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十世紀義大利創作民謠,聽聽看? ──張長曉《地中海的聲音-意大利民謠唱作人》評介 中文世界的第一本……   「二十世紀」「義大利」「創作民謠」,這三個關鍵詞放在一起,如果有讓你感到興 趣,那麼,不用多說了,你就去找這本書來看,上個月剛出的,21萬字,324頁,介紹20 位cantautore,就是「唱作人」或我們說的「創作歌手」。一邊看,一邊上網找那些人的 名字,就可以搜到他們的歌,並且瞭解這些歌大概是在為何而作、為誰而唱;接下來,開 動你的感覺去聽就好了。   如果你對歷史、文化、政治、社會議題比較有興趣,應該會被上面「中文世界第一本 」這個小標吸引一下,然後也可能和我一樣想到:二十世紀很近,義大利人很藝術,那麼 ,有當代意義、又有音樂水準的創作民謠,想必不少,為什麼我們以前不知道、不熟悉呢 ?這又可以納入哪些議題的脈絡裡來一體同觀呢?本書第一篇〈意大利民謠流行音樂為何 罕為人知〉就分析給你看。看完,接下去看歌手傳記,找歌來聽,你就可以開始熟悉了。   是的,這是中文世界第一本介紹現代義大利創作歌手的書。作者張長曉,既不是學音 樂的,也不是讀人文社會學科的,而是和這些隔很遠的機械系出身。我問過他,你讀了這 個,對你經辦演唱會,處理器材,有沒有幫助?他說:也沒有。他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家世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而不是哪個音樂人或學者、作家,偶然於2012年留學米蘭期間, 迷上了這些義大利歌曲,便寫出了這個「中文世界第一本」。   更令人驚訝,或者說,具有勵志意義的是:他開始研究這些唱作人以後,很快就和許 多音樂人、作家、基金會、唱片公司、政府單位建立了交情,又因緣際會牽成了崔健和義 大利歌手的合作、義大利歌手至中國的巡迴演出。讀書讀完以後要幹嘛?不用想了,就幹 這個吧!現在他就掛了一個「意中文化交流與發展中心」的牌子,專門做這事了。   他寫這本書,還請到中國搖滾的代表人物、已經具有歷史地位的崔健、張楚,以及著 名的樂評人李皖,幫他寫序。崔健可不是會隨便跟人應酬的,我聽到這個消息時也著實驚 了一下。他也請我幫忙修改書稿,我幫了,不知這樣算不算也沾到了名人的光?   不管怎樣,這些名人的敘述,和我這裡的介紹,應該足以讓你相信,這本書不是胡編 亂寫的。它不是什麼唱片公司為了打入中國市場找人寫出來的東西(如果他們二三十年前 花點小錢這樣幹,可就發了),而是這位中國留學生出於興趣自發的寫,寫一半才發現能 以此為業的。如今他已經辦了不少演唱會,聽說最近還在幫義大利的唱片公司和中國的音 樂網站談版權,此外也有大網站請他開專欄、開節目,至今已做了不少訪談與介紹。   他說今後還要繼續去介紹其他小語種國家的音樂,如巴西。我跟他說,以你忙碌的程 度,如果要寫到不低於這本的程度,下一本起碼還要再三、四年才能出;比較可行的是寫 單篇文章,配合廣播節目,一樣能夠介紹。然而他和我都同意一點,就是:儘管現在已經 是網路時代了,出實體書,以正式出版途徑,仍然具有一種向世界宣示「我來了」,要在 同好圈、學界與業界建立地位的意味。他也是帶著這樣的企圖來寫書,所以這裡我就來談 談這本書的表現吧。 忠於音樂與感覺的平實介紹   本書作者長曉的缺點是外行,優點也是外行。因為外行,所以他用了最普通、最不帶 私貨的寫法,介紹這些創作歌手的生平,講述歌曲的背景,和他聽起來的感覺。   他怎麼聽到這麼多歌的?也很普通:偶然聽到,迷上了,問唱片行老闆,買回去聽, 再向義大利朋友打聽,請人推薦,也自己找,就這樣漸漸累積到可以寫出這本書的程度。   但如果是內行人來寫這些評介,情況就不一樣啦:內行人難免會傾向多講和自己專業 有關的東西,懂古典的會多談這首有什麼古典淵源,懂電音的會多談那首有哪些前衛特性 ,懂歷史的更能多講這人、那事與大時代的牽連;畢竟,內行人接觸這些音樂的契機,多 半也和他們的專業相關。