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ardw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歡迎來到PTT hardware板 本篇文章是給沒有概念的新手做為入門的教學文章 將以一般常見的硬體為主,較冷門的不作介紹 另外,由於這裡是BBS ,加上小弟沒有拍照的打算 故本文將全部以文字呈現 網頁版:http://egguitar.twbbs.org/NHindex.html 文章轉錄請保留原作者,謝謝 本文推薦使用Page Up 、Page Down 閱讀 -- 本文分為以下篇章 0.閱讀本文的基本概念 1.品牌電腦 vs 組裝電腦 2.硬體是什麼? 3.硬體有哪些? 4.規格怎麼看? 5.硬體組裝 入門篇 6.硬體組裝 整線篇 7.硬體組裝後續 作業系統的安裝 -- 閱讀本文的基本概念 電腦的資料都是以數位的方式儲存,即常見的01排列 我們看到的圖片、聽到的聲音 都是數位資料經過轉換而呈現出來的 電腦的基本運作方式為 輸入->傳送->運算->傳送->輸出 有時一個指令可能會涉及很多動作與裝置 如:聽音樂時,除了聲音輸出外,螢幕還會顯示播放曲目與資訊 常用的單位:1TB=1024GB或1000GB(後者為市售硬碟容量標示法) 1GB=1024MB或1000MB(後者為市售硬碟容量標示法) 1MB=1024KB或1000KB(後者為市售硬碟容量標示法) 1KB=1024Bytes或1000Bytes(後者為市售硬碟容量標示法) 1Byte=8bits -- 品牌電腦 vs 組裝電腦 品牌電腦:整套電腦有一品牌,大廠有Acer、Asus、Dell、HP、IBM 等等 組裝電腦:各零組件分別購買,組裝成一台電腦 套裝電腦:有時指品牌電腦,但電腦零組件商場亦將自己搭配成套之電腦稱套裝電腦 品牌電腦:大廠整套保固,有問題時不用自己檢測 多附有正版作業系統或還原光碟 僅可從現有菜單中選擇其一,無法依需求設定零組件(錢非常多例外) 價格包含後續保固服務而較高 組裝電腦:店家保固期限較短,常常要自己測然後單一零組件送修 作業系統需額外購買 可依個人需求自行選擇零組件 僅論硬體配備價格較低 品牌電腦適用對象:對電腦完全不懂、不想花時間研究、不想花心力除錯 組裝電腦適用對象:對電腦了解或想深入了解、有時間有心力研究檢測 -- 硬體是什麼? 最簡單的分類方法:你看的到的、摸的到的就是硬體 你看不到的、摸不到的就是軟體 硬體與軟體並不能獨立存在:硬體沒有軟體的支援無法運作 軟體沒有硬體的存在無法使用 -- 硬體有哪些? 以下為各硬體的簡介 在規格介紹篇將有更為詳細的說明 首先可以分成:主機與周邊 主機負責輸入資料的運算、轉換與輸出 大致可分為核心零組件、介面卡、儲存裝置三部分 機殼則獨立於這三部分以外 周邊則主要是將資料輸出輸入電腦供其運算使用 大致可分輸入裝置、輸出裝置兩類 -- 主機部分 核心零組件 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 Unit, PSU):供應主機內部零組件的電源 主機板(Mother Board, MB):連接CPU 、各種介面卡、各項裝置的仲介 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進行資料運算 主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 RAM) :暫時存取資料 介面卡 顯示卡、繪圖卡(Video Card, Graphics Card) :輸出電腦畫面與圖形計算 音效卡(Sound Card):輸出輸入聲音與解析 網路卡(Internet Card):連上網際網路傳送資料 儲存裝置 硬碟機(Hard Disk Drive, HDD, HD) :儲存資料 