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lPianis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clmusic 看板] 作者: moonlike (顧曲 和仲) 看板: clmusic 標題: [簡介] 鋼琴家 Rudolf Serkin 與馬波羅音樂節 時間: Thu Jul 13 22:11:27 2006 馬波羅音樂節, 追求的是一種”音樂共和國”的生態 1950年, 芝加哥大學的Walter Hendricks倡議之下, 開始了馬波羅音樂節最早的雛形 當時在佛蒙特一帶, 有著許多傑出的演奏家 包含布許家族、法國長笛演奏家Marcel Moyse家族 Hendricks認為這些演奏家能組成一個優秀的室內樂演奏班底 因而宣佈成立”馬波羅學院” 當年也有不少人抱著很大的期望而來, 卻發現目的地竟是一排修建在無名山地的木屋 多數人”見所見而去”, 最後只剩下四個人留下來 整個夏天在山野上讀書、每週三次聽布許上課 次年, Hendricks因為財務的關係與音樂節分道揚鑣 再隔年布許也離開了人世 於是布許的女婿賽爾金成了馬波羅的領袖 賽爾金憑著自己魅力, 以及對室內樂的熱情 吸引了許多同好來到馬波羅 一開始也邀請了許多學生、以及業餘愛好者參加 賽爾金是個天真而害羞的人, 他不喜歡行政事務、更不喜歡向別人說”不” 那時候的馬波羅音樂節, 自然而然地呈現龍蛇混雜的無政府狀態 演奏家的素質良莠不齊, 財政也欠缺規劃 1957年, 小提琴家史坦開始出席音樂節 他對賽爾金說 “假設四重奏裡面有任何一個人走調, 無論這個人是多麼善良, 演奏就是全毀了。” 在那之後, 賽爾金說他”拼命忍著” 真的沒有在邀請某些人回來。 六0年代, 賽爾金開始意識到了行政與財務的困難 最初賽爾金是親自管理這些事情的 音樂節曾試行過一種方案: 邀請財力雄厚的捐助者一起參加音樂節, 來排練現場 不料捐助人除了貢獻金錢之外, 也開始貢獻他們的想法: “你們演奏的太慢了...””你不覺得這一段應該快樂一點嗎???” 導致這個方案告吹 最後賽爾金的好朋友, 指揮家賽爾, 幫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請了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的前董事長Frank Taplin過來 他們成立了基金會, 雇用了一批行政人員以及錄音師 開始錄製音樂節所有的演出, 除了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外, 也以”馬波羅錄音協會”的名義出版錄音作品 隨著音樂節的聲望以及活動逐漸擴大 希望參加音樂節的人也越來越多 不過音樂節一職謹慎地維持著小規模 每年只接收一百名左右的音樂家 加上室內樂組成, 需要維持樂器間的比例: 20為小提琴、10位鋼琴、10位中提琴、10位大提琴 其他低音、木管、銅管可能各需2至3名 在這之中也包含了每年必到的”元老”們 使得參加音樂節, 出現了很高的門檻 音樂節的中樞會將這些演奏家分配到各個室內樂小組去 演奏家們在受邀前會列出他們所希望演奏的作品 以及他們所希望學習的作品 這些會成為分組的依據之一 每組會有一個資深的、對演奏作品有深入瞭解的音樂家 此外也會避免整個小組都是”明星”演奏家 音樂節的理想是營造一個音樂上的”平等共和國”的團體 由於與世隔絕的關係, 他們每個人也必須輪流擔任”值班船長”、”值班船員” 來為其他人服務 當然, 來到音樂節的人不是以成名的音樂家、 也是有一定水準的演奏者了 多半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平等共和國”自然也只是一個理想而已 但是音樂家們到了馬波羅音樂節之後, 也很願意放下自己的名氣、收斂自己的個性 那裡畢竟是一個很特殊的場所 許多成名的演奏家, 每日忙於旅行演奏 甚至許久沒有跟別人交換想法了 這種問題在音樂節中會得到抒解: 因為這裡除了音樂家之外, 其他什麼也沒有了 所以有很多時間可以跟別人一起練習、一起分享 或者也可以作為一個修身養性的好場所 因而大部分參加過的音樂家, 都希望次年還能再度光顧 當然, 現實上馬波羅音樂節, 離”平等音樂共和國”還有很大的距離 很容易可以發現, 每個小組裡面還是有些人”說話比較大聲” 而雖然音樂節希望大家營造平等的氣氛 這裡的競爭卻是相當激烈的 尤其這裡專家很多, 更容易又發心底的好勝心 也有人把這裡當作是未來事業的跳板 最重要的是:來這裡的人自我意識都很強 音樂節能長久以來運作順利, 主要也歸功於他們實質上與精神上的領袖:賽爾金 音樂家們對賽爾金的事業多心存敬畏, 而對他的人格特質則一致地折服 由於他能獲得全員一致的敬重 所以也能利用這個特點來調和音樂節裡不順暢的衝突 關於音樂節, 賽爾金有一段回憶: 馬波羅音樂節的起步是一個偶然, 而人們追尋著他們所失去的東西, 來到了這裡 這裡能激發每個人內心大度的情懷 偶爾, 這種激發的過程也伴隨著某些鬥爭 而這團體是教育著每一個人的 這裡曾來過一個優秀的小提琴家, 他高傲的氣質使他不願意為別人服務 可是很自然地, 很快所有人也不願為他服務了 十天之後他就改這了他的習慣 這是一個能讓人學會如何演奏第二小提琴的地方 很多人都能優秀地扮演第一小提琴的角色 但要把第二小提琴的演奏得好、演奏得漂亮 也是一門了不起的藝術 --------------------------------------------------------------- 參考自 樂壇大師的幕後辛酸/Helen Epstein 田守真等譯/普洛文化 -- I have no idea to this day what those two Italian ladies were singing about. Truth is, I don't want to know. Some things are best left unsaid. I like to think they were singing about something so beautiful... It can't be expressed in words... and makes your heart ache because of i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92.160 ※ 編輯: moonlike 來自: 140.112.114.188 (07/14 08:3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8.40.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