的虛心靜氣。清代陳灌說的好:「心 要常虛明而不可熱,熱則昏矣;非特名利之心不可熱, 著述之心亦不可熱;常湛然朗然,超乎萬物之上,而後 可以讀書,可以著書。」「亦可以消暑。」我補述一句。 中國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文人—陶淵明,他雖出 任過幕僚小吏,但他內心深處並沒有真正進入過官場, 一篇《歸去來辭》,一篇《桃花源記》,充分顯現出他 閑淡本性和反撲歸真的理想。從他的詩中來看,除了鄉 居生活,讀書也是陶淵明重要的生活寄託。 對於讀書,陶潛有一番不同於他人的論調:「好讀 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話經常讓 勸導後人上進讀書的迂腐師儒們迷惑甚至難堪。 「欣然忘食」的確可稱為性好讀書之舉,但「不求 甚解」卻鮮少與好讀書沾上邊,因為「囫圇吞棗」「不 求甚解」常常是批評孩子不用功讀書、漫不經心的貶詞。 其實,最早中國的古聖先賢們讀書或作學問,都是 取古書為我所用,很少逐字逐句堆敲;孔子教育學生也 只是偶爾點撥幾句以明『道』,也很少解釋字句的意思 ;孟子遊說各國王侯時頭頭是道,引用傳說、神話、寓 言都不少,他流傳後世的篇章當中,也沒有解釋古書或 註明典故出處的。所謂的「求甚解」是到漢代四書五經 的確立問世之後,才開始的言必宗經文必載道,但如此 一來卻使的讀書的範圍和讀書的功用都日漸狹窄了起來 ;在強調讀書明理治國安邦的同時,卻因此忽略了讀書 的真正樂趣,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才有一次大型的衝擊。 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使知識份子無所適從進而懷疑 儒家經典,遂從儒家大一統的思想禁錮中擺脫,導致文 學藝術從經學中分離,遠古孔孟時期對於美的感受欣賞 傳統被大大弘揚,於此帶來文學藝術的空前發展,為唐 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其實對每個具有讀書能力的人來說,多數的讀書不 是為了得到一個一加一等於二的答案,而是在尋找一種 交流,一種共鳴—用陶淵明的話來說就是「會意」。這 種精神上的契合,需要的是讀者不斷地調動自己的思維 ,只有會意才能有所感悟,只有感悟才能真正擁有超脫 功利的藝術美感,達到讀書的至高境界。 倪文節曾說:「松聲、澗聲、山禽聲、野蟲聲、鶴 聲、琴聲、棋落聲、雨聲、雪灑聲、煎茶聲,皆聲之至 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琴棋書畫、怡情山水等在中 國被視為上等風雅之舉,然而與讀書相比,仍略遜一籌。 宋代詩人黃山谷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 ,面目可憎。」 所以昔人常言:「讀書不獨能變化氣質,還能養人精神。」 其實讀書的最大功效在於能暫時離開現實的景況, 而進入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在那裡可以找到自己希望 結交的朋友,求得心靈之溝通、感情之共鳴;可以瞭解 外面的世界有多廣多寬,給自己的生命注入新鮮的活力 ,樹立更為健康的人生態度;甚至是最明顯的彌補閱歷 之不足、知識之欠缺等,就更不必細數了。 從書中領略快樂是一種享受,而以書會友、以書交 遊、以書遊藝,亦被視為雅趣。劉禹錫「談笑皆鴻儒, 往來無白丁。」可視為一種風雅;蘇軾認為「束書不觀 ,遊談無根。」不讀書的人,交往談天也令人生厭,顯 得膚淺虛浮。 讀書是風雅之舉,但讀書本身不是為了風雅之名。 只有當讀書成為發自生命的需要,他才能成為一樁樂事 。對不愛讀書的人來說,讀書只是一種苦役;對為功名 而讀書的人而言,讀書也無法使之瀟灑怡情;只有好書 、樂書之人,不讓他讀書才是最大的禁錮,是對其精神 自由的剝奪。 陸遊曾把自己稱為書蟲,尤其到晚年,一年四季, 天天與書為伴。他說:「愁極不成寐,起開窗下書。似 囚逢縱釋,如癢得爬梳。」可見真正愛書之人對於讀書 有多麼的享受。 品書之味,重於心境,無欲無求,任情適性,如此 貴乎恬適的神遊文字太虛,自當笑飲「品」嚐「書」中 橫陳「之」趣「味」。 2004/5/25 changyiyao -- 無名小站 http://www.wretch.twbbs.org/album/changyiyao 奇摩相簿 http://tw.f2.pg.photos.yahoo.com/ph/starsky0423/my_photos PCHome http://photo.pchome.com.tw/books.html?nickname=changyiyao&s=s02 奇摩相簿 http://tw.f1.pg.photos.yahoo.com/ph/changyiyao/my_photo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208.40.181
airplanes:推好文。 203.70.192.69 05/30
compound:不能不推! 210.241.92.248 05/03 11:58
dribron:只好推了~如此好文 05/01 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