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aiku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nazuki1210 (蒼藍之潮)》之銘言: : 【前言】 我覺得下面幾種「俳法」 仍是給俳句寫作太多限制了 這些傳統的「俳法」需要尊重 畢竟是整個漢俳寫作的歷程 但試想一種銳利的靈感 在要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時 突然又必須考慮格律 通常考慮到最後 不是與原先的意思有差距 就是又吞回去了 白白耗費掉一個靈感 在現代詩之後 在所有讀者、作者都習慣現代詩的自由之後 要回頭推廣當初現代詩拋棄的格律 回頭寫具格律限制的俳句成為大眾文學、受大眾喜愛與接受 是相當困難的事 幾乎不可能 因此幾十年來俳句總是非常小眾的發展 正是我上面提到的因果 我甚至覺得不要管太多日本俳句的歷史內涵 那種框架也是俳句不易受大眾喜愛的原因 「日本的東西」「學日本的」「寫俳句要會日語吧?」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俳句如果一直被視為舶來品 從外面拿回來的東西 中國人、台灣人 使用漢字的人 會很真心的去大力推廣嗎? 有層「隔」了不是嗎? 這些關於大眾心理層面的反應 俳句創作者不能不重視的 我現在會比較想從回到漢語文獻中去找俳句出來 比如在現代詩、古典文學中 來使現代的大眾接受俳句 比如王家新一首現代詩的最後一部分: 你看到了雪 那一定是某種黑暗被打翻的時候 去把某種潛藏在漢字文學中的俳句精神找出來 讓俳句寫作是種國民性的東西,不是日本來的舶來品 也就是說 我心目中的俳句精神 原本就存在於漢語、英語、日語、等各種語言中 只是日本文學首先在這方面成為先導 有了開創性的發展 使得俳句與日語、日文有密切的結合美 所以我們借鑒的是日本經驗來磨練出我們漢語中自存的俳句精神 而不是始終在日俳的傳統格律上 想盡辦法套到漢字的俳句 應該多考慮到漢字的特性、漢詩寫作傳統、以及現代中港台的文學接受度 : 三、台灣俳: :   由黃靈芝先生所提出的非漢俳體例的俳句類別。其字數的限制在5-12個漢字以內,不 : 分段,單獨成為一句。而做這樣的規定,我想應該有幾個原因: :   在日俳中,文本的基底受限在於「音節」(假名),但在1980年之後出現的「漢俳」雛 : 型則限制於「字數」。日文當中,可能一個音節、兩個、或者是四個音節才成一個「漢字 : 」,所以一首日俳寫起來,當中所出現的漢字一定遠少於17個字。而日俳當中,句子是連 : 續而無任何分段的,575的分段僅僅存留於聲音之中,換句話說,也就是掌控於所謂「句 : 讀」的部份。加上「俳句」此類詩體是目前世界上被認為最為精鍊短小的詩體,以至於黃 : 靈芝先生在構思台灣俳體例的時候,才有「5-12個漢字以內,不分段,單獨成為一句」的 : 這種想法產生。 我有瞭解過黃靈芝先生的「灣俳」作法 「5-12個漢字,不分段,單獨成為一句」我有些贊成,但大部分我還是不能接受 一、 「5-12個漢字」的規定 根本比575三段還嚴格限制 試想白話文怎麼可能會被如此嚴格規定的詩體所囿? 二、 「不分段,單獨成為一行」 我部分贊成,但我的看法還是不同於靈芝先生。 我贊成在內容上可以分段,但是形式上仍然是一行的作法: 內容是可以存在幾個「句段」的,比如上述種田山頭火的俳句: 不斷地穿越 不斷地穿越 依舊是青山 ↓ 不斷地穿越 不斷地穿越 依舊是青山 這首俳句當初刊在俳刊上 形式和其他俳句一樣都是一行 但在內容上,是由「三句段」構成完整的一句 因此在內容上容許句段的存在 會比完全不容許分段好 且也不會與「單獨成為一行」衝突 : 【俳句體的差異性】 :   台灣俳由俳人‧黃靈芝先生所提出,又簡稱為「灣俳」,其創作字數限制在5~12字, : 句子讀法的構成(斷句部份)分成兩段,如: :   「春風一過/遍地粉色吉野櫻」(本人私作) : 之類的就是「灣俳」。如是漢俳的話,字數較灣俳增加一些,可能是17字或更多一些,而 : 句子的分段則變成三行式,古典形式的話,如: 其實..「灣俳」和「漢俳」的區別會很大嗎?.. 我覺得都是受限於日本俳句形式下的作品 總之,漢字圈是可能發展出一種新的大眾的俳句,比日本的自由俳更自由 端看我們能對舊有的俳句格律放下多少 而放下的同時能否感動到沒有俳句知識背景的一般讀者大眾 這樣俳句就真的成功了 以上就作為我個人的「漢俳主義第二次宣言」吧~.~ 互相勉勵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51.201
sory:我好喜歡山頭火 可惜我日文看不懂 可以PO嗎 11/21 17:28
kpg:我也是山頭火的粉絲! 日本自由俳運動的重要俳人~帥 11/21 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