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ienche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楊佳嫻(作家)  (20041213 中國時報) 歷來現代詩與現代小說的典範大多由男性包辦,散文世界則多女 將。過去的女性散文多以溫馨抒情掛帥,近年來則大量出現知性論述 ,表現都會特性、富於思索批判,是具備了一定生活資歷的女性作家 ,對於所處世界和自身狀態的回視。 長期以來,學院內的散文研究數量一直低於小說和現代詩研究。 北大陳平原教授曾提出解釋:由於散文被視為「看了就懂」的文類, 不像詩和小說往往需要導讀與解釋,要做出「學術性」是一件困難的 事──這也意味著,散文文體的親切,使其更容易展現作家個人情志 、思維,不因技藝之鍛鍊與設計的曲折,掩蔽了作家性情,也更沒有 那份挑選讀者的姿態。 女性散文,在家常抒情中添一分力道 戰後以降,木台面上寫作散文的女性作家似乎更多一些,比起在 各種選輯與大系中,現代詩與現代小說的典範大多由男性包辦,散文 世界則多女將,而且具有相當程度上的恆定性。當主流文壇由反共、 鄉土、都市、政治等各種議題主導的時候,往往仍有大批女性散文家 以身邊瑣事微物作題材,不見得受主流話題左右,與眾多面臨類似景 況的市井小民分享生活的苦辛與甘蜜。 女作家散文向來以家常和冰心式的溫馨抒情掛帥,其中固然有張 曉風、簡媜等,為散文增添了力量的線條,簡媜寫母性,有時候在深 摯外竟也帶著雄渾的氣勢。近年來這種情況有了突破的跡象,表現都 會特性、富於思索與批判、反思女性的文化位置、談衣食日常之微物 ,成為新的趨勢。此現象或可納入「知性散文」這個詞彙下來談,且 寫作者幾乎都集中在三、四十歲這個區帶中,可視為是具備了一定生 活資歷和都會體驗的女性作家,對於所處世界和自身狀態的回視。 可納入此議題討論的女性散文家不少,新世紀裡最受注目的包括 張惠菁、柯裕棻、蔡珠兒、張小虹等。女性知性散文的大量出現並非 偶然,其中固然還保留了散文的親切,但深度、題材和風格卻改變了 。她們作品數量不一,題材或有重疊,卻風格各自發展,且都和報刊 脫不了關係。如張惠菁《告別》從《壹週刊》專欄結集,蔡珠兒《雲 吞城市》、柯裕棻《恍惚的慢板》、成英姝《女流之輩》脫自人間副 刊的「三少四壯集」。報刊專欄有其時限,雖未必要求和時事緊扣, 但因為發表頻率緊湊,從時事中取材自所難免,故而展現了比以往女 性散文更高的社會性。再者,字數限制甚或編輯對於基本性質的要求 ,雖不至於讓人戴著手鐐腳銬跳舞,畢竟受此約束,亦可能因此調整 原先的寫作習慣與呈現方式。 蔡珠兒,充滿雜燴生猛特色 早年以細膩鮮活的植物、飲食書寫為主的蔡珠兒,本就具有相當 的專題性質,考掘、發揚物的文化,對細節掌握詳實,這樣的寫作傾 向本就適合專欄。過去讀者必須等待良久,才能看到蔡珠兒新作,而 一個禮拜一次的專欄,正好讓她發揮主題寫作的本色。以前蔡珠兒的 作品篇幅較長,於細部能有宛轉曼妙的想像與描繪,寫作週期和字數 被規定後,以香港眾相為軸,充滿了雜燴生猛特色的地方風情與政治 的笑嘲,讓這些文章在報紙刊出時就頗得好評。然初讀的趣味之後, 不免感覺深度與細緻度降低了,豬扒港姐,屯門睡人,甘神父與小甜 甜,捱世界且嘆世界,雖能以外來者與在地人之間的矛盾角色,為台 灣讀者捕捉香港大都會的流光麗影,但「異國」典故述盡,感觸方發 則字數已到,不得不匆匆收筆,反而是結集成書時所作的自序,以較 大的篇幅容納其文筆的開闔與迴轉,讀起來更完整。 張惠菁,奇思巧見為所長 《壹週刊》可能受人非議,裡頭的幾個專欄卻是精采的,尤其張 惠菁的表現令人激賞。