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gallant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kyrc (橘子)》之銘言: : 直接從結論來說,只有 格物致知 無法格出現代科學。 : 但格物致知決計有其價值。 : 科學方法:觀察→提出問題→假說→實驗→實驗…→學說→實驗…→定律 該問的是科學是什麼? 為什麼產生科學? 而不是如何能實踐科學作為研究工具? 更不是實踐科學做研究工具和中國思想做對比? 你一開始的問題意識就錯了 講一堆如何實踐科學,但連科學是什麼,甚至科學的歷史演變都不談 (每個問題有延續性,不會憑空產生) 然後呢? 沒有回答原問題啊 : 格物有觀察、有提出問題,到了致知也有假說。方法則是窮舉再驗證。 : 但觀察到的事物,是否符合科學?窮舉的問題能否驗證?得到的假說 : 能否再進一步考驗? : 因此格物致知受限於當時的方法,只能侷限在人跟事,不過可以確知 : 有最基本的科學態度--好奇心、懷疑等。由此可追溯到不求甚解; :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在在都是科學態度。 : 以論文來說, : 1.研究動機 → 有 : 2.研究目的 → 有 : 3.研究過程 → 有,但不見得符合科學 : 4.研究方法 → 有,但不見得符合科學 : 5.研究發現 → 有,但不見得符合科學 : 6.研究結果 → 有,但不見得符合科學 : 7.結論與建議 → 有,但不見得符合科學 : 8.參考資料 → 有,但不見得符合科學 : 即 格物致知 缺乏有效的資料、方法(或工具)、以及更為嚴謹的推論 : 過程等等。因此不論再怎麼格,得到的結論不免有所偏差,更遑論需 : 求更為嚴苛的現代科學。 : 遠因在政治需要,周朝引領「士農工商」,而獨尊儒術之後再無百家, : 到了科舉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多數資源都匯聚到了科 : 舉,士農工商的階級之分,又大大的弱化科學發展。 : 試問一門學問,缺人、缺錢 (資源)、且絕大多數人皆反對,如何順利 : 發展? 這根本不是問題,就算把所有經費投入工藝技術,能做得出西方科學嗎? 沒有細緻的知識論,沒有方法論 這要怎麼做出類似的東西? : 而西方也有類似問題,至少在文藝復興之前時如此。在黑死病到來之 : 前,不論東西方均沒有發展現代科學的可能性。黑暗時代 (意會即可,勿深究名詞) : 政權分崩離析,而後黑死病,教會腐化為人背棄 (詳見十日談 XD) : 或許可以說是大破大立,文藝復興在歐洲燒到最後引起宗教改革, : 此後又廣至各種學問 (下略……) : 14~17世紀 文藝復興 → 各種思想、方法、技術、文化…等基礎 : 15~17世紀 地理大發現 → 資本累積 : 17~19世紀 英國農業革命 → 農業人口勞動力解放 : 18~19世紀 工業革命 → 現代科學基礎 : 其中又有一項重點--發明印刷機! : 有印刷機之後,知識普及難度降低。在有資本也有閒餘人力的情況下, : 這時候才真正具備發展現代科學的條件。 : 至此體系概略完整,有研究的學問、有師資、有學生、有資源、也有發展誘因。 : 而這時候的元明清三朝,還在玩科舉,依舊是唯有讀書高 囧... : 西方科學部分也有傳入中國。(傳教士無所不在…) : 不過沒印刷機,知識屬於小眾、也沒資本、沒閒餘人力,更沒誘因,根本沒搞頭。 : 另外講到中醫不科學? : 這問題就很有趣味也很好戰了。 : 理論部分可能不夠科學,原因不難理解,以前沒有足夠的技術去驗證。 : 但現在有些技術了,或許能夠透過科學逐一辯證,未驗證之前,根本以今非古。 : 藥方的部分,畢竟經過長久各式各樣的人體實驗… : 有些藥現代證明有問題,但其他的部分,如果人體實驗都不科學,那不論 : 中西醫就不用玩了。不過因為戰亂等原因,藥方不全,記載訛誤之類倒是 : 個問題。 : 以科學態度,未驗證之前,無法斷言不科學。 : 而即使驗證過,也應一再反覆實驗,方可下定論。 : 畢竟科學依舊有其極限。 : ※ 引述《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之銘言: : : 科學最重要的兩條路徑: : : 知識論: : : 古希臘: 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 : (理型) (邏輯,三段論) : : 文藝復興: 笛卡兒,培根 : : (演譯) (歸納) : : 啟蒙 : 康德 : : (分析,綜合,先驗概念架構) : : 證成: 赫歇爾,修艾爾,彌爾 : : 中國哲學: : : 沒有演譯法也沒有歸納法只有類比法,而且類比法也比聖多瑪斯的東西粗糙很多 : : 再者也沒有數學化這類的東西 : : 這就沒有形成科學的條件 : : 問題不再宋明理學,而在於中國思想本身的侷限性和其框架 : 問題不全在思想,而是最初的政治。 : 所謂侷限、框架皆由於統治方便使然,而非思想本身。 : 有錢、有閒、有人、有誘因,什麼鬼玩意都會冒出來。 問題在於思想 什麼是科學? 在拉丁文叫做求知,知識 神學也叫做科學 在德文叫做有系統的知識 文獻學,歷史學等等...也叫做科學 在英文才是單指自然科學 若要說是社會科學,那非得在前面加上社會學字根不可 若是從學科產生的歷史來談 一開始產生的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用嚴謹的知識論研究人 到了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之後把產生的知識論和方法論轉而研究物 PS: 培根歸納法,笛卡兒演譯法 工業革命以後,社會越來越複雜,把自然科學運用到社會,又叫做社會科學 PS: 簡化討論,在泰利斯時代就有研究萬物由什麼構成了 但就整個學科分化,是到17世紀後自然科學才誕生 這時候的物理學此時產生,其他的自然科學學門大多數是到19世紀後才產生 19世紀後的知識體系的完備性已經和之前不同了 就以方法論和知識體系來說,中國思想並不注重這塊,也就不可能產生類似西方知識體系 效用的東西了... -- 在傳統與革新中徬徨 ──1950-1960 年代間台灣思想界的幾個科學觀的拉拒 這篇可以參考一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36.237.36.16 ※ 編輯: kuopohung 來自: 36.237.36.16 (09/30 05:34)
xjapanfan:我怎覺得你們在講一樣的東西…… 09/30 12:00
innominate:不一樣,看不懂這篇的可能得先從頭了解整個西方思想史 09/30 15:30
innominate:事實上即使是中世紀,西方思想史也並非死水一攤 09/30 15:48
innominate:很多人習慣拿中世紀來替中國思想史來開脫是有問題的 09/30 15:48
Zsanou:知識論與方法論 ,現代科學不是突然出現的 09/30 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