我們通常也期望看到內行人的精到講解,但這時候,寫樂評的和 讀樂評的人,就可能偏離了聽音樂,而變成是上課啦。   我研究華語流行歌詞,讀過不少樂評與專書,在別人和自己身上都發現了很多這種「 偏嗜」的問題。特別是做文化研究和社會運動的朋友,往往會從政治上的意義與價值來評 判音樂的重要程度;這種人寫文章又寫得最勤,你看多了就可能會誤以為樂迷都好進步, 好有政治意識、批判思想。然而,在這種視野底下,不那麼政治的音樂,音樂中比較不具 政治性的部份,以及並不把政治看得比音樂重要的樂迷意見,就難免要被忽略、被遮蔽了 。   長曉就沒有讓意識型態凌駕音樂和他的感官。當然,身為一個從小在馬克思主義唯物 史觀中浸泡出來的中國人,他也是對政治保持著敏感和興趣,不會刻意跟你「去政治化」 的;特別是,書中提到的音樂人,全都生在二戰與冷戰的二十世紀,左右紛爭、各種政治 問題都不少的義大利。如果要從這些音樂裡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國際關係、性別、宗 教、階級、意識型態,可以作的文章太多了。張長曉並不迴避這些,但他就是點到為止。 為什麼?因為這本書的主角是唱作人,是歌曲。   我很喜歡他在〈意大利民謠流行音樂為何罕為人知〉中舉出的這段早年見聞:   我在青島讀大學時,碰過一個美國外教,一個哲學本科畢業的美國大男孩,抽著大煙 斗,似乎以哲學老大師們的優雅和紳士風度自許,他談到迪倫的歌曲時,基本是極力推重 迪倫的歌詞具有如何的思想深度和文學意味;談起迪倫的嗓音,則謂之「極為難聽」,而 幾乎未談及迪倫的譜曲造詣問題。從這個人的見解和姿態,我看到一種精英知識份子特有 的那種文化優越感,他們的視域是完全以文化價值,甚至是以「主義」的價值為前提的。 而迪倫歌曲的感性成分,他似乎就沒什麼興趣。   這篇文章,舉了英語世界民謠泰斗鮑伯‧迪倫(Bob Dylan)來和二十世紀義大利最重 要的唱作人法布里奇奧‧德‧安德烈(Fabrizio de Andre)比較,提出了七個論點,上引 這段的標題叫「精英知識份子對社會性的偏嗜」。他又寫道:   意大利的安德烈,其實也同樣擁有這些優點,很難比較二者在藝術上的水準差距;但 有一點,迪倫具有很強的藝術範式的開拓性,從純粹民謠到電聲搖滾,再到鄉村音樂和福 音音樂,甚至主流流行(pop)的元素,他都像是一個自由的變色龍。安德烈也有開拓和創 新性,在他的所有專輯中幾乎每張都有新意,只是開拓領域大都是民謠與古典和流行領域 的結合,很少能像迪倫一樣涉及類型之多。比較之下,迪倫的開拓性更廣一些,即便不考 慮其他因素,受眾群恐怕也要多於安德烈。   這裡就回到題中應有的音樂上的比較啦。而「精英知識份子」偏嗜的社會性,從那時 到現在,都是傾向革新、反叛多過繼承的,否則就會被那個圈子斥為落伍、反動,或置諸 不論不議之列。而民謠(傳統的)、古典、流行,這三者聽起來都不夠革命,out。   為什麼張長曉他特別寫了這段,而我又特別喜歡?很簡單:他反感這樣的「政治魔人 」,而我也有這樣的魔性;我們政治魔人,最喜歡看到其他政治魔人犯蠢、出糗、走火入 魔了,這可以讓我們得到一種「我腦筋比你清楚」的優越感。但你如果執迷於這種優越感 ,那你就仍是把自己的偏嗜置於音樂人和他們的作品之上。我犯了很多次蠢,才學到教訓 ,教會自己先虛心去感覺他們的歌聲。張長曉呢,則一開始就是以感覺和歌聲為先的。也 不是不講政治,而是把那些議題放在其次。   這個主次關係,非常重要:我們先聽歌,先感覺,然後再去思考,去印證知識。本書 介紹的唱作人裡,也有不少體現了這樣的衝突,畢竟,創作民謠既介於商業和藝術之間, 又講究表露真實,便不可能完全不碰政治,因為政治總會碰到你。但如果焦點從人與人之 間的感通,變成高來高去的辯論或低端的群眾運動,就不是音樂之福了。例如盧西奧‧達 拉(Lucio Dalla, 1943-2012):   《奧蘭多之歌》(La canzone di Orlanndo),是盧西奧首次與詩人羅維西(Roversi) 合作。關於這次合作,盧西奧曾說:「我對這種合作方式趕到驚奇,Roversi教會了我很 多東西,潛移默化的,讓我明白很多我永遠明白不了的東西。