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gallant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梁任公的文章,與大家分享。原文標題即為《論正統》。   中國史家之謬,未有過於言正統者也。言正統者,以爲天下不可一日無君也,於是乎 有統;又以爲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也,於是乎有正統。統之云者,殆謂天所立而民所宗也 ;正之云者,殆謂一爲真而余爲僞也。千餘年來,陋儒齗斷於此事,攘臂張目,筆鬥舌戰 ,支離蔓衍,不可窮詰。一言蔽之曰,自爲奴隸根性所束縛,而複以煽後人之奴隸根性而 已。是不可以不辯。   「統」字之名詞何自起乎?殆濫觴於《春秋》。《春秋公羊傳》曰:「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統也。」此即後儒論正統者所援爲依據也。庸詎知《春秋》所謂大一統者,對於三 統而言,《春秋》之大義非一,而通三統實爲其要端。通三統者,正以明天下爲天下人之 天下,而非一姓之所得私有,與後儒所謂統者,其本義既適相反對矣。故夫統之云者,始 於霸者之私天下,而又懼民之不吾認也,乃爲是說以鉗制之曰:此天之所以與我者,吾生 而有特別之權利,非他人所能幾也。因文其說曰:「亶聰明,作父母。」曰:「辨上下, 定民志。」統之既立,然後任其作威作福,恣睢蠻野,而不得謂之不義;而人民之稍強立 不撓者,乃得坐之以不忠不敬、大逆無道諸惡名,以鋤之摧之。此統之名所由立也。《記 》曰:「得乎丘民而爲天子。」若是乎,無統則已,苟其有統,則創垂之而繼續之者,舍 斯民而奚屬哉!故泰西之良史,皆以敘述一國國民系統之所由來,及其發達進步、盛衰興 亡之原因結果爲主,誠以民有統而君無統也。借曰君而有統也,則不過一家之譜牒,一人 之傳記,而非可以冒全史之名,而安勞史家之嘵嘵爭論也。然則以國之統而屬諸君,則固 已舉全國之人民視同無物,而國民之資格所以永墜九淵而不克自拔,皆此一義之爲誤也。   故不掃君統之謬見,而欲以作史,史雖充棟,徒爲生民毒耳。   統之義已謬,而正與不正,更何足云。雖然,亦既有是說矣,其說且深中於人心矣, 則辭而辟之,固非得已。正統之辨,昉於晉而盛於宋。朱子《通鑒綱目》所推定者,則秦 也,漢也,東漢也,蜀漢也,晉也,東晉也,宋、齊、梁、陳也,隋也,唐也,後梁、後 唐、後漢、後晉、後周也。本朝乾隆間禦批《通鑒》從而續之,則宋也,南宋也,元也, 明也,清也。所謂正統者,如是如是。而其所據爲理論以衡量夫正不正者,約有六事:      一曰,以得地之多寡而定其正不正也。凡混一宇內者,無論其爲何等人,而皆奉之以   正,如晉、元等是。   二曰,以據位之久暫而定其正不正也。雖混一宇內,而享之不久者,皆謂之不正,如   項羽、王莽等是。   三曰,以前代之血胤爲正而其餘皆爲僞也。如蜀漢、東晉、南宋等是。   四曰,以前代之舊都所在爲正而其餘皆爲僞也。如因漢而正魏,因唐而正後梁、後唐   、後晉、後漢、後周等是。   五曰,以後代之所承者所自出者爲正而其餘爲僞也。如因唐而正隋,因宋而正周等是   六曰,以中國種族爲正而其餘爲僞也。如宋、齊、梁、陳等是。   此六者互相矛盾,通於此則窒於彼,通於彼則窒於此。而據《朱子綱目》及《通鑒輯 覽》等所定,則前後互歧,進退失據,無一而可焉。請窮潔之。夫以得地之多寡而定,則 混一者固莫與爭矣,其不能混一者,自當以最多者爲最正。則符秦盛時,南至邛僰,東抵 淮泗,西極西域,北盡大磧,視司馬氏版圖過之數倍;而宋金交爭時代,金之幅員亦有天 下三分之二,而果誰爲正而誰爲僞也?如以據位之久暫而定,則如漢唐等之數百年,不必 論矣。