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我們看完整一點: 「經言:『死不去髮』!遺李率泰書:『建國東寧,別立乾坤,自謂將安於無事 不意閣下驅我叛將,再啟兵端,豈不聞蛇足之喻?田橫,匹夫耳;猶守義。況世受 國恩,承先王之訓者乎!永世「襲封」之語,豈足移孤臣海外之心哉』?」 請問世受國恩,又是哪國恩?東寧國? 這個國恩 當然是明國啊 這沒問題啊 但跟鄭經之後繼位建國 還是沒有衝突 因為鄭成功在世時 鄭經也是明臣啊 當然是受國恩的 反而是後面這句"豈足移孤臣海外之心哉?" 顯得非常突兀 為何"建國東寧,別立乾坤" 卻"豈足移孤臣海外之心哉?" 這明顯語意邏輯上有些矛盾 既建國 卻又想當明臣 到底是怎麼回事? 所以我稍翻查了一下 原來閩海遺兵裡這段鄭經書信經過作者簡縮過 首先看一下續明紀事本末卷之七 閩海遺兵裡的全文: 使柯平、葉亨來泉;令自角門入,不可,曰:『國無大小,使者一也』。相持數日 ,天顏為策,使會於至聖廟中。平、亨不得已,自東門入;仍持議如朝鮮。再使天顏入 臺灣諭之;經言:『死不去髮』!遺李率泰書:『建國東寧,別立乾坤,自謂將安於無 事;不意閣下驅我叛將,再啟兵端,豈不聞蛇足之喻?田橫,匹夫耳;猶守義。況世受 國恩,承先王之訓者乎!永世「襲封」之語,豈足移孤臣海外之心哉』? 以下是全文(原來seafood大之前引過這段全文) 順便把關鍵字標上 致興化知府慕天顏: 蓋聞佳兵不祥之器,其事好還;是以禍福無常倚、強弱無 常勢,恃德者興、恃力者亡。曩歲思明之役,不佞深憫生 民疾苦暴露,兵革連年不休,故遂全師而退;遠絕大海, 建國東寧,于版圖疆域之外,別立乾坤。自以為休兵息民, ----------------------------------- 可相安於無事矣。不謂閣下猶有意督過之,欲驅我叛將, 再啟兵端。豈未聞陳軫蛇足之喻與養由基善息之說乎?夫 苻堅寇晉,力非不強也;隋煬征遼,志非不勇也。此二事, 閣下之所明知也。況我之叛將逃卒,為先王撫養者二十餘 年,今其歸清者非必盡忘舊恩而慕新榮也;不過憚波濤、 戀鄉土,為偷安計耳。閣下所以驅之東侵而不顧者,亦非 必以才能為足恃、心跡為可信也;不過以若輩叵測,姑使 前死,勝負無深論耳。今閣下待之之意,若輩亦習知之矣; 而況大洋之中,晝夜無期,風雷變態,波浪不測。閣下兩 載以來,三舉征帆,其勞費得失既已自知,豈非天意之昭 昭者哉?所云夷、齊、田橫等語,夷、齊千古高義,未易 齒冷;即如田橫,不過三齊一匹夫耳,猶知守義不屈。而 -------------------------------------------------- 況不佞世受國恩、恭承先訓者乎!倘以東寧不受羈縻,則 -------------------------------------------------- 海外列國如日本、琉球、呂宋、廣南,近接浙、閩,豈盡 -------------------------------------------------- 服屬?倘以敝哨出沒為虞,實緣貴旅臨江,不得不遣舟偵 ----- 邏。若夫休兵息民,以免生靈塗炭,仁人之言,敢不佩服。 至于厚爵重祿,永世襲封,海外孤臣無心及此。敬披□言 ---------------------------------------- 可以看到除了之前所說的建國東寧等語之外 "倘以東寧不受羈縻,則海外列國如日本、琉球、呂宋、廣南 ,近接浙、閩,豈盡服屬?" 很明白的鄭經的東寧 實際上跟日本琉球呂宋廣南國 是一樣的 但卻絕口不提"大明" "明鄭" "我明" "皇明" "至于厚爵重祿,永世襲封,海外孤臣無心及此" 最後這句意思也很明白 是向清朝是說明自己並沒有甚麼重要 只是小小海外孤臣 不需要大手筆攏絡 並不是要強調自己是明臣 為何會這麼解讀? 是因為還有其他鄭經言論可以佐證 像"東連日本,南蹴呂宋,人民輻輳,商賈流通。王侯之貴,固吾所自有 萬世之基已立於不拔" "東寧偏隅,遠在海外,與版圖渺不相涉。雖居落部曲, 日與為鄰,正如張仲堅遠絕扶餘,以中土讓太原公子" 明珠:"貴藩遁跡荒居,非可與外國之賓臣者比" 鄭經:"朝鮮亦箕子之後,士各有志,未可相強" 所以這裡的"海外孤臣" 我會解讀成是 降低清朝戒心 強調自己不重要 而非要強調自己是明臣 hcwang1126:鄭經蓋的招討大將軍印在哪看得到 就自己谷歌吧 以下是鄭經致荷蘭出海王信 信中一樣絕口不提 大明 我明 明鄭 皇明之類的用語 反而是強調先王 似有曹丕言及曹操時的尊敬之意 http://xiguan.org/yuanbingling/020.htm 至於為何仍用招討大將軍印 我想就是個頭銜 也許在小小東寧建國 國不富兵不強 稱王稱帝還不夠權威 不妨礙他是東寧國主的事實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5.22.95