我完全理解這首歌的創作初 衷,思想內涵,以及修辭,形式,情感,和力量。」 但由於在創作上的分歧和對藝術的不同理解,兩人最終還是選擇各自發展自己的事業 。盧西奧曾說:「有一點是因為我們對於將來新工作的組織沒有達成一致,他想要一種極 其嚴密的佈置,在我們之前作品的語言風格上更深一層,比如,他還想要本質性的討論政 治語言,但我卻不同意,因為我想我們需要的是與大眾更多的互動。」   有點可惜,在定稿中,達拉的這兩段話,被挪到了傳主簡介後一頁的「經典語錄」, 又改成了另一種說法:「我不喜歡歌曲中有太多討論政治的語言,因為我想我們需要的是 與大眾更多的互動。」這就比較看不出是針對哪些政治魔人還是哪個作詞人的。但如我們 所知,義大利出很多藝術家,也出很多嘴炮,而如果有人既是藝術家、又是嘴炮,而且還 是認真探討,不是隨便亂噴,這就麻煩了--你或許會說:「這樣不才有趣嗎?」如果你 這樣想,那你大概是喜歡上課多過聽歌的,或者你已經徹底是一個只能被帶政治性的東西 感動的魔人。而以音樂為先,或更在乎與真實的一個個聽眾互動的藝人,自然會有些抗拒 ,不讓自己太被政治牽走。   再引兩段語錄:   我經常審視我自己,並不是因為生氣,而是一種自我分析。我分析我自己,以此去了 解他人,並讓自己能夠始終抵抗現行教條的同化。 --喬治‧蓋伯(Giorgio Gaber, 1939-2003)   如果別人提起我,想到的第一點就是「他跳舞」的話,我會感到非常榮幸。 --洛倫佐‧喬瓦諾蒂(Lorenzo Jovanotti, 1966-)   蓋伯身兼歌手、詞曲作者、演員、劇作家,有很多既反映社會現實,又在藝術形式上 有所創新的作品,可以說是我們文壇、學界與評論界同仁最喜愛的那種藝術家了;從這段 話,也可以看出,他善於內省、忠於真實,這才能去應對政治的紛擾,不為教條所左右, 無論那教條是左派還是右派的。其實,從這種做人的態度出發,也才能發展出比較實在的 政治,歌曲也才能更耐咀嚼。讀過這段話,能否幫已經習於動輒向外放炮的我們,滌除一 些魔性呢?   喬瓦諾蔕則是一個既作嘻哈說唱、迪斯可舞曲,又作政治歌曲,搞運動、賣衣服,然 後還去作前衛電音,探討宗教與哲學的多面手。而儘管他參戰無數,還巡迴國際,他這話 仍是將身體的律動感,置於政治頭腦和學術頭腦之上。   也有爭議性比較強的歌手,如外號「老炮」,有酗酒、吸毒、打架、入獄前科的瓦斯 科‧羅西(Vasco Rossi),書中引述,他在訪談中說,美國和英國政府一直在阻止他和其 他義大利歌手被他們的國民知道;這兩國表面上喊文化平等,實則還是聳立著國家意識形 態的壁壘,只許他們文化輸出,不讓英語世界以外的挑戰者有公平競爭的機會。--看了 這段話,你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中國大陸的論壇,第三世界的左派右派教派,不也成 天都在講這個?我校到這一段時,還特別問長曉:「這是你說的,還是他說的?」答:「 他說的。」   正如「愛國主義是惡棍的庇護所」,我們可以把一切的不順都推說是霸權主義的錯。 於是我說:儘管英美搞文化帝國主義是事實,但你這樣寫,就可能讓人覺得這老炮也只是 一個嘴炮。是這樣嗎?不是啊。他後來也憑著一口氣去巡迴英美,突破藩籬,得到成功了 。那這成功是否也是因為「義大利」這塊招牌夠亮、夠時尚,他才能比亞洲、非洲音樂人 更容易得到關注與追捧?多少也會吧,但我們如果這樣寫,就無聊了嘛。所以我們費心調 整了一下,雖保留他的說法,但更重要的還是他的音樂。   長曉是從一百多名義大利唱作人中選出這二十位來寫的,「老炮」能列入其中,當然 不會是因為大炮,而還是因為歌曲。來看這段:   例如《Vivere》,直譯是「生活」,但如果你聽到瓦斯科那呼喚的姿態所唱出的歌詞 ,你會覺得譯成「活下去」更傳神些。歌詞第一段唱道:「活著,就是走過許多時光,活 著,就是與時間無關的記憶,活著,有點像看時間流逝,活著,並微笑。」世間一切事物 中,「活著」是最沒有道理可講的事情,所有的活物都會無條件地要求活著,這似乎是天 經地義的事,而瓦斯科卻在他的歌裡幾乎每一句都讓你感覺到兩個「活著」;「活著!」 ,這意象極強,而無可名狀,真要找個形容詞,或許只能說,這就是「意大利」吧。   長曉寫這些評介,經常苦於詞窮,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所以找我幫他潤稿。我幫他 重新組織過許多段落,多換幾種形容詞去更貼近原曲意境和他想表達的感覺;然而這段, 我沒有改。我感覺他這裡寫的「無可名狀」,然後「這就是意大利」,就是最適合的形容 。真的是這樣嗎?那你就去找這首歌來聽吧。   你看,這一節我有一大半都在吐槽政治掛帥的樂評與研究,終於講回到音樂和忠於直 覺的書寫了,意旨也還是在用「活著」這張比任何意識形態都原始的大牌,去蓋掉你的意 識形態。我這種魔人就是這樣,本性難移了。也因此,我特別欣賞長曉他這本書的普通外 行人視角。你不用擔心他夾帶意識形態的私貨,不會看到他耍文藝理論的花槍,或像一些 只是為了交差的學位論文,硬要把這個學理和那個作品扯在一起。這本書是普通的,而普 通,在這年頭,是難能可貴的。 我與張長曉   我和長曉是2012年經由李皖的博客認識的。那時我請皖兄幫忙宣傳我自編的免費雜誌 《流行詞話》已一年,然後長曉也將他的文章寄給皖兄轉貼;皖兄介紹之下,我們就開始 通信了。翌年,他帶歌手巴奇尼(Francesco Baccini, 1960-)到大陸和香港巡演,我們便 在香港見了面,我也承他招待去聽了那場演唱會。那時他還邀我給巴奇尼一首歌翻填中文 歌詞,可惜我功力仍未到家,弄了一個月沒填出來,不然就可以讓這位長曉稱為「老男孩 」、翻唱過崔健〈一無所有〉的前輩唱出個國語版了。   之後我們仍不時通信,或在網上通話,他跟我講了很多包括出書在內的計畫。別的我 不懂,談談歷史、文章和歌詞還可以。到今年四月,他終於在百忙之中把書稿給我傳來了 ,請我幫忙改,會給酬勞。   既然這是一本有意義的書,又有錢拿,那我當然不能不夠朋友,就接了。而既然要做 ,就要做好,不能只是潤飾文句、抓錯別字,文章中發現什麼問題我都得提一提。所以他 提到的歌曲,我得去聽一聽;他介紹的歌手生平,我也得去查一查,雖然也只能看英文網 站。講到歷史脈絡、文學典故呢,雖然我本行不在歐洲史、音樂史和西方文學,起碼也能 憑著一些基礎知識,來跟他斟酌出一個適當的說法。有好幾次我們通話一講講兩三個小時 ,還好現在網上通話不用多付錢。   所以,在這本書裡面,你會看到一些大陸作家不常用的字詞,一些會讓你懷疑這個工 科生怎麼會用的中國古典文學語言,像是「涵泳」、「靈思睿智」之類的,那大概就是我 改的。當然,這是他的書,不是我的書,我都會跟他確認是不是合乎他的原意;長曉卻是 很大方,絲毫沒有那種「我這個不能改」的固執。   特別是,我看多了樂評與論文,自己也寫,很忌諱那種只是堆砌字詞的空洞形容,或 者只把歌詞講的東西「換句話說」再講一遍就算了的「評論」,那都等同廢話。但是文字 本來就不足以描述音樂,我們要怎麼寫、寫什麼,才可以讓自己的話比較不空、不廢?一 個簡單答案是多寫、細寫、延伸到各種議題來寫。但如果篇幅有限呢?我到現在也沒得出 一套夠好的方法,也還只能憑有限的直覺、知識與經驗去磨他。   然而,我們修改的時間其實不多,改完還要傳給責任編輯;他也已經拖稿拖了一段時 間,所以現在的成書還是未免有不少粗糙的地方,懇請讀者指正。但我們都知道這「懇請 指正」是客套話,除非作者親身來拜託你,否則一千人裡有一個來跟你討論行文,就是很 難得的了。與其等大家指教,不如我們自己檢討,各位有興趣,看一看;沒興趣,去聽歌 便好。   目前看到的一處小錯,第18頁11行:「根據他們提供的數據,青年和母驢居然有親戚 關係」,曾被Word轉碼坑過的,應該不難看出,此句中的「數據」應為「資料」,繁轉簡 的時候被轉成「數據」了。不知情者亦可推測:是有一個台灣人或香港人用正體中文幫作 者改過文章,改完傳到編輯手上轉碼,校稿時看漏了。實情也就是這樣。這種轉碼問題已 經十幾年了,居然還沒有得到改善,只能怪我小時候沒有繼續學寫程式,不然我寫一個最 簡單的讓人逐項手工校對的補丁,就可以解決了。   