專欄文章是這樣,可能在報刊上讀的時候覺得 好,結集後卻容易暴露缺點;有的在連載時不見得搶眼,結集後才讓 人領略那份自然優美的質地。我以為張正屬於後者。過去讀張惠菁散 文,以奇思巧見為所長,篇幅通常是短的,因此讀者領略到了作者的 機智可愛,那份駕馭散文篇幅、推演抒情與思維的能力則剛剛冒出了 一點。直到《告別》出版。此書可說是老牌出版社洪範新闢年輕路線 中的力作,從封面、內頁到書名,如此地與作品本身協調,致使書的 本身就像是一種極端感性的存在。諸如〈艾文芒果阿媽〉、〈女生看 醫生〉、〈姓朱名德正〉、〈媽媽的委託行〉等,題材本身不足為奇 ,視角與想法卻是新鮮的,不只是新鮮,還追問了異國想像、生活雜 訊、女性的同性關係、台北的侷限等問題。而翻開書本,追索作者所 有的告別旅程,悲傷之外還有強大的智性,那洞視現象、追問意義的 目光,如敏感於都會與資訊網路的人際關係,素潔的修辭,在在使得 《告別》具備抒情能量,卻又能掙脫傳統散文的框架,不在春花秋月 、現實浮面上打轉,也不倚賴語言膨脹情緒。 柯裕棻,在平凡風景中推敲解讀 同樣從三少四壯結集的柯裕棻《恍惚的慢板》,無巧不巧也如同 《告別》一樣,在報端上閱讀時,感覺較為平淡,結集後再讀,卻是 愛不釋手。柯裕棻的都市散策,走著,看著,學術訓練與思維傾向卻 又促使她在平凡流動的都市風景中推敲意義,解讀社會性的構成。《 恍惚的慢板》書前寫得極好的紀大偉序,便認為書中透露的人/空間 的各種可能,是「忽視前途的旅程」,因此才能掙脫現代生活的理性 合約,發現脫逸後的驚奇與快樂。雖說「恍惚」,其實是一種家常走 過、佇立,遊魂般的緩慢,卻不是「無主」。比如〈計程車的氣體力 學〉,寫景氣與計程車司機話題之間的關係,而發現最後大家所凝聚 的共同意識,就是批判媒體,遇到了浩然澎湃批判媒體的司機,簡直 就是流動的民意論壇了;或者〈找東西吃〉從台灣餐廳的開店時間, 反省起居型態的規範和時間的分類仍然相當傳統;〈專櫃小姐〉寫衣 著、形象、自覺與專櫃小姐之間爾虞我詐的拉鋸,末了在消費的世界 裡,輸的永遠是自己。柯裕棻的每篇散文,都藏著一個批判、分析的 眼光。 張小虹,智識開展成各式身段 擅長從性別角度解讀時尚的張小虹,其短論與散文散發較強的學 院氣味,同樣具備學院背景的張惠菁、柯裕棻的文章,相較下可能還 廣大親切一些。然而,正如某出版社為張小虹下的註腳:「90年代的 文化明星」,她充分運用中文形音義錯換之美、古典和翻譯並蓄、藏 艱深性別理論於時事和時尚中的寫法,雖然讓文章和一般讀者之間產 生了一點距離,無疑卻是知識與文化基礎較高的讀者樂於接受的。新 世紀出版《絕對衣性戀》和《在百貨公司遇到狼》,其中《絕》書是 一個大膽的嘗試,附上多張時裝攝影,從時尚風格、文學懷舊、身體 、異端美學等角度寫衣服的諸種幻象與真理,其理性線條遠遠勝過前 述三位作家。讀者在張小虹文章中要尋找的不是抒情的體貼,而是智 識如何開展各式身段,矯若游龍,在女性的靈魂和學者的大腦之間表 演特技,讀來分外過癮。 學院背景、個人情性、生活環境、女性自覺等,都足以影響女性 散文家如何在文本中展露智性,感受日常微物,解讀衣食住行。往上 個世紀回溯,則成英姝《女流之輩》、平路《女人權力》、《愛情女 人》等,都可視為帶有知性線條、具備都會目光的散文。近來如新生 代作家李欣倫的《有病》,結合激情與知識,討論傷害和隱喻,頗有 一轉原先甜美抒情、進攻新風格的企圖,都值得讀者再探看、發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192.1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