光碟機:存取、燒錄光碟 軟碟機(Floppy, FDD):3.5"磁碟片用,現已少見 地位特殊 機殼(Case):放置主機內部零組件的外殼 -- 周邊部分 輸入裝置 鍵盤(Keyboard, KB):輸入指令訊號 滑鼠、軌跡球(Mouse, Trackball):移動游標輸入指令 繪圖板(Graphic Board) :以筆控制游標 掃描機(Scanner) :讀取文件、圖片 麥克風(Microphone):將使用者聲音輸入電腦 輸出裝置 顯示器:將電腦畫面呈現於使用者 印表機(Printer) :列印文件、圖片 耳機(Headphone) :將音效輸出給使用者 喇叭(Speaker) :同上,但聲音輸出範圍較大 當然主機與周邊並不能截然二分 例如:內接音效卡通常算主機,外接音效卡則為周邊 可外接的裝置皆同理可證 -- 規格怎麼看? 知道一台電腦有哪些裝置後,想組一台電腦 但看到琳瑯滿目的報價單又眼花了 到底差別在哪裡咧? 以下介紹在主機部分依照簡介的順序 在周邊部分則將較有相關的一起討論而不照順序 -- 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 Unit, PSU) 市電並不能直接用在零組件上,而電源供應器將市電轉換供電腦各零組件使用 首先是瓦數,這代表這顆電源供應器能負載多少裝置,一般以足瓦來論 有的廠商標示的瓦數為PEAK(尖峰值),通常PEAK值減掉50為其足瓦數 然後是轉換效率,即吃進的電有多少被轉換成電腦所使用的電 假設一台電腦耗電240W,轉換效率75% 的PSU 要耗320W的電 轉換效率80% 的PSU 只要300W的電 現在有80Plus認證(簡稱80+) ,通過認證即表示該PSU 的轉換效率在80% 以上 可參考網站:http://www.80plus.org/ 接著是PFC ,不重要;因為通過80+ 的都有PFC ,所以只要認明80+ 即可 大廠 ZIPPY(新巨),在80+ 的認證使用"Emacs" 的名稱 市面上幾乎都是 ATX規格 另有小機殼專用的 TFX規格,非常難買,不過小機殼愛好者應該可以克服 -- 主機板(Mother Board, MB) 各輸入裝置輸入之資料都經由主機板傳送至CPU ,運算後再由主機板傳送至各輸出裝置 依大小分為ATX (9*12)、Micro ATX (M-ATX 9*9)與較不常見的Mini-ITX(6.75*6.75) 選擇主機板時首先要搭配 CPU的腳位與記憶體的插槽規格 接著是北橋晶片組、南橋晶片 目前多內建音效與網路,內建顯示即俗稱合板 介面卡插槽有 AGP、PCI 、PCI-E 1X、PCI-E 16X ,AGP已式微 部分主機板有兩個PCI-E 16X 可能支援SLI 或Crossfire 儲存裝置介面則有 IDE、SATA,軟碟機介面則少出現 主機板的電源除24PIN 與CPU 的4PIN外,有的還要另接一個大4PIN -- 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號稱電腦中的頭腦 分成兩大廠牌:Intel 與AMD 市面上幾乎只有這兩個牌子可以選 兩家產品的規格看法截然不同,比較的時候不容易相提並論 加上主機板腳座、晶片等截然不同,很難單就兩家的CPU 下去比較 在其餘條件皆相同下,時脈越高速度越快 快取越大速度越快 核心越多速度越快 惟隨著製程的進步與指令集的增加,很難有相同條件可以比較 現在市售之處理器多已支援64位元,只是大部分作業系統仍為32位元 並不是每個程式都支援多核心,請先了解你打算使用的程式 詳細比較請參閱 PC_Shopping板置底文 -- 主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 RAM) 插槽規格:分為SD Ram、Rambus、DDR 