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gallant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 ilikebulldog:小冰河期跟極端氣候的關係那是科學研究的證明,要用 10/12 20:37 : → ilikebulldog:現代的研究結果配合古籍(譬如那時候英國人紀錄太陽 10/12 20:38 : → ilikebulldog:黑子變化跟溫度)也只能驗證當時歐洲的狀況,其他 10/12 20:40 : → ilikebulldog:地區像中國,也只是推測。 10/12 20:42 我們來看看一些研究吧。XD 在近代以來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氣候變遷是大約400年一變。 所以我們大致列出幾個時間段如下﹕(大概﹐太精確是不可能的) 西元前900-800年。西元前500-400年、西元前100-西元1年、西元300-400年、 西元700-800年、西元1100-1200年、西元1500-1600年、西元1900-2000年(呃﹐忽略)。 一個個來看當時的歷史記載。為了盡量減少人為因素的幹擾﹐采用間接証據。 因為否則的話﹐每個王朝的末年﹐都一定是一堆天災﹐ 但我們很難確認這是真正的天災﹐還是其實是人禍在夸大。 而且﹐最好是采用能夠証明多年情況的數據﹐而非臨時性的記錄﹐ 否則一次颱台帶來的暴雨成災可能會誤會為氣候濕潤﹐ 而十個史書中無特別記載的豐收年中夾一個特別記載的旱年﹐ 又可能讓我們以為十年都是幹旱。 首先是西元前900-800年﹐也就是西周末年﹐氣候可以順延後到春秋初年﹐ 在這個時代中﹐黃河流域是有水稻的﹐ 証據見詩經﹐如﹕ 《豳風‧七月》﹕“十月獲黧﹐為此春酒。” 《小雅‧甫田之什‧甫田》﹕“黍稷稻粱﹐農夫之慶。” 《小雅‧魚藻之什‧白華》﹕“彪池北流﹐浸彼稻田。”彪池在今西安市。 《周頌‧臣工之什‧豐年》﹕“豐年多黍多稌。”稌﹐古稻字。 《詩經‧唐風‧鴇羽》﹕“王事靡盛﹐不能藝稻粱。”唐在今山西省翼城。 《詩經‧魯頌‧悶宮》﹕“有稷有黍﹐有稻有櫃。” 其他《左傳》、《周禮》都有水稻的記載。 所以我們可以斷定﹐這第一個時代為暖。 第二個時代春秋末戰國初數據不足﹐跳過。 第三個時代西漢中期到末期﹐武帝到元帝時期。數據不足﹐跳過。 (如果時間點前後延長﹐此時前後幾百年中﹐絲綢之路暢通﹐ 從東到西分別是漢帝國、貴霜帝國、安息帝國、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 所以初步預估為暖。) 第四個時代西元300-400年﹐這是確定無疑的寒冷期。 一來諸野蠻民族的入侵就是這個時代﹐從東方的五胡亂華﹐到西方羅馬帝國的 諸蠻族入侵﹐從東方到西方都處於混亂期。後來東方變成南北朝﹐ 西方變成諸多小國。 二來當時的証據﹐在北魏(建立於西元386年)末期時代的《齊民要術》中﹐ 書中收集總結了之前一兩百年的各種農作資料及知識﹐ 然而其中對於黃河流域的氣候及播種(某某節氣就要開始播種那些)﹐ 相對現代及之前時代的時間﹐普遍慢了15-30天。 而在魏書中﹐可能是古書七十二候中唯一驚蟄位於清明之後者。 古代二十四節氣每節氣15天﹐又分為三候﹐每候5天。 正常的二十四節氣是﹕....雨水、驚蟄、春分、清明...驚蟄在清明之前30天。 而《魏書‧律歷》中記載的前後順序卻是﹕(僅列相關者) 雨水末候 驚蟄初候 始雨水 驚蟄中侯 驚蟄末候 春分初候 春分中候 春分末候 雷始發聲 清明初候 清明中候 蟄蟲咸動 跟《齊民要術》同樣﹐明顯比正常的二十四節氣慢了15-30天。 另外在東晉時期﹐從東晉成帝到東晉滅亡(336-420年)﹐ 這八十四年有一個中國歷史上極其獨特的現象﹕八十四年史書無水災、雨災﹐ 僅有其他災害。不過這個証據也屬於前文所說的﹐有目的的史料記載﹐僅作參照。 總之﹐我們也可以斷定﹐第四個時代為寒冷。 