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om_syllabu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來源:「傳媒與教育」電子報第二十九期 http://ppt.cc/SZzH 媒體調查 A. C. Nielsen主宰電視人思維/張春炎 大眾媒體是一個高度競爭、變動快速的行業,高度仰賴閱聽人的擁 戴。然而在新媒體科技的諸多發展趨勢中,包括電視遙控器、衛星 電視、有線電視大量加入媒體競爭,以及網路科技的興起,使得大 眾媒體時代的被動、大眾的閱聽人逐漸擁有主動權。這樣的傳播情 境,也成為瞭解當代媒體機構對於調查數字的何以如此「信奉」的 關鍵背景。由於閱聽人收視聽態度是媒體經營的續存關鍵,而以數 字作為基準的閱聽人調查又是現行全世界普遍信奉的方法,因此使 得調查數字幾乎成為媒體想像、捕捉可能的閱聽眾的唯一依據。 對媒體機構來說,收視率、閱報率代表著節目的受歡迎程度與影響 力,因而自然也成為廣告商、廣告主願意以多少價格購買廣告的評 判標準。這樣的情況進一步反映在台灣媒體經營上,收視率、閱報 率幾乎佔據一個具主導性的地位,媒體機構普遍信仰數字能夠反應 閱聽人的閱聽習慣、興趣或態度,並以此作為經營原則。資深媒體 人目前也在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任教的林照真,在《天下雜誌 》的一篇文章,便特別點出:「收視率之所以能在電視界慘烈的廝 殺中,完全主宰電視人的思惟,決定一個節目的生死存活,在於他 們對一個神話深信不疑──收視率調查的數字是以科學方法產生, 所以是最公平的裁判,也是最高的判準。」 因而在收視率掛帥的時代,媒體公司往往也基於數字調查來決定, 什麼類型的媒體內容應該被製作。只是,不論是收視率或閱報率, 調查過程牽涉到多樣、繁複的調查技術,如何確保數字的真實性, 使調查資料的不受質疑,成為關鍵的議題。姑且不論研究方法論的 老問題:真實如何可能?本文要追問的是,是在怎麼樣的背景之下 ,使得台灣媒體成為林照真等諸多學者批評的,將調查數字視為神 話? 媒體調查有需求 Nielsen專業被接受 台灣媒體的對數字的信仰,與跨國調查公司A. C. Nielsen 來到台 灣脫不了干係。 過往台灣曾經出現過若干採用不同調查方法的媒體調查公司,往往 也都因為數字的準確性、公信力不足甚至出現造假,而促使媒體產 業界催生更為精準的調查技術和具公信力的媒體調查公司的出現。 在上述背景下,當具國際公信力的跨國媒體、消費者研究調查公司 -尼爾森(A. C. Nielsen)於1981年正式進入台灣市場,也開啟了 日後尼爾森主導國內收視率、閱報率等各類閱聽人行為調查的局面。 尼爾森創建於1923年的,早年在美國即以強調調查技術有利於「以 顧客為核心的市場營銷和媒體研究領域的創新經營」,號稱能提供 了可靠而公正的資訊。1939年該公司開始進行國際佈局,特別在第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迅速擴展到西歐、澳洲以及日本。1994年後, 尼爾森陸續收購調查研究集團包括Survey Research Group,AMER World Research,使其觸角進入亞洲、中東及非洲市場。 特別在媒體調查上,國際化的調查規模以及不斷更新的調查技術, 使尼爾森公司在相關市場調查研究上,建立了全球性的強勢地位。 在國內的媒體調查資料的主導地位上,曾經一度受到廣電基金和日 本Video Research組成的廣電人市場研究公司挑戰,然而自2005年 該家市調公司經營不善正式退出台灣經營後,尼爾森更成為國內媒 體調查公司獨霸的局面。 在台灣尼爾森公司2008年的《媒體市場量測服務發展現況》的報告 裡面,尼爾森強調,媒體量測主張媒體調查數據具有一定的商業價 值,反映在以下四點: 1.媒體經營者能夠藉此瞭解消費者對其產品的反應為何?目標閱聽 眾哪裡?閱聽眾的需求偏好是什麼?節目如何規劃? 2.媒體經營者需要藉由市場、收視調查數據進行廣告業務拓展。 3.