、DDR2、DDR3,前兩者已停產多時 容量大小:當然是越大越好 顆粒廠牌:對於新手其實並不重要,但是要升級容量時要注意相容性 在未達記憶體容量上限的情況下 增加容量得到的效能提升會大於雙通道的效能提升 例如原有1G記憶體,升級為3G的效能提升會大於1G*2雙通道 -- 顯示卡、繪圖卡(Video Card, Graphics Card) 顯示晶片有兩大家:nVidia、ATI ,兩家規格大相逕庭 各有使用兩張顯示卡運算增加效能之技術,nVidia為SLI ,ATI為Crossfire 市售主機板有不少內建兩家顯示晶片,效能不差,可負荷中度遊戲,一般使用足矣 Intel 亦有顯示晶片,僅用於自家之主機板晶片內建顯示,效能不佳 插槽規格: PCI、AGP 、PCI-E 16X 圖形處理器(Graphic Processing Unit, GPU):太複雜,跳過不論 記憶體:通常新規格優先於大容量,即DDR3 256MB > DDR2 512MB 頻寬:單位為bit ,傳輸速度 輸出介面:D-Sub 、DVI 、HDMI,現在顯示卡多能雙輸出 D-Sub 傳統顯示器介面,為類比輸出 DVI 又分 DVI-A為純類比輸出 DVI-D為純數位輸出 DVI-I則類比加數位輸出 HDMI為純數位輸出,較DVI 多HDCP版權機制,同時可輸出音效 一般建議19吋以上螢幕採用 DVI或HDMI輸出會得到較佳之畫面 詳細討論可至VideoCard 板 -- 音效卡(Sound Card) 一個以數位資料存放的音樂檔案必須透過解碼程序轉換為耳朵能聽到的聲音 類比輸出是在電腦內完成解碼程序,直接輸出人耳能聽到的聲音 數位輸出則是輸出數位訊號,再由外部的解碼器解碼成聲音 現在主機板都有內建音效卡 不挑剔的人用內建的即可,表現也不會差到讓你想砸掉他 不論類比或是數位輸出,都會受到音效晶片的影響 而音效卡的差異主要就在於此 另外主機板內建音效容易因電路問題受到干擾 選購時要注意內接的插槽為PCI 或PCI-E 1X,外接的話通常是USB 不少玩電腦音效的做法都是一張數位輸出音效卡+DAC +擴大機 詳細討論可至Audiophile板與 Headphone板,或參考:http://www.dearhoney.idv.tw/ -- 網路卡(Internet Card) 這邊要提醒一下,網路傳輸速度的單位為bit ,而非硬碟或記憶體用的Bytes 所以100M的網路實際速度為12.5MB/s 主要的規格就是其傳輸能力 分為10M 、100M、1000M (1G),快速的可以向下相容 有的網路卡內建CPU ,在資料傳輸時可以降低電腦的 CPU使用率 目前網路速度受限於中華電信與硬碟讀取速度 實際上很難跑到100M或1G的速度 不過家中有兩台電腦以上的可以考慮組Gb的區網環境 在交換檔案上速度會快許多 使用Gb的分享器/集線器/交換器,配上Cat.5e或Cat.6 的網路線即可達成 詳細討論可至 Network板 -- 硬碟機(Hard Disk Drive, HDD, HD) 主要廠商就那麼幾家 尺寸:微型硬碟(Micro Drive) 與1.8"主要用於數位隨身裝置 2.5"主要用於筆電或隨身硬碟;桌機多用3.5",亦可做隨身硬碟,需外接變壓器 容量大小:依使用者需求,有人80G 用不完,有人1TB 不夠用 硬碟快取(buffer):可以算是硬碟上的記憶體 轉速:2.5"有5400轉與7200轉,3.5"以7200轉最普遍,萬轉以上價格高昂 單碟容量:涉及硬碟構造,不多加解釋 傳輸介面: IDE分為ATA66 、ATA100、ATA133,不過不重要 SATA分為SATA1 與SATA2 ,SATA1 幾乎已絕跡 現在有廠商在硬碟上多加CPU ,可以減低存取時之 CPU使用率 另外 SSD固態硬碟目前仍不平價,但優異的搜尋時間與傳輸速度為其優勢 詳細討論可至Storage_Zone板 -- 光碟機 