第五個時代是西元700-800年﹐前文已有描述﹐當時四川有很多荔枝。 除此之外﹐唐高宗和武則天建造大明宮﹐史書所記載的理由就是﹐ 原先隋朝的宮殿選址不好﹐一到下雨天氣皇宮就悶熱潮濕﹐ 所以從唐太宗時代就有計劃另在長安西北高地興建新皇宮﹐到高宗時落成﹐ 此後一百多年成為唐朝真正的皇宮。 很難想象﹐隋朝時營建皇宮﹐會選中一個如此差的地方﹐而使得從唐太宗到唐高宗、 武則天這些一代雄主都忍受不了﹐不得不選址另外營建(而不是在原來基礎上擴建)。 合理的解釋就是唐朝時氣候比南北朝及隋溫暖潮濕﹐使得原先的寶地變成爛地。 此外﹐東北的渤海國有聞名天下的盧城之稻(響水稻)﹐ 渤海國的都城和響水鄉﹐都是處於東北吉林省境內。 而在這個時代﹐大食、吐蕃、查理曼都強勢興起﹐特別是吐蕃﹐我們今天都很難理解 西藏那苦寒之地為何能夠突然崛起一個強大的帝國﹐怎麼能養起那麼多人。 由上種種﹐大致也可以斷定﹐第五個時代是暖。 第六個時代是西元1100-1200﹐也是女真、蒙古興起的時候﹐前文也已經有描述﹐ 不但四川沒有了荔枝﹐連福建都接近絕跡。 此外﹐唐朝末年時中原仍有出沒的野象﹐此時在華南也幾乎滅絕。 而在南宋朱熹注解的《詩經》中﹐朱熹對《詩經》中我們上前所引的引文﹐ 注釋說稻是南方所特有的作物。要知道從整個中國范圍來說﹐朱熹就已經是南方人﹐ 尚且需要特別注明稻是南方才有﹐可見當時的水稻種植范圍如何萎縮。 同樣﹐此時世界范圍內﹐各個原先的農耕區都國力嚴重下降﹐以致蒙古橫掃千軍﹐ 各農業區竟然沒有任何一個在此時有強大的統一帝國能夠全力抵抗蒙古﹐ 即使是南宋也不過是半個中國。 如此說來﹐可以發現﹐按照400年一個時代來劃分﹐上面的 第1、3、5時代﹐都是溫暖期﹐其中1、5為確定﹐3為推估。 第4、6時代﹐都是寒冷期﹐第2資料不足。 可以說剛好是每隔400年一變。 那麼現在1500-1600年﹐是第七個時代。 如果上述的氣候變遷成立﹐那麼明末清初﹐是溫暖期﹐是有利於王朝提高國力的時期﹐ 而非長期的動盪不安寒冷期。 而如前文所述﹐當時各個農耕區﹐從東邊停止戰國時代進入穩定的日本德川幕府﹐ 到莫臥兒帝國、薩非王朝、奧斯曼、西班牙、俄羅斯﹐確實大都處於強盛穩定時期。 即使是美洲的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當時也剛好處於國力的強盛期﹐ 征服了周圍原先的一堆小國變成大帝國﹐如果不是西方殖民帝國的入侵﹐ 這兩大帝國無疑將會更加強盛。 然後你卻告訴我說﹐1600年前後這段時間﹐是小冰川期﹐ 是一個專門影響中國的小冰川期﹐我是認為能不能提供一些更可靠的資料再說﹖ 因為我看到的是﹐明末玉米、番薯、土豆(大陸稱為花生)都從美洲熱帶地區 傳入中國﹐並且迅速遍布中國從黃河流域到華南的地區﹐這些作物的出現﹐ 對於全球的農耕文明都是大利﹐才能使得後來康熙時期就迅速恢復了國力。 基本上﹐漢帝國、羅馬帝國末期(上述第2)﹐以及蒙古興起時期(上述第4)﹐ 這是確認的氣候寒冷期﹐因此才有“小冰川期導致蠻族大規模入侵”的說法。 但漢帝國的滅亡、晉帝國的滅亡、北宋南宋的滅亡﹐都沒人把責任推給氣候﹐ 而是認為自身的衰弱﹐如漢末開始到西晉八王之亂的內部自相殘殺﹐ 宋朝的重文輕武等等﹐才給了因為寒冷不得不南下的蠻族以機會。 畢竟﹐同時期的波斯薩珊王朝、印度河流域的笈多王朝﹐雖然也受到一堆外族入侵﹐ 但都因剛建國而用強大國力回擊﹐延續得很好。 換言之﹐如果漢帝國、羅馬帝國、宋王朝自己不出現問題﹐蠻族雖然也會南侵﹐ 但是沒有機會摧毀上述王朝的。 而明帝國呢﹖總是有人認為責任不是明帝國本身﹐於是偏要向外界尋找機會﹐ 把小冰川期之類的名詞也用過來﹐我想說﹐就算真的是小冰川期﹐ 怎麼全世界別人就都沒事﹐都沒有蠻族或遊牧民族大入侵﹐ 而明帝國就崩潰了﹖ 更有甚之﹐這幾年來這種小冰川期的說法越來越夸大﹐ 現在更是出現了一些挑戰理智的新言論﹐譬如我節錄一段網文如下﹕ “正處於人類有文明史以來最冷的階段﹐而且處於最頂峰的時候﹐ 這個頂峰剛好結束於崇禎十七年。”(崇禎17年﹐即1644年。) 我想說﹐依照這樣的觀點﹐神啊﹐這是天意。滿清一入關﹐小冰川就立刻停止了﹐ 這除了天命所歸﹐天要把中國交給滿清﹐沒有其他解釋了吧﹖ 這種小冰川期的說法﹐到底是大明的“挽歌”﹐還是大清的“讚歌”﹖ 如果我是當時的鄉民﹐我真的好想說﹐滿清你快入關吧﹐你一入關﹐小冰川就停止了﹐ 極端氣候就停止了﹐你真是人民的大救星﹐比宋江還及時雨啊。 有神快拜。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3.4.234.125
