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 wtj1003:1860的八旗已經不行了吧, 蒙古騎兵此時也參差不齊 05/24 11:07 : → wtj1003:把皇太極統領的那批八旗拿來衝鋒, 情況就不一樣囉 05/24 11:10 呃可能會死更慘… 雖然說19世紀中期的西方軍事科技可說全面性的領先中國,但是真正造成AOE輸出 、使得雙方傷亡懸殊的,其實是火炮的開花彈。清軍對此基本上拿不出甚麼解決辦法 ,而密集隊形衝鋒在這種火炮面前傷亡只會大不會小。 先講一下西方在哪幾項領先。 槍械:1840年代(鴉片戰爭時期)還在使用滑膛槍,但到1850年代(英法聯軍時期) 中已經全面換裝使用米尼耶子彈(Miniéball)的線膛槍(rifled musket)。清朝還是用 滑膛槍,雖然槍管造長些(抬槍)可以增加威力和射程。 槍械的擊發裝置:已由鴉片戰爭時較不可靠的燧發(flint lock)換成銅帽擊發 (percussion lock)。清軍大部分只有火繩槍(match lock),雖然清初就已經知道自來 火。 馬匹:西方和印度的戰馬在爆發力和體型上都勝過蒙古馬。 刺刀:這…1680年代西方就開始普遍採用了。雖然1683年和土耳其交戰的奧地利 士兵用的還是塞住槍口的刺刀(plug bayonet)。明末已經知道plug bayonet,但似乎 一直沒注意後來Vauban引進法國的socket bayonet。 ﹍﹍ 接下來其實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火炮的發展。 18世紀的西方火砲可分三類:cannon(加農炮)、howitzer(榴彈砲)、mortar (迫擊砲)。破擊炮只有攻城用,這裡略過。cannon和howitzer的主要差別在於前者通 常是直射火力,而後者是曲射;直射可以掃掉彈道上的一直排敵兵,但曲射只能打到 一個點,所以通常使用的是會爆炸的空心破片彈(shell)。曲射雖然可以打中前方有掩 蔽物掩護的敵人,但由於炮彈得另外設置引信,何時爆炸全憑經驗來調整,而曲射也 不比直射來得直觀,可靠性較低,因此從18世紀一直到拿破崙戰爭時期,主流的野戰 火炮一直是直射炮。 到19世紀,野戰炮使用的炮彈可分為幾種:cannon可使用ball(圓彈)、cannister (葡萄彈),榴彈砲可使用shell(破片彈)、sharpenel(榴散彈)。不過最主要的變化在 於,槍枝上的percussion lock裝置所使用的雷汞也被應用在破片彈上,在定時引信之 外又出現了落地擊發引信,使得破片彈的可靠性大幅度增加。 這也就是清軍在19世紀五六○年代最著重、最想學習引進、稱其為神技的落地開 花炮彈。 落地開花彈造成的變革主要有幾項:首先原本加農炮也能使用、但只能零距離射 擊的葡萄彈完全被淘汰了。其次,加農炮和榴彈砲的區別被取消了,1850年代列強開 始設計能同時使用圓彈和開花彈、又能直射又能曲射的火炮,但著重的主要還是開花 彈。到普法戰爭前夕,法軍儲藏備用的炮彈八九成都是開花彈。 這種通用性火炮的代表是法國的拿破崙炮,美國內戰時期同時是南北雙方的主力 火炮:http://en.wikipedia.org/wiki/Canon_obusier_de_12 (不過諷刺的是,法軍更喜歡定時引信,這樣炮彈在爆炸之前的彈跳還可以多掃掉 一列敵兵;然而事實證明普軍使用的單純的落地開花彈更簡便,造成的殺傷也更大。) 同時代清軍的火炮,大抵只有圓彈和葡萄彈(稱作開花群子)。雖然明代就已經知 道開花彈的機制,但可靠性問題解決以前沒有普遍應用的可能。 ﹍﹍ 相對於當時的清朝,西方的火炮還有其他的優勢。首先是砲車、砲架與曳畜,西 方的設計更具機動力,調整火炮的方向與射擊角度也更容易。拿破崙戰爭時期西方開 始全面普及horse artillery,炮兵也騎在馬上,整組人員都以騎兵的速度機動,比步 兵更快。1840年代美墨戰爭時期美國的horse artillery是美國獲勝的關鍵之一,經常 比墨西哥炮兵更快進入陣地並開火壓制。由於表現良好,國會一下子就批准將炮兵規 模擴增為原來的兩倍。 另一項優勢則是1850年代開始多方嘗試的線膛炮,以及後膛炮。線膛後膛炮的代 表是英國的阿姆斯壯炮,第一次上戰場就是英法聯軍之役。法國則部分使用了前膛線 膛炮: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_Hitte_system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ygonal_rifling 法國人讓炮彈旋轉的方式不是刻膛線,而是作成八邊或六邊型的炮管和炮彈,嵌 著轉。和槍枝一樣,火炮刻了膛線以後飛行更穩定,射程更遠也更準確。 另外還有一點也是18世紀就已經逐漸拉開的差距,即炮兵的素質。清軍對炮兵基 本上沒甚麼特殊要求或教育,雖然練準頭的訓練還是很勤。而清軍由於小型火炮較多 ,操炮的人數也多,與其他兵種區隔開來受特殊訓練也不太適合──18世紀西方配給 步兵團(一團約一兩千人上下)的步兵炮,一團不過兩門,配置在兩側防禦敵人突擊。 相較之下,清軍較小的行營炮每千人可以配置到二十門。 而清軍基本上沒有獨立的炮兵編制。 在西方,炮兵通常是軍中識字率最高的兵種(應該說,不識字基本上進不去),而 且也是最重實際能力的兵種。18世紀西方的步兵或騎兵軍官職位是可以付錢買來的, 是國家稅收的來源之一;炮兵基本上不存在這種現象,炮兵軍官幾乎完全依其實際表 現和專業訓練獲得升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2.57.243
aaa8841:推 05/24 22:48
jessew07:好文推 05/25 01:29
delavino:解釋得好清楚推 05/25 02:08
hgt:其實還是覺得砲兵是騎兵最容易對付的單位 05/25 02:23
kenco:推 05/25 05:59
roseritter:碾壓砲兵前記得帶釘子 不然會悲劇 05/25 19:02
icetiger:樓上是在講滑鐵盧嗎XD 05/25 23:29
reinherd:請問一個我疑惑已久的問題,清末中國取得西方爆炸炮彈 05/26 00:57
reinherd:的技術後,能否用傳統的中國火炮來打西式開花彈?? 05/26 00:58
唔。 曾國藩在安慶設炮局時有試作過開花彈,作是作得出來,但沒推廣。安慶炮局還 是手工製彈藥,作出來的可靠性有限。有個叫黃勉的曾經替林則徐和曾國藩造過炮, 造開花炮很出名,著有《炸彈飛炮說》:http://7788yb.997788.com/s4_5970830/
reinherd:不過當時曾國藩沒道理製造傳統的紅衣炮,而是造西式火炮 05/26 07:34
reinherd:吧,所以傳統紅衣炮應該是不能打開花彈,想打要買新炮 05/26 07:34
曾國藩很保守的,雖然試製,很多他覺得手工作出來不可靠打幾下就壞的寧願不 用。湘軍用最多的是輕量的劈山炮,壓根就不怎麼造紅衣。
Hartmann:推 05/26 10:27
※ 編輯: KoujikiOuji 來自: 36.225.235.73 (05/26 19:29)
killeryuan:推 05/26 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