主流的光碟有分CD、DVD、Blue-ray Disk(BD);HD-DVD因為已經走入歷史,不多談 CD有分CD-R與CD-RW ,其中CD-RW 可重覆讀寫,CD-R僅可寫入一次 燒錄倍速為1X = 150 KB/s DVD 分DVD+系列與DVD-系列,R 與RW的差別亦在是否可重覆讀寫 後面附加DL者則為單面雙層之 DVD片,容量為一般DVD 的兩倍 早期的日系影音播放機多只支援DVD-R 考量 DVD燒錄機時要注意常用的規格,選擇對應的燒錄機 燒錄倍速為1X = 1.385 MB/s BD則是次世代光儲存媒介,目前價格高而不普及 燒錄倍速為1x = 4.5 MB/s 介面有SCSI、IDE 、Sata,其中SCSI已絕跡 詳細討論可至CD-R板 -- 軟碟機(Floppy, FDD) 3.5"磁碟片的讀取、寫入裝置,現在市面上已不多見 裝電腦缺少這個也沒差 除了用軟碟載入Sata驅動或更新BIOS外,幾乎無其他用途 軟碟片因容易受潮發霉或磁化 保存的時候要注意 要買的話可以考慮將讀卡機與軟碟機整合的 甚至有整合晶片讀卡機的機種 -- 機殼(Case) 用來放置主機零組件的外殼 主要規格是幾大幾小,幾大指的是能裝多少的5.25" 裝置 幾小指的是能裝多少的3.5"裝置 有的會附註幾隱藏,則是指不外露的3.5"裝置 通常用來裝硬碟,但硬碟亦可裝在外露的3.5"位置上 次要規格是ATX 或Micro ATX (M-ATX) 專用 可以裝 ATX主機板的機殼也可裝 M-ATX主機板,浪費三個介面裝置孔而已 另有 M-ATX專用超小機殼,其電源通常為 TFX規格,市面上較難買到 機殼材質會影響其熱傳導的散熱能力,鋼板的厚度則影響整體穩定性與共振噪音 市面上有些機殼側板25公分風扇容易吸入過多灰塵,請謹慎考慮 風扇用來吸風與排風的,同樣風量下尺寸越大轉速越低噪音也越低 承軸的差異會影響其音量與壽命 -- 顯示器 主要分為CRT 與LCD ,市面上已少見CRT ,多用於專業美工上 主要規格只有尺寸大小,標示尺寸為對角線之長 螢幕比例有4:3 、5:4 、16:9、16:10 15吋非寬螢幕與20吋非寬螢幕的原生解析度即4:3 17吋非寬螢幕與19吋非寬螢幕的原生解析度即5:4 寬螢幕較接近人眼可視範圍,市面上16:9的非常少,多為16:10 ,從15吋到30吋都有 次要規格為其輸入介面,常見者有D-Sub 、DVI 、HDMI 也有LCD 甚至整合了色差端子、AV端子等介面,有特殊需求可考慮 其他較重要者為面板,市面上容易買到的只有TN與S-PVA ,同尺寸價差約一萬 TN可視角較小、顏色表現較差 S-PVA 則畫面優異,但也有刺眼、長時間使用眼睛較疲勞的說法 詳細討論可至 LCD板 -- 鍵盤(Keyboard, KB) 主要分為薄膜式鍵盤、機械式鍵盤與剪刀腳鍵盤 薄膜鍵盤為市面上最常見者,羅技微軟為大宗 機械鍵盤則因獨特的手感,也吸引不少愛好者 分為黑軸、茶軸、青軸、白軸等,各有優劣 剪刀腳則多用於筆記型電腦,近來有廠商做成超薄型一般電腦用鍵盤 沒啥規格好談,就是要注意鍵位配置自己是否能習慣 特殊輸入法或遊戲玩家則須考量卡鍵問題 同時按下多個按鍵時是否會有訊號無法傳送的狀況 連接介面則有USB 與PS2 兩種 使用 USB時要注意BIOS是否可抓取 使用 PS2時開機前即要接好,否則無法使用;開機完成後拔掉重接仍可使用 詳細討論可至 Key_Mou_Pad板 -- 滑鼠(Mouse) 、軌跡球(Trackball) 、繪圖板(Graphic Board) 滑鼠有軌跡球、紅外線、雷射等幾種 軌跡球要定時清理,紅外線要注意別在會反射的平面使用,雷射無限制但成本高 解析度則影響精準度,同時也影響移動距離 傳輸方式分為有線與無線,無線有紅外線、2.4Ghz、藍芽等多種 軌跡球則是將球體做大直接以手控制游標方向 入門不易、精準控制很難,但上手後會非常喜歡這種手感 似乎是最不傷手腕的游標使用硬體 