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最近(其實也不只最近)開始看一些歷史書, 發現很多地方的寫法,實在很難對事情產生可以滿足我的理解。 比方說講到民變或少數民族"叛亂",這些亂民的作為好像是沒頭沒腦一樣。 殊難理解: 如東漢羌亂,國史大綱中寫到: 然而東漢卻意外的遭受到西羌之侵擾。此乃東漢整個建國形勢之弱點的暴露,以及應付的 失策,並不在於西羌之難敵。 羌人叛漢,起和帝時,【護羌校尉鄧訓卒後,由於邊疆吏治之不整飭。】其勢並不能與西 漢初年之匈奴相提並論,而漢廷早議放棄涼州。【安帝永初二年龐參主議,嗣得虞翊諫而 止。】羌叛凡十餘年,漢兵屯邊二十余萬,曠日無功。 然而讀這段文字,實在很難對羌人"叛亂"的原因有具體的理解? (邊疆吏治不整飭,又是怎樣的不整飭法呢?) 後來讀稻鄉版"全國通史": 羌族原降服於漢,散居在金城(陝西)、隴西(甘肅)、漢陽(甘肅)諸郡,他們被徵發服兵役 ,而被送往西域地方,待行至半途酒泉(甘肅)附近時,紛紛逃亡了,當地諸郡動員軍隊阻 住逃亡之勢,但因軍隊搗毀他們的帳篷式住屋,施以種種暴行,所以羌族各部落聯合蜂起 。 稻鄉版稍後又提到後漢書西羌傳"時諸羌布在郡縣皆為吏人豪右所徭役,積以愁怨。"及 班彪提議設監督保護羌族的機關"護槍校尉"等。 從這些文字,才對羌亂這件事的原因、背景有比較立體的了解。 又,之前看賽德克巴萊,姑且不論其史實是否正確,但看了後反而比單單看某些歷史書, 對當時原住民的處境能夠比較有同情的理解。不然霧社事件真的就像是一個名詞而已。 原po非本科生,問這些問題不知道是否適合。 各書的敘述方法,是因為各觀點和著重點不同的關係嗎? 像錢氏書就是站在漢人中心觀點來看,所以才會有"難敵"等字眼? 又羌民的具體處境本非其關心的重點。 或者其認為根本不需要去加以說明,想當然耳就可以知道的? (但我覺得那明明可以幫助我對事情的理解啊!?) 還是說我對歷史學的期待並不合理? 我該期待的是文學藝術作品呢? (像賽德克巴萊的電影?) 原po非本科生,胡言亂語之處,還請諸賢見諒。 又,順便請問錢穆國史大綱這本書的評價如何呢? (標題不知如何下,詰屈聱牙還請包涵,如有更適合的標題也請不吝建議) 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75.181.127.62
foreseer:畢竟當時史書皆漢人本位 羌和匈奴也沒通用文字而缺史料 11/01 22:22
foreseer:這邊其實得以推敲 但治史釋史上 也許會碰到諸般難題吧 11/01 22:23
foreseer:例如柏楊即針對此段大加撻伐並以古諷今 但也流於主觀評判 11/01 22:25
ffaarr:每本書本來就有不同見長之處,所以才要多讀一些書。 11/01 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