chordate:推 02/12 21:32
a5378623:他不提明的理由,其他人說過很多了 02/12 21:46
a5378623:你說來說去只能證明,他認為「東寧和清不是同一國」 02/12 21:46
a5378623:至於他自己,到底是想要另起爐灶,還是延續明朝,不知道 02/12 21:47
a5378623:這就和現在台灣差不多啊,不想統一其他都打模糊仗 02/12 21:47
a5378623:考察現在的時空環境,要理解他為什麼不明確表態不難吧 02/12 21:48
mkiWang:他自稱招討大將軍,就代表是明臣 02/12 21:49
hgt:不好意思 他不提明的理由是? 02/12 21:49
mkiWang:建藩東寧跟是明臣根本不衝突 02/12 21:51
hgt: 漢也向匈奴倭國賜印 難道都是漢臣? 都是漢之封國領土? 02/12 21:52
hgt:沒有皇帝之令 自己建藩 就是造反 哪裡是明臣 02/12 21:53
hgt:建國就是建國 偏要說建藩 都是自己意識形態作祟罷了 02/12 21:54
mkiWang:你是忘了有延平王這名義喔= = 02/12 21:56
mkiWang:說建國也可以呀,在我認知就是藩國 02/12 21:57
hgt:可以啊 我們知道你是自我感覺就好 02/12 22:00
hgt:你自己的意圖跟事是兩回事啊實 02/12 22:01
mkiWang:唉,討論就討論何必用這種言詞,還以為走錯版了 02/12 22:01
hgt:你也可以認為日本是中國的藩國 反正他也用漢的印 02/12 22:01
hgt:甚麼叫用這種言詞? 你自己不好好討論 倒檢討起別人? 02/12 22:03
mkiWang:請你冷靜,謝謝 02/12 22:04
hgt:我倒想請你就事論事 至少我也找了一大堆史料 02/12 22:05
hgt:結果你只來一句 "在我認知" 02/12 22:06
mkiWang:我就是以你給的史料中鄭經的信有招討大將軍印所以說他自認 02/12 22:10
mkiWang:是明臣,否則他大可用其他印信 02/12 22:10
hgt:好吧 就算是明臣 我只知道假如崇禎復活 那鄭經這個明臣馬上 02/12 22:13
hgt:被拖去凌遲處死 02/12 22:13
hgt:因為是叛臣 02/12 22:15
mkiWang:號稱是明臣跟實際上是獨立政權也不衝突 02/12 22:15
hgt:號稱是明臣 那為何絕口不提明? 只提先王? 02/12 22:16
mkiWang:鄭氏集團是用明的大義來號召而已,實際上是獨立誰不知道 02/12 22:16
mkiWang:哪來決口不提了,不是講了n次了 02/12 22:17
mkiWang:不論對內對外,大義都是明,伐鄭襲是也說他是大明之賊子 02/12 22:18
mkiWang:三藩之亂檄文也稱我明 02/12 22:19
hgt:這我也說啦 在中原招兵買馬不打著明 打東寧旗 誰要來? 02/12 22:19
hgt:分明的權宜之計 02/12 22:19
hgt:那跟清議和時 又不提明了? 又是為何 明就是明啊 02/12 22:20
mkiWang:寫信給荷蘭人也是用明的招討大將軍名義 02/12 22:20
hgt:我不引全文了? 除了思明洲的明之外 哪還有明? 02/12 22:21
mkiWang:招討大將軍是那個國的官大家都很清楚吧 02/12 22:22
hgt:這就像你老婆在他父母面前絕不提起你 這像話嗎? 02/12 22:24
hgt:在清朝面前提起明 才更能顯示自己是明臣啊 結果他不做 02/12 22:25
hgt:有宗室他不擁立 到底是甚麼樣的臣? 02/12 22:26
hgt:招討大將軍 哪個國都可以封 02/12 22:26
hgt:自命也行啊 02/12 22:26
mkiWang:話說鄭氏在台都是住延平王府,而不是啥東寧王府 02/12 22:27
hgt:我哪知道那匾額是啥時掛上的 02/12 22:28
mkiWang:寧靖王也是有禮遇的,他們要明這神主牌,但可不想讓神主牌 02/12 22:28
mkiWang:壓在自己頭上,很難懂? 02/12 22:28
hgt:沒有神主牌壓頭上 那他還臣甚麼臣? 就最高的人啦 還臣XD 02/12 22:29