若夫拓跋氏之祚,回軼於宋、齊、梁、陳;錢鏐、劉隱之系,遠過於梁、唐、晉、 漢、周;而西夏李氏,乃始唐乾符,終宋寶慶,凡三百五十餘年,幾與漢唐埒,地亦廣袤 萬裏,又誰爲正而誰爲僞也?如以前代之血胤而定,則杞宋當二日並出,而周不可不退處 於篡僭;而明李槃以宇文氏所臣屬之蕭巋爲篡賊,蕭衍延苟全之性命而使之統陳,以沙陀 夷族之朱邪存勖不知所出之徐知誥冒,李唐之宗而使之統分據之天下者,將爲特識矣。而 順治十八年間,故明弘光、隆武、永曆,尚存正朔而視同閏位,何也?而果誰爲正而誰爲 僞也?也以前代舊都所在而定,則劉、石、慕容、符、姚、赫連、拓跋所得之土,皆五帝 三王之故宅也,女真所撫之衆,皆漢唐之遺民也,而又誰爲正而誰爲僞也?如以後代所承 所自出者爲正,則晉既正矣,而晉所自出之魏,何以不正?前既正蜀,而後複正晉,晉自 篡魏,豈承漢而興邪?   唐既正矣,且因唐而正隋矣,而隋所自出之宇文,宇文所自出之拓跋,何以不正?前 正陳而後正隋,隋豈因滅陳而始有帝號邪?又烏知夫誰爲正而誰爲僞也?若夫以中國之種 族而定,則誠愛國之公理,民族之精神,雖迷於統之義,而猶不悖於正之名也。而惜乎數 千年未有持此以爲鵠者也。李存勖、石敬瑭、劉智遠,以沙陀三小族,竊一掌之地,而冁 然奉爲共主;自宋至明百年間,黃帝子孫,無尺寸土,而史家所謂正統者,仍不絕如故也 ,而果誰爲正而誰爲僞也?於是乎而持正統論者,果無說以自完矣。   大抵正統之說之所以起者,有二原因:   其一,則當代君臣自私本國也。溫公所謂「宋魏以降,各有國史,互相排黜,南謂北 爲索虜,北謂南爲島夷,朱氏代唐,四方幅裂,朱邪入汴,比之窮新(原註:「唐莊宗自 以爲繼唐,比朱梁於有窮篡夏,新室篡漢。」)運曆年紀,棄而不數。此皆私已之偏辭, 非大公之通論也。」(《資治通鑒》卷六十九。誠知言矣。自古正統之爭,莫多於蜀魏問 題。主都邑者以魏爲真人,主血胤者以蜀爲宗子。而其議論之變遷,恆緣當時之境遇。陳 壽主魏,習鑿齒主蜀,壽生西晉而鑿齒東晉也。西晉踞舊都,而上有所受,苟不主都邑說 ,則晉爲僭矣,故壽之正魏,凡以正晉也。鑿齒時則晉既南渡,苟不主血胤說,而仍沿都 邑,則劉、石、符、姚正而晉爲僭矣。鑿齒之正蜀,凡亦以正晉也。   其後溫公主魏,而朱子主蜀,溫公生北宋而朱子南宋也。宋之篡周宅汴,與晉之篡魏 宅許者同源,溫公主都邑說也,正魏也,凡以正宋也。南渡之宋與江東之晉同病,朱子之 主血胤說也,正蜀也,凡亦以正宋也。蓋未有非爲時君計者也!至如五代之亦冁然目爲正 統也,更宋人之 言也。彼五代抑何足以稱代?朱溫盜也,李存勖、石敬瑭、劉智遠沙陀 犬羊之長也。溫可代唐,則侯景、李全可代宋也;沙陀三族可代中華之主,則劉聰、石虎 可代晉也。郭威非夷非盜,差近正矣,而以黥卒乍起,功業無聞,乘人孤寡,奪其穴以篡 立,以視陳霸先之能平寇亂,猶奴隸耳。而況彼五人者,所掠之地,不及禹域二十分之一 ,所享之祚,合計僅五十二年,而顧可以聖仁神武某祖某皇帝之名奉之乎?其奉之也,則 自宋人始也。   宋之得天下也不正,推柴氏以爲所自受,因而溯之,許朱溫以代唐,而五代之名立焉 。(以上采王船山說。)其正五代也,凡亦以正宋也。至於本朝,以異域龍興,入主中夏 ,與遼、金、元前事相類,故順治二年三月,議曆代帝王祀典,禮部上言,謂遼則宋曾納 貢,金則宋嘗稱侄,帝王廟祀,似不得遺,駸駸乎欲僞宋而正遼、金矣。後雖憚於清議, 未敢悍然,然卒增祀遼太祖、太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金太祖、太宗、世宗、章 宗、宣宗、哀宗,其後複增祀元魏道武帝、明帝、孝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宣 武帝、孝明帝。豈所謂兔死狐悲,惡傷其類者耶?