廣告代理商需要閱聽行為數據進行廣告排其與行銷規劃。 4.代理商與廣告主需要知道廣告等媒體行銷的效果。 而台灣尼爾森公司其媒體產業使用資料的組成,包括了閱聽眾人口 特質(性別、年齡、工作狀況及月收入)、媒體使用(各類型媒體 的接觸情形與頻次)、閱聽人的生活形態(消費風格、流行取向、 創新採用、媒體態度、價值認知等)、產品消費( 家庭用品/個人 用品的購買與使用情形、休閒活動及旅遊消費、理財投資、未來購 買計畫)。 整體而言,尼爾森媒體測量的資訊包括經常性的戶外及網路調查資 料、媒體廣告監測統計、TAM 電視收視調查資料、廣播大調查及媒 體專案研究等,另外包含每季一次的媒體大調查、網路使用研究、 生活形態調查等媒體測量資訊。這些調查的資料收集方式,主要為 面對面訪問法、電話訪問法、日誌法以及儀器監測法(Meter)。 其中媒體大調查的對象以台灣12-65 歲人口為樣本母體,採用三階 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透過家戶面對面訪問法,每季完成2500份 調查、每年完成10000份。而同樣以12-65歲人口為樣本的廣播大調 查,則是以不等比例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利用電話訪問法每季進 行7500份、每年約30000份的資料收集。 另外針對平面媒體的閱讀率的測量原則,主要是根據各類媒體的出 版週期(如報紙為每天、週刊為每週)進行閱聽人平均的閱讀率測 量,為了強化調查的深度,尼爾森公司特別增加平面媒體閱讀質性 指標,表格如下: 表一:閱讀質性指標 http://ppt.cc/og;0 電視收視調查 鞏固Nielsen權威 而在尼爾森各類媒體調查中,最受注意與爭議的調查當屬AGB 尼爾 森所執行的電視收視調查 (TAM)。該調查的對象是針對家中具電 視收視環境4歲以上的成員,利用儀器記錄法(people meter) 進 行資料收集,個人收視記錄器包含遙控器(handset)、感應器( detector)、電視(SMU)、資料儲存盒(HMI),這些儀器會依據 樣本戶家中的電視台數量進行設備安裝。 每個樣本個人在電視收視時,僅需在手控器上按下其代表按鍵一次 後,便可依正常方式收看電視。這樣的資料收集過程,是先行透過 樣本家戶的同意,於樣本家戶的電視機台數量來裝設記錄器。根據 尼爾森公司發表的資料來看,截至 2008年4月,尼爾森電視收視調 查現有的樣本戶為1850戶,進一步考量樣本戶會因家中人口變動、 遷移等因素,改變原有抽樣結構,因此尼爾森每年也會進行10%~15% 之抽樣樣本的更新。這樣的家戶樣本可進一步推估換算成為超過 6500位個人樣本。 尼爾森指出,透過電子儀器記錄法,可以區分節目級廣告的收視情 況,並且可以在多收視環境下紀錄流動的收視資料,經由儀器的紀 錄可避免人工記錄時可能產生的干擾問題,也避免了閱聽眾因為記 憶能力的限制無法回答資料而產生誤差,而受測者以匿名的方式接 受監測記錄可避免訪問法中,受到社會期待所產生的調查偏誤。最 重要的是,監測以每分鐘為單位,可以精準的評估收視時間與狀況 ,這的方式形同是針對單一抽樣對象,進行一天等於1440次的調查 。藉此調查,各採用單位可以得到台灣閱聽眾在收看某一節目和某 一頻道的收視率,每分鐘的收視率、節目平均收視率、目標收視率 (針對特定對象群的收視率)等不同數字。 A. C. Nielsen 正因為上述諸多大規模的(經濟成本也相對高)的 統計調查,以及由跨國、歷史久遠的公司形象和繁複統計程序與技 術的保障,成功建立起該公司所提供的數字資料,受到傳播業界深 信不疑的地位。在經濟掛帥的時代,進一步廣告商買節目廣告以及 電視台販賣節目廣告,使得收視率形同經濟、收益的表徵,因此逐 步建立起了A. C. Nielsen穩固及神話般的地位(參考資料詳見下文)。 A. C. Nielsen的數字神話V.S.媒體的數字迷信/張春炎 因為尼爾森的每分鐘收視率數字服務以及「效用」的標榜,使得國 內諸多電視頻道對A.C. Nielsen為代表的調查數字信仰不已。