繪圖板則有感壓級數、尺寸面板等規格,多為專業繪圖使用 也有人用來代替滑鼠控制游標,台灣易買品質較好者首推 Wacom 手寫板則精度不足,不列入討論 連接介面則有Com 、PS2 、USB ,其中Com 大概已絕版 一般建議選USB 介面,因為BIOS下用不到滑鼠、進入系統又可隨插即用 詳細討論可至 Key_Mou_Pad板 -- 印表機(Printer) 、掃描機(Scanner) 兩者可說是功能完全相反的機器 印表機負責文件或圖片之輸出,分為點陣、噴墨、雷射 點陣多用於報表、發票、或其他表格式列印 噴墨則為一般家庭廣泛採用,畫質較雷射為細膩,高品質彩色輸出推薦使用 雷射速度快,適合印量大者使用 紙張大小:一般多為A4列印機種,A3以上價格不斐 解析度:單位dpi (dot per inch),300dpi以上即屬夠用,一般高品質像片為300dpi 列印速度:單位ppm (page per minute) ,速度視個人需要 墨點:單位pl,越小畫面越細緻 掃描機負責文件或圖片之輸入,主要規格有解析度、掃描速度 特殊需求則有底片掃描機等特規機種,尚有OD值之規格,OD越大細節呈現越好 近來流行的多功能事務機為兩者結合的產品,有的甚至加入傳真、影印功能 詳細討論可至Printer_scan板 -- 麥克風(Microphone)、耳機(Headphone)、喇叭(Speaker) 這三樣東西一起討論 一分錢一分貨在這裡是最明顯的,也是最不明顯的 麥克風不熟不多談,主要是收音的純淨度差別 能否準確的抓到你要收的音並排除其他周圍環境的雜音 耳機與喇叭則著重於使用者的觀感,也是討論時最難產生共識的 唯一的共識是:每個人對聲音的喜好不同,別人的王道不一定是你的王道 所以要親自聽過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甚麼 規格在這些產品中毫無用處 這些產品都是越高價其邊際效益越低 750 元買到60分、1500元買到80分,3000元買到90分,6000元買到95分 詳細討論可至Headphone 板(耳機)或Audiophile板(喇叭) -- 硬體組裝 入門篇 使用工具:十字螺絲起子一隻、乾淨的手一雙 先將CPU 、記憶體安裝於主機板上後置入機殼,記得要裝銅柱 主機板座可拆就卸下後安裝主機板、CPU 、記憶體 CPU 散熱風扇記得插上插頭,通常位於CPU底座附近 安裝機殼線,請參閱主機板說明書,一般來講,有三角形箭頭的那端為正極 安裝各介面卡,如有多張介面卡記得考量散熱環境 最簡單的做法是每張介面卡下面空一個插槽再裝介面卡 有的機殼因為介面出口設計問題,可能要先安裝介面卡再把主機板靠緊 安裝各3.5 (通常是硬碟)、5.25(通常是光碟機)裝置 每個機殼硬碟的鎖法都不同,有的用滑軌、有的用防震墊片、有的直接鎖螺絲 然後就是接上24PIN 、4PIN;硬碟和光碟看電源接頭,找形狀一樣的即可 最後把機殼側板裝上,就大功告成了 -- 硬體組裝 整線篇 裝完了主機後,如果事前沒有規劃 一看內部,會覺得線怎麼那麼多,又是排線又是電源線的 不但看起來不爽,風扇吹進來的風也會被擋住 這時候就需要整線 方法很簡單 就是把用不到的線收起來、把過長的線捲起來 讓他少佔一點空間、不會擋到機殼內部的空氣流動 收到哪?裝置之間還有空位吧?塞進去 怎麼捲?手上有隻螺絲起子吧?