ckshchen:小冰川:哥哥莫非就是黑龍江皇太極??(下跪) 10/13 01:48
補個閒聊﹕ 其實一直到現在的中國大陸的官員﹐依然是自古以來都差不多﹐ 要跟上級討錢﹐就扮可憐﹐把自己說得越慘﹐才能拿到更多錢物﹐ 而如果真是重大災害﹐會讓人心不安定﹐就反而掩蓋﹐把死人都說成太平沒事了。 所以有時我覺得﹐如果我在明末為官﹐心黑一點﹐收起來的田賦自己私吞﹐ 拿一半送給監督的御史和太監﹐我完全可以上報朝廷我的轄區內﹐ 五月大雪、六月又大雪、七月還大雪﹐八月到十二月呢﹖旱﹐澇﹐旱﹐澇﹐旱。 你說大雪不是証明水汽多﹐雪融了就有水嗎﹖你說了不算﹐曼尼大神說了才算。 今天晴就是旱﹐跟朝廷要錢。明天雨就是澇﹐跟朝廷要錢。 後天陰就是天寒地凍﹐跟朝廷還要錢。 如果我是總兵官﹐有鄉民不聽話﹐亂匪作亂﹐跟朝廷要錢鎮壓﹐ 沒有鄉民不聽話﹐隨便殺幾個鄉民﹐殺良冒功﹐跟朝廷繼續要錢犒賞。 沒土匪﹐我派親兵冒充土匪搶掠民財。有土匪﹐我養寇自重變軍閥。 反正朝廷已經從上爛到下了﹐一個帝國爛起來很快的﹐有樣學樣﹐翻陳出新。 ※ 編輯: calebjael 來自: 183.4.234.125 (10/13 02:18)
vvus:推 10/13 01:54
saltlake:當時明朝的官體質比較虛而比較怕冷... 10/13 08:02
LUDWIN:推,也有可能就是中央逐漸不能節制地方的虛假偽報 10/13 09:20
Uber:台灣及時雨:這小冰川第一把交椅,非哥哥莫屬 (淚) 10/13 09:38
Hartmann:推 10/13 09:41
proletariat:王廷贊:臣有點錢,可以捐軍餉. 印章男孩:這些錢哪來? 10/13 10:26
proletariat:阿桂:雨太大,沒辦法進兵. 印章男孩:不是有旱災? 10/13 10:28
kingcallme:諸蠻族表示:我們這哪是"入侵",請正名叫做"遷徙"謝謝 10/13 10:49
chungrew:大推!把王國之禍推給小冰川氣候,真是莫名其妙的說法 10/13 10:49
chungrew:真的很奇怪,如果氣候是決定性的因素,世界上其他國家 10/13 10:52
chungrew:應該通通都滅亡才對!怎麼會只有中國滅亡了,別國都沒事? 10/13 10:53
chungrew: 亡 10/13 10:54
gto:推 好文 10/13 13:04
keku:推! (應該是台灣叫花生 大陸叫土豆) 10/13 13:25
AndreYangMan:應該是「馬鈴薯(大陸稱為土豆)」吧... 10/13 13:38
kurt1980:我想你說的應該是馬鈴薯吧. 10/13 14:13
creative88:推 有趣 10/13 20:36
koukai4:推! 10/14 01:11
c0s:台灣的土豆花生都是花生 大陸就是花生 大陸的馬鈴薯叫土豆 10/14 04:24
loewe:推! 10/14 08:28
Ariana:大陸馬鈴薯土豆有有叫,是台灣只叫馬鈴薯 10/14 11:26
allinvodka:推! 10/14 11:52
amaranth:不是只叫馬鈴薯啦,還有洋芋 10/14 13:46
time3Q:西方漢學家常提到小冰期造成明亡,如史景遷、卜正民,薦閱 10/14 21:29
dd0915:專業 10/20 08:37
kevinslowey9: 07/08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