媒體 在製作節目內容時,往往高度重視收視率數字變化,因而形成節目 製作過度依賴收視數字變化來執行的病態情況。 在國內的情況是,依據A. C. Nielsen 號稱科學、精準的調查數字 進行節目製作,除了作為掌握新聞製作的受歡迎程度外,這樣的作 法背後更有一絕對的經濟考量因素,也就是依據每分鐘的收視率數 字。讓同樣信奉數字的媒體購買公司、廣告代理公司購買廣告!如 此,對電視台來說,調查數字代表的同時也是經濟收益的可能性。 追求節目受歡迎並且獲得經濟收益本也無可厚非,然而相較於一般 影視節目,數字與節目內容製作的高度依存關係,反映在新聞製作 上恐怕會形成頗為嚴重的問題。 每分鐘收視率 主宰新聞取捨 根據林照真(2009)研究,電視工作者利用每分鐘收視率,推估閱 聽眾對哪類節目內容感興趣,以進行節目內容分析,去了解特定觀 眾對節目的吸引程度。「電視台人員認為「電視觀眾」與「電視內 容」間的精確關係,完全可以透過「每分鐘收視率」的資料來理解 與詮釋……台灣已有不少新聞台,都是以『每分鐘收視率』為每日 新聞檢討會議資料,並做為新聞取捨的參考(林照真,2009:84)。」 由數字神話導致的傳播業界的數字,引發諸多學者專家提出批評, 特別針對新聞製作,以下綜整各方意見: 1.依賴「個人收視記錄器」的資料收集對象以大眾為主要考量基礎 ,以此作為收視率等調查數字,那資料收集過程中恐怕會輕忽了中 產階級以上的收視人口以及弱勢團體,因此在這樣的數字前提下製 作節目,則恐怕使弱勢團體及中產階級以上之閱聽眾蒙受媒體近用 、收視權益的損失。 2.國內電視生態的惡性競爭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在於惡性的收視 率排行競爭,因為廣告公司是依照收視率的數字與排行來訂定廣告 價碼。然而,以微幅的收視率數字作為排行順序的唯一判準,是不 具統計學意義的,一方因為統計誤差必然存在,另一方面統計數字 的解釋力經常是非常有限的。 3.不論統計誤差而將調查數字當作絕對數字,忽略了檢驗數字的真 實性、代表性的問題,如此恐怕是導致媒體與閱聽眾都活在誤信數 字而製造錯誤期待的影視內容。 4.從「每分鐘收視率」分析各家新聞可知,各家新聞台對於吸引觀 眾以增加收視率的新聞策略頗為一致,電視新聞同質化(homogenization) 現象極為明顯。 5.電視節目的品質開始依收視率數字的飛舞起伏翻動,而逐漸走向 媚俗化、低俗化,更進一步惡質化。 專業或收視率 新聞工作者擺盪中 相對於上述批判的立場,中視新聞部主任曾喜松則認為,針對收視 率引發新聞製作問題,認為收視率對電視台來說,誠然代表一種主 導性的價值,但對於落實新聞實務的工作者而言,他們則經常是在 收視率與新聞專業中擺盪。 曾喜松指出:「新聞工作者是有能動性的,他非常瞭解收視率的意 義是什麼,收視率代表著廣告的收入,也代表著老闆對你的評價, 所以收視率在現實上的運作的確是很重要的,但是站在批評立場的 傳播學者可能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新聞工作者還是有他的能動性 ,雖然可能收視率佔據主導位置,他的能動性減少了,但是每天在 新聞討論上,都是新聞專業價值與收視率在比較的,雖然總是收視 率佔上風,這個比較的過程還是存在的。」 他強調:「你想想,一個研究所畢業的從業人員,會自甘做為提線 吊偶嗎?」 這樣的觀點,似乎也道出了某一種可能的思考,也就是,或許站在 批判的立場,過度強調收視率對於電視台新聞製作的主導,是否在 某種程度上也陷入成就收視率、統計數字的神話性?因而輕忽了在 生活脈絡中,新聞工作者正以某種弱者的姿態,在實踐著他們心中 的新聞專業? 信仰科學數字 反而判斷盲點多 傳播效果研究仰賴量化調查研究有悠久的歷史,特別在商業媒體繁 盛的美國,然而以量化研究方法來研究閱聽人或者研究媒體對閱聽 人的影響力,早在1940年代的受到挑戰,這樣的挑戰可以從早期傳 播研究大師Lazarsfeld收留了流亡到美國的兩位批判學者Adorno和 Horkheimer的故事,具體而微的顯現量化的問題。