繞著捲 好用的輔助耗材有兩種,束線帶和束線管,使用方法不教了,看到應該就會用 不過排線或資料傳輸線不要折到,會影響資料傳輸速度和穩定性 -- 硬體組裝後續 系統的安裝 裝好主機後別急著開心,在沒安裝作業系統與驅動程式前你都不能好好的使用 進BIOS設定光碟開機,開機時按Delete,即可進入一堆英文字的畫面 用到的英文很簡單,去找找Advance 、Boot之類的字眼 然後在First 的地方設定為你要放作業系統安裝光碟的光碟機 部分主機板開機時按F2或其他按鈕,可直接選擇要用哪個裝置登入,參閱主機板說明書 然後就看你要安裝的作業系統 WinXP :讀完BIOS出現Press any key to boot from disk ,記得按(別問我any key) Sata硬碟在非模擬IDE 下要按F6從磁碟片安裝驅動,沒3.5"軟碟可製作整合XP 然後就是分割硬碟,記得分兩個以上,資料不要存在安裝系統的分割區裡 格式化選快速格式化即可,沒特殊需求者格式化成NTFS就好 接下來沒啥要說明的,按步驟一步一步做就完成了 Linux :請參閱以下網址,小弟也還在研究 Redhat:http://linux.vbird.org/ Ubuntu:http://www.ubuntu-tw.net/ Mac OS X:大哥別鬧了,會用組裝電腦MAC OS的絕對不是新手 新手的話勸你別試了,硬體相容問題一大堆,直接買台MAC 比較實在 -- 後話 本文的構想其實源自去年暑假初受命擔任學校電算中心學生顧問培訓的硬體講師 因為沒有概念加懶惰嫌麻煩而沒有貫徹下去 最近在 PC_Shopping看到有人表示置底文新手看不懂,隨口說出了這樣的構想 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說出來的話不能不當一回事,人至少要對自己負責 這三天一邊考試一邊趁空檔擬出大綱、把文字補齊,終於完成了 小弟盡量不用難懂的詞彙,為了版面的漂亮與瀏覽的方便盡量以一頁一主題的方式呈現 有些主題想講的其實有點多,只能選重要的來講 組裝部分則因為都是實機操作,很難光以文字就敘述清楚 板上高手很多,這篇文章也許只是屁話一堆、毫無建設性 也有可能講得太簡略,有講等於沒講 小弟不是相關科系出身,也沒相關背景,學電腦軟硬體與組裝純粹是憑熱情 文章很長,也許大部分人看到快30頁的大長篇就直接跳過 能閱讀完者,小弟由衷感謝,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有錯誤的地方歡迎指正,有任何意見也歡迎指教 被指正固然丟臉,但不知錯仍以錯誤觀念誤導他人更讓人感到可恥 20080812 egguitar -- 20080813 新增網頁板連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25.217 egguitar:轉錄至看板 PC_Shopping 08/12 03:03 ※ 編輯: egguitar 來自: 61.229.25.217 (08/12 03:27)
jetzake:純推 08/12 03:40
sunsonsam:深夜推:P 08/12 03:58
Wayne1234:新手推..學到很多東西 08/12 07:30
NothingEasy:狂推...讓新手有個概念 真的很棒喔! 08/12 08:04
zf141414:不推不行! 非常實用 08/12 09:29
news9111:幫推~很詳細的介紹~ 08/12 10:03
f7258:借轉文 08/12 10:42
Ailker:可以收起來阿,文章淺顯易懂 08/12 13:59
pao1985:PCI-E 應該是 x1、x16 不是 1x、16x 08/12 15:15
※ 編輯: egguitar 來自: 61.229.38.79 (08/13 02:32)
SilverFox:8/13 推推~~~ 08/13 16:47
hilosi:組裝時要留意「該用力的時候要用力 該溫柔的時候要溫柔」 08/13 23:01
egguitar:轉錄至看板 Ladies_Digi 08/14 02:09
drinks9216:新手推 ~ 學得超多的 08/14 11:31
※ 編輯: egguitar 來自: 61.229.28.149 (08/19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