比這小錯要大一點的問題是:長曉原稿,提到歌名和專輯名稱的時候,都有夾註原文 名;書中翻譯了許多歌詞,原本也有貼出原文來對照,但後來編輯刪掉了一大半。這雖說 有排版上的考量,但就讓本書變得難用了:誰知道《坎坡路》義大利文是什麼?或曰讀者 不懂義文,但是,我們上網找歌,照著字母打就是了,何必懂它?你打中文,找得到嗎? 而且,又不是每個人都不懂義文,多印一些又何妨呢?長曉對此也不太滿意。好在這也還 能補救,有空請他整理一篇文章發在網上,列出書中提到的歌名,作個對照表就好了。   此外,本書也表列了〈翻唱自意大利的華語流行歌曲〉15首,其中有13首是香港的, 2首是台灣的,但〈季候風〉、〈忽而今夏〉這兩首沒有標出「香港」兩字。此外,這15 首的排序沒什麼道理,既不是按年代排,也不是按歌名的字母序來排,應該再整理一下的 。也應該把表中的「中文版」改成「國語版」或「粵語版」才更一目瞭然。   這個領域算是我的大本行了,所以我一邊聽歌,一邊幫他整理這表的時候,也生出了 很大興趣,又發現了好多值得一談的東西。最淺的:這表再一次證明了香港的國際觸角遠 比台灣和大陸靈通,在1980、90年代流行樂壇全盛時期,能廣從各國取材。表中的第一首 ,1970年台灣慎芝填詞的〈探戈小黑貓〉倒是比香港那13首都早很多,但那也是從1969年 日文版的〈黑貓的探戈〉翻過來,而不是直接從原曲〈Volevo Un Gatto Nero〉(意譯: 我想養一隻黑貓)得到啟發的。另外一首,黃鶯鶯的〈酸甜〉,則是1997年的了。此前和 此後,也不知還有多少。長曉原稿為這些歌曲的概況也有稍作介紹,但成稿通通刪了,只 留下表,大概這是因為頁數已經滿324頁了,但這實在不是一個好理由。   除了從這些翻唱歷史看流行歌曲的跨國傳播情形,更值得研究的,是我們這些詞人和 歌手,怎樣把這些義大利的節奏與旋律,轉成華語的東西,和原作比較起來又如何。這就 有待來日另起一文來探討一番了。也相信,有了長曉的努力引介,今後中國大陸也會漸漸 出現國語版的義大利歌,義大利會有更多義語版的中國歌,更會有跨國合作的原創歌曲, 就像多年前羅大佑在香港辦「音樂工廠」時期,來自義大利的花比傲(Fabio Carli, 1951-2013)為他造就了許多繁華瑰麗的編曲。附帶一題:花比傲逝世的消息,也是長曉第 一個通知我們和中文媒體的,那時長曉原本要去花比傲的家鄉訪問,一問才知道他不久前 已去世了。逝者已矣,來者猶可追;今後大家還能交織出什麼新意,且讓我們共勉。 胡又天 2015年9月6日 書訊: 張長曉:《地中海的聲音-意大利民謠唱作人》,廣州:花城出版社,2015年8月。 李皖序:〈義大利流行音樂初識——序張長曉《地中海的聲音》〉, http://liwanear.lofter.com/post/17d35c_80a78d7 台灣讀者可由此網購: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535468556123 --            Schroedinger's cat is NOT dead. http://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47.1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mment/M.1441524127.A.4EA.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youtien (123.193.47.123), 09/06/2015 15:22:15 ※ 編輯: youtien (123.193.47.123), 09/06/2015 15:37:02
sideways: 原來是簡體書呀 不過這題材很難得 推一個 09/06 22:24
sideways: 另推Fabrizio De Andre的音樂 09/06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