當時Lazarsfeld 為商業制度服務,於「廣播研究處」以量化的收視率調查方法進行 閱聽人研究及傳播效果研究,然而Adorno和 Horkheimer兩人認為 「社會調查法把人孤立在人所生活的社會情境之外,是沒有意義的 研究方法」,因而與強調量化的Lazarsfeld發生嚴重的齟齵(陳世 敏,2003:345)。 從上述小故事,顯現量化技術的閱聽人研究一直有脫離現實情境的 問題,這樣的問題始終也反映在學者對於收視率調查技術的質疑上 ,認為僅以量化資料作為閱聽人的衡量原則,無法調查收視者對該 節目的優劣評價。此外,統計數字反應閱聽收視情況的真實性是相 當有限的,應該先正視統計的誤差值再來參考統計數字的可信度( 陳嘉彰,2001)。 因此,對業界而言,若整體傳媒的經營運作結構,過度仰賴調查數 字,恐怕會呈現諸多問題,特別是陷入數字的神話中,而不自決的 使追求科學、客觀經營的過程中,反而在極度不科學的、迷信的狀 態下作下了種種決策。 當然,誠如曾喜松所提醒的,也不應該過度強調收視率對於新聞製 作過程的主導效果。事實上,受到專業訓練的新聞從業人員在日常 工作中,展現的不同程度的能動性、對專業的堅持,事實上仍然存 在,並且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AC Nielsen(2001),AC尼爾森釋疑-收視率調查的五大迷思。動腦雜誌,301: 101。網 路連結: http://www.adol.com.tw/adOnline/adOnlineNumMain.Asp?NewsID=News0529174112。 李盛雯(2005/04/01)收視率調查轉型 遲早的事,經濟日報。 李盛雯(2005/04/01)廣電人解散 收視率調查AC尼爾森獨大,經濟日報。 林照真(2004)戳破收視率的神話,天下雜誌309期。網路連結: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0675。 林照真(2009)電視新聞就是收視率商品:對「每分鐘收視率」的批判性解讀,新聞學研 究,99:79-117。 金康泰(2008/04/22)媒體市場量測服務發展現況,Nielsen公司。 張錦華(2001/08/27)拒絕收視率排行榜只是第一步,大紀元。網路連結: http://news.epochtimes.com.tw/021/1134.htm。 陳世敏(2003)天命與慧命,中華傳播學刊,4:69-75。 陳志賢(2005)商業電視是樁既剝削又歧視的生意?─電視商品閱聽人的生產與家庭論述 ,新聞學研究,83:167-210。 陳嘉彰(2001)打破電視收視率掛帥的迷思,國政研究報告。網路連結: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0/R/EC-R-090-001.htm。 陳瑩真(2004/11/03)WPP和VNU合作成立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廣告雜誌。網路 連結: http://www.cyberone.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MediaType=AdmMG&offset=-1&MMContentNoID=11996 。 黑龍江新聞網(2004/09/23)AC尼爾森:美國最權威的收視調查公司。網路連結: http://www.hljnews.cn/by_xwcb/system/2004/09/23/000253869.shtml。 鄭光甫(1999/12/22)民調市調,調底談啥調?,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71.117.244 ※ 編輯: vehicle 來自: 118.171.117.244 (06/22 07:53)
Lyon9:陳瑩真(2004/11/03)文連結幫縮 http://kuso.cc/4M1Q 06/22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