hgt:你在公司職位最大 結果你說你不是總經理 是工程師?? 02/12 22:30
mkiWang:沒人否認鄭家的實質獨立,但他們的名義就是明 02/12 22:30
hgt:名義是東寧XD 我找一堆史料 白找 還是用意識形態看史料 02/12 22:31
mkiWang:前面幾篇文章不是都解釋了…… 02/12 22:33
hgt:算了 隨你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我擋不住 02/12 22:34
seafood:小心網路訟棍 02/13 00:10
zeumax:一直都是延平王府,東寧國主君主名是延平王,不妨礙他是東 02/13 01:54
zeumax:寧國主 02/13 01:54
zeumax:裡面朝臣都是用明官員的名義從來都不妨礙他是獨立政權的事 02/13 01:56
zeumax:實,我不懂你在敏感什麼東西 02/13 01:56
zeumax:大家陪你繞了一圈又一圈,結果根本毫無意義 02/13 01:57
hcwang1126:不會沒意義啦 至少証明這是有爭議的事情 02/13 04:01
hcwang1126:等以後有更多的史料 或許就會明朗一點 02/13 04:01
mkiWang:可惜鄭經時期外交公文保存太少,不然看頭銜跟印信或許可以 02/13 07:22
mkiWang:略知一二 02/13 07:22
aniesway:可能權臣在一些人眼中跟獨立沒兩樣吧?一直說別人在堅持 02/13 09:30
aniesway:,但其實自己也很堅持(攤手) 02/13 09:30
mkiWang:回覆一下為何我說名義是明好了,《閩海紀要》裡描述:「經 02/13 17:22
mkiWang:字賢之,工詩賦、善弓馬,推誠待人,禮敬明室遺宗。嗣王位 02/13 17:22
mkiWang:十九年,雖得七郡、雄據一方,而終身自稱世子。奉明正朔, 02/13 17:23
mkiWang:終不少變;甚協輿論,稱述不忘。」,這寫得很清楚了吧 02/13 17:23
mkiWang:《海紀輯要》則寫:「而終身稱世子,奉明正朔不少變;輿論 02/13 17:27
mkiWang:稱之。」,鄭經奉明為正朔奉到有口皆碑 02/13 17:29
mkiWang:然後鄭經的官銜,《續明紀事本末》:「永曆帝訃至臺灣。 02/13 17:45
mkiWang:張煌言遺經書:使奉魯王復監國,勉以三矢;經不從,仍奉 02/13 17:45
mkiWang:永曆號,自稱招討大將軍、延平郡王。」 02/13 17:45
dany9177:為什麼三藩之亂時自稱明是權宜,跟清議和時不稱明不是權 02/13 20:08
mkiWang:《臺灣外紀》裡鄭經自稱"本藩",《閩海紀要》、《海上見聞 02/13 21:02
mkiWang:錄》裡稱鄭經為世藩,可見當時認知 02/13 21:03
PrinceBamboo:推樓樓上 兩套標準 何時是權宜自稱隨人解釋 02/13 21:49
※ 編輯: hgt 來自: 123.195.22.95 (02/13 22:27) ※ 編輯: hgt 來自: 123.195.22.95 (02/13 22:28)
vvus:我只想知道 在歷史版都沒發過文的 國北教數資系的人怎會對這 02/13 22:51
vvus:件事那麼的愛爭議呢? 02/13 22:52
mkiWang:哇賽,沒想到討論還會被肉搜,幸好沒啥見不得人的 02/13 22:53
mkiWang:我的確不是歷史本科的,只是對歷史有興趣而已 02/13 22:54
mkiWang:歷史版沒限定本科生吧?我在其他歷史相關板也有推文 02/13 22:55
mkiWang:也不是爭議,我只是提出我的看法,而且我也認為算合理 02/13 22:57
PrinceBamboo:3篇文 其中1篇是資格不符的政見 1篇轉文 50步笑百步? 02/13 23:04
mkiWang:我是覺得討論到肉搜的風氣不太好啦,囧 02/13 23:07
hgt:我無所謂 歡迎討論 只要不是自彈自唱 不顧別人講甚麼就好 02/13 23:09
mkiWang:我也是很認真跟你討論的,希望你能了解 02/13 23:37
youtien:不是不顧別人講什麼,而是顧完以後決定否定你。 02/14 23:31
hgt:不參與討論 不找史料的人 是能否定我什麼? 呵呵 02/15 00:27
LyoBei: 仇敵噓 01/28 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