由此言之,凡數千年來嘵嘵於正不正、 僞不僞之辯者,皆當時之霸者與夫霸者之奴隸,緣飾附會,以保其一姓私産之謀耳!而時 過境遷之後,作史者猶慷他人之概,齗齗焉辯得失於雞蟲,吾不知其何爲也! 其二,由於陋儒誤解經義,煽揚奴性也。陋儒之說,以爲帝王者聖神也。陋儒之意,以爲 一國之大,不可以一時而無一聖神焉者,又不可以同時而有兩聖神焉者。當其無聖神也, 則無論爲亂臣,爲賊子,爲大盜,爲狗偷,爲仇讎,爲夷狄,而必取一人一姓焉,偶像而 屍祝之曰,此聖神也,此聖神也。當其多聖神也,則於群聖群神之中,而探鬮焉,而置棋 焉,擇取其一人一姓而膜拜之曰,此乃真聖神也,而其餘皆亂臣、賊子、大盜、狗偷、仇 讎、夷狄也。不寧惟是,同一人也,甲書稱之爲亂賊、偷盜、仇讎、夷狄,而乙書則稱之 爲神聖焉。甚者同一人也,同一書也,而今日稱之爲亂賊、偷盜、仇讎、夷狄,明日則稱 之爲神聖焉。夫聖神自聖神,亂賊自亂賊,偷盜自偷盜,夷狄自夷狄,其人格之相去,不 可以道裏計,一望而知,無能相混者也,亦斷未有一人之身,而能兼兩塗者也。異戰,此 至顯、至淺、至通行、至平正之方人術,而獨不可以施諸帝王也!諺曰:「成即爲王,敗 即爲寇。」   此真持正統論之史家所奉爲月旦法門者也。夫衆所歸往謂之王,竊奪殃民謂之寇。既 王矣,無論如何變相,而必不能墮而爲寇;既寇矣,無論如何變相,而必不能升而爲王, 未有能相印焉者也。如美人之抗英而獨立也,王也,非寇也,此其成者也。即不成焉,如 菲律賓之抗美,波亞之抗英,未聞有能目之爲寇者也。元人之侵日本,寇也,非王也,此 其敗者也。即不敗焉,如蒙古蹂躪俄羅斯,握其主權者數百年,未聞有肯認之爲王者也。 中國不然。兀術也,完顔亮也,在宋史則謂之爲賊、爲虜、爲仇,在金史則某祖某皇帝矣 ,而兩皆成於中國人之手,同列正史也。而諸葛亮入寇、丞相出師等之差異,更無論也。 朱溫也,燕王棣也,始而曰叛曰盜,忽然而某祖、某皇帝矣。而曹丕、司馬炎之由名而公 ,由公而王,由王而帝,更無論也。准此以談,吾不能不爲匈奴冒頓、突厥頡利之徒悲也 ,吾不能不爲漢吳楚七國、淮南王安、晉八王、明宸濠之徒悲也,吾不能不爲上官桀、董 卓、桓溫、蘇竣、侯景、安祿山、朱泚、吳三桂之徒悲也,吾不得不爲陳涉、吳廣、新市 、平林、銅馬、赤眉、黃巾、竇建德、王世充、黃巢、張士誠、張友諒、張獻忠、李自成 、洪秀全之徒悲也。彼其與聖神,相去不能以寸耳,使其稍有天幸,能於百尺竿頭,進此 一步,何患乎千百年後贍才博學、正言讜論、倡天經明地義之史家,不奉以「承天廣運、 聖德神功、肇紀立極、欽明文思、睿哲顯武、端毅弘文、寬裕中和、大成定業、太祖高皇 帝」之徽號!而有腹誹者則曰大不敬,有指斥者則曰逆不道也。此非吾過激之言也。試思 朱元璋之德,何如竇建德?蕭衍之才,何如王莽?趙匡胤之功,何如項羽?李存勖之強, 何如冒頓?楊堅傳國之久,何如李元昊?朱溫略地之廣,何如洪秀全?而皆於數千年歷史 上巍巍然聖矣神矣!   吾無以名之,名之曰幸不幸而已。若是乎,史也者,賭博耳,兒戲耳,鬼域之府耳, 勢利之林耳。以是爲史,安得不率天下而禽獸也。而陋儒猶囂囂然曰:此天之經也,地之 義也,人之倫也,國之本也,民之坊也。吾不得不深惡痛絕夫陋儒之毒天下如是其甚也!   然則不論正統則亦已耳,苟論正統,吾敢翻數千年之案而昌言曰:自周秦以後,無一 朝能當此名者也。第一,夷狄不可以爲統,則胡元及沙陀三小族在所必擯,而後魏、北齊 、北周、契丹、女真更無論矣。第二,篡奪不可以爲統,則魏、晉、宋、齊、梁、陳、北 齊、北周、隋、後周、宋在所必擯,而唐亦不能免矣。第三,盜賊不可以爲統,則後梁與 明在所必擯,而漢亦如唯之與阿矣。然則正統當於何求之?曰:統也者,在國非在君在, 在衆人非在一人也。舍國而求諸君,舍衆人而求諸一人,必無統之可言。更無正之可言。 