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先推一下這個擬真兵器對戰社團 http://www.rsw.com.hk/c-index.htm ※ 引述《sfsm (鹹魚)》之銘言: : 日本刀因為材質的問題,所以它很容易斷裂... 這擬真兵器裡頭的史實資料是這麼說的: http://www.rsw.com.hk/c-architecture.htm 與一般相信的不同,較闊的劍刃不代表劍會較重,而較窄的劍刃也不代 表劍會較輕。這個誤解是由於大部份人都只從二維(平面)的角度去看 一把劍,而忽略了它們的厚度。事實上,越窄的劍住住會越厚,相反地, 越闊的劍就會越薄。 只消一個裂口就可以毀掉一把劍。當一個裂口產生後,每次相擊都會破壞 那位置的金屬結構,令劍刃在裂口處產生一道裂紋,因而斷掉。因此, 大部份的劍都捱不過一場戰事。 在 日本打刀 上出現的波浪形線被稱為「刃紋」(hamon)。這是鋒口上 的馬丁士鋼體與刀身上的珍珠鋼體的分界區。馬丁士體較硬但脆,用在 鋒口上可保持刀鋒鋒利。而珍珠體則較軟但韌,用在刀身上可用來吸收 撞擊的力量。不同的刀工流派喜歡用不 同的「刃紋」。通常在打仗的時 候,因為時間緊迫的關係,「刃紋」都是直身的。但是較好的「刃紋」 卻是呈一系列半圓形的,這樣即使刀鋒被打掉了一小片,也不會出現尖 銳的裂角,從而產生足以危害刀身結構的裂痕。 雖然中東一帶使用烏滋鋼(真大馬士革鋼),可是亞拉拍的貴族及其他 該地居民卻很喜歡歐洲劍。即使在十六世紀後與歐洲打通了商務的日 本,也喜歡歐洲劍和歐洲鋼材。雖然相比起烏滋鋼刀劍與日本刀來說, 歐洲劍的鋒口較軟,可是它們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也比較耐用和可靠。這 是因為它們的原產地本來就非常寒冷,令鋼會變得脆,因此它們的設計 必須能承受氣候的考驗。再者,歐洲的礦源質素也很高。 越鋒利的刀劍不代表越好。因為越鋒利的鋒口便越易受損。一把刀劍一定要鋒 利,可是也不能過於鋒利而導致易於產生裂口。有些十世紀的維京劍在出土時還 能夠切開紙張。另一方面,一些上戰場的 日本打刀 卻好比鋼棒一樣鈍。原因是 維京劍術裡,擋格的動作都由盾來擔當,所以劍可以開得很鋒利。可是 日本打 刀 卻要負責阻擋敵方攻勢,因此為了讓刀能捱得住撞擊,鋒口也變得比較厚。 引用完畢 按此 日本刀容易折斷是不對的 因為在設計跟打造的時候有下過工夫 但也非每把日本刀都如此 二戰時代的量產刀質量也不好 這個在戰史版還是哪裡有討論過了 : 必須從朝鮮、日本引進刀法。 : 因此也把朝鮮、日本刀一併引進,尤其是戚家軍這種半民兵組織... : 但是紀效新書裡面真正提到的是長刀... : 「長刀,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 :  倭喜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大五尺矣。 :  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 : 指的是這種大傢伙... : http://gps.wolflord.com/gallery/displayimage.php?pid=758&fullsize=1 : http://gps.wolflord.com/gallery/displayimage.php?album=lastup&cat=0&pos=0 原書這樣寫 可我有一點覺得很怪 戰國時代的日本太刀一般是三呎八吋 中國延伸的苗刀大致維持三呎八吋 如果倭寇真是用這種傢伙 那有什麼理由 中國的倭刀是三呎八吋而非五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4.155.57 ※ 編輯: NKN 來自: 219.84.155.57 (03/07 23:11)
sfsm:打刀也不過是日本刀的一種... 03/07 23:12
sfsm:而且我講的韌度是側彎的韌度,前面沒提到是我的錯 03/07 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