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gallant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直接從結論來說,只有 格物致知 無法格出現代科學。 但格物致知決計有其價值。 科學方法:觀察→提出問題→假說→實驗→實驗…→學說→實驗…→定律 格物有觀察、有提出問題,到了致知也有假說。方法則是窮舉再驗證。 但觀察到的事物,是否符合科學?窮舉的問題能否驗證?得到的假說 能否再進一步考驗? 因此格物致知受限於當時的方法,只能侷限在人跟事,不過可以確知 有最基本的科學態度--好奇心、懷疑等。由此可追溯到不求甚解;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在在都是科學態度。 以論文來說, 1.研究動機 → 有 2.研究目的 → 有 3.研究過程 → 有,但不見得符合科學 4.研究方法 → 有,但不見得符合科學 5.研究發現 → 有,但不見得符合科學 6.研究結果 → 有,但不見得符合科學 7.結論與建議 → 有,但不見得符合科學 8.參考資料 → 有,但不見得符合科學 即 格物致知 缺乏有效的資料、方法(或工具)、以及更為嚴謹的推論 過程等等。因此不論再怎麼格,得到的結論不免有所偏差,更遑論需 求更為嚴苛的現代科學。 遠因在政治需要,周朝引領「士農工商」,而獨尊儒術之後再無百家, 到了科舉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多數資源都匯聚到了科 舉,士農工商的階級之分,又大大的弱化科學發展。 試問一門學問,缺人、缺錢 (資源)、且絕大多數人皆反對,如何順利 發展? 而西方也有類似問題,至少在文藝復興之前時如此。在黑死病到來之 前,不論東西方均沒有發展現代科學的可能性。黑暗時代 (意會即可,勿深究名詞) 政權分崩離析,而後黑死病,教會腐化為人背棄 (詳見十日談 XD) 或許可以說是大破大立,文藝復興在歐洲燒到最後引起宗教改革, 此後又廣至各種學問 (下略……) 14~17世紀 文藝復興 → 各種思想、方法、技術、文化…等基礎 15~17世紀 地理大發現 → 資本累積 17~19世紀 英國農業革命 → 農業人口勞動力解放 18~19世紀 工業革命 → 現代科學基礎 其中又有一項重點--發明印刷機! 有印刷機之後,知識普及難度降低。在有資本也有閒餘人力的情況下, 這時候才真正具備發展現代科學的條件。 至此體系概略完整,有研究的學問、有師資、有學生、有資源、也有發展誘因。 而這時候的元明清三朝,還在玩科舉,依舊是唯有讀書高 囧... 西方科學部分也有傳入中國。(傳教士無所不在…) 不過沒印刷機,知識屬於小眾、也沒資本、沒閒餘人力,更沒誘因,根本沒搞頭。 另外講到中醫不科學? 這問題就很有趣味也很好戰了。 理論部分可能不夠科學,原因不難理解,以前沒有足夠的技術去驗證。 但現在有些技術了,或許能夠透過科學逐一辯證,未驗證之前,根本以今非古。 藥方的部分,畢竟經過長久各式各樣的人體實驗… 有些藥現代證明有問題,但其他的部分,如果人體實驗都不科學,那不論 中西醫就不用玩了。不過因為戰亂等原因,藥方不全,記載訛誤之類倒是 個問題。 以科學態度,未驗證之前,無法斷言不科學。 而即使驗證過,也應一再反覆實驗,方可下定論。 畢竟科學依舊有其極限。 ※ 引述《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之銘言: : 科學最重要的兩條路徑: : 知識論: : 古希臘: 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 (理型) (邏輯,三段論) : 文藝復興: 笛卡兒,培根 : (演譯) (歸納) : 啟蒙 : 康德 : (分析,綜合,先驗概念架構) : 證成: 赫歇爾,修艾爾,彌爾 : 中國哲學: : 沒有演譯法也沒有歸納法只有類比法,而且類比法也比聖多瑪斯的東西粗糙很多 : 再者也沒有數學化這類的東西 : 這就沒有形成科學的條件 : 問題不再宋明理學,而在於中國思想本身的侷限性和其框架 問題不全在思想,而是最初的政治。 所謂侷限、框架皆由於統治方便使然,而非思想本身。 有錢、有閒、有人、有誘因,什麼鬼玩意都會冒出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2.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