必不獲已者,則如英、德、日本等立憲君主之國,以憲法而定君位繼承之律,其即位也, 以敬守憲法之語誓於大衆,而民亦公認之,若是者,其猶不謬於得丘民爲天子之義,而於 正統庶乎近矣。雖然,吾中國數千年曆史上,何處有此?然猶齗齗焉於百步五十步之間, 而曰統不統正不正,吾不得不惟其愚而惡其妄也!   後有良史乎,盍於我國民系統盛衰、強弱、主奴之間,三致意焉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4.47 ※ 編輯: dhcs 來自: 140.112.214.47 (12/17 23:16)
ssarc:那個年代的知識份子為了引進西化救亡圖存,言論都滿偏激的 12/17 23:59
Geigemachen:推末段用1夷狄2篡奪3盜賊 不堪正統,所以正統斷絕..XD 12/18 00:25
Geigemachen:北宋司馬光就認為正統論沒意義,梁認人民認可為正統 12/18 00:27
rareair:越看越抽象,所以正統的本質和功能是什麼?到最後沒有統一 12/18 01:20
rareair:標準各說各話。如果正統的目的只是為了尋求國族認同,那現 12/18 01:21
rareair:在正統的解釋權到底操之於何人之口?以前可以聽到主張中華 12/18 01:22
rareair:民國為正統的說法,現在好像慢慢地... 12/18 01:23
aaa8841:他偏了,為什麼偏,考量光緒28年他的處境會有答案。 12/18 01:29
aaa8841:偏的點,對照常州學派的詮釋就可清楚。 通三統。 12/18 01:31
mstar:這篇若寫在康雍乾時代,應該滿門抄斬了.... 12/18 08:42
mstar:不過他這時也被通緝中,被抓到也是死定了,乾脆大寫特寫 12/18 08:43
Geigemachen:1902年7月5日,主張君主立憲,比19世紀末更早的中國觀念 12/18 08:46
Geigemachen:應該認為君主立憲反上大逆不道,君主認為這是大逆罪吧 12/18 08:47
bobju:正統論就是政治工具,強化自己統治的合理性,鞏固政權,也企圖 12/18 09:15
bobju:民間在意識形態上形成叛亂勢力. 12/18 09:16
bobju:^消除 12/18 09:16
particular:我與樓上有同感 12/18 17:26
aaa8841:整套法理思想 制度,無所不是政治工具,也不會有政治是始終 12/18 22:02
aaa8841:以造成政權動盪、製造民間叛亂勢力為目的。這是白講的。 12/18 22:04
ssarc:古代老百姓無論中西都吃這套,所以君王實行和百姓認同是互相 12/18 22:42
ssarc:影響的。我們過於從現代論點研究,而忽略他在古代的必要性 12/18 22:43
bobju:所以[正統論]就是為了為政治服務搞出來的東西而已,不用把它 12/18 23:41
bobju:神聖化或學術化了. 12/18 23:41
hazel0093:柏楊版資治通鑑的第十五冊有本文XD 12/18 23:44
ocean11:正統論是講給士紳階級聽的吧,老百姓根本不懂這個 12/19 19:24
mstar:跟老百姓講的是啥赤龍子、泥馬渡河、紅光、芳香之類的 12/19 19:56
aaa8841:神聖化或學術化也很正常,如同現今民主人權理論的地位。 12/19 20:03
hazel0093:樓上同感。Y 12/20 11:18
xjapanfan:樓樓上同感~ 12/20 16:54
killeryuan:"正統論"自相矛盾 跟現代的民主人權理論豈能一併論之 12/22 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