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zkow (逍遙山水憶秋年)
看板historia
標題[新聞] 唐獎得主許倬雲感念台大栽培 叮囑後輩回
時間Thu Jun 20 14:29:57 2024
唐獎得主許倬雲感念台大栽培 叮囑後輩回歸一手史料
2024/6/20 14:02(6/20 14:27 更新)
中央社 記者鍾佑貞匹茲堡20日專電
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校聘講座教授許倬雲為漢學開啟與人文社會領域對話的路徑,撼動傳
統研究。如今獲唐獎肯定,他感謝台大栽培,更鼓勵後輩凡事回歸第一手史料,也盼年輕
世代不要太快認定對世界的看法,「這種自信不能有」。
中國史研究大家許倬雲在93歲高齡時,仍強忍病痛,8度對「經緯華夏」一書進行全面、
細緻的修改,以中國黄河、長江及東南沿海作為「三區」,界畫中國地理,並且以此解釋
人口與聚落在三區之間的轉移,不斷修改了「中國」的中心何在。
他近日接受中央社專訪談獲得唐獎漢學獎心得時,回憶學術生涯的起點—台大歷史系。許
倬雲從大一起不只讀考古人類學,也修民族學及社會科學。如此講究橫向的學術訓練,在
當時相當罕見,也為許倬雲打下厚實的底子。
許倬雲在台大的老師學有專精,也是考古史料的研究者。對94歲的許倬雲來說,與恩師李
濟之一起做學問的日子,記憶依舊鮮明。
當時仍是大學生的他,與李濟之一起在地板上把古銅器、陶器、銅刀、陶片排成長串,重
建時空地域轉變,使得許多散亂、破損的物件重拾價值,也為許倬雲日後回歸史料的學風
定錨。
許倬雲緬懷從大一到研究所三年級的扎實研究氣氛,教授就掌握的原材,交代學生如何進
行審查、判別性質好壞,及「史記」、「漢書」益處何在。這使他得到的訓練,不僅是來
自已經編整出版的書籍,而是奠基於第一手資訊。
1957年到1962年,許倬雲在芝加哥大學留學,以論文「形塑中國:春秋、戰國間的文化聚
合」獲芝大人文科學博士。
他說,那段期間,雖然人在病床上,但在台大期間擔任教授芮逸夫的研究助理時,整理逾
3000張索引卡打下的基本功,讓他有擔起這個龐大題目的自信。
許倬雲當年以春秋戰國3000多位人名為研究樣本,做了3000張記事卡,一一列出生平經歷
、時代背景及曾在哪個書本章節出現。
「我有3000多個人,才排出這個隊,做了長程發展的起伏、社會變動、疆域變化、文化本
身的進展、經濟條件的配合、使這些人的階層升降,不再只代表個別個人的命運,而是反
映一個時代的變動。」
在芝加哥留學時,住在神學院抬槓的日子,也打開許倬雲思辨及比較歷史軌跡之路。
他回憶,當年神學院不同教派的學生整天抬槓,「於是我跟著抬槓」,這一抬槓可以抬到
半夜以後。
對許倬雲而言,各方就當時火熱議題如基督教新教精神、一神教、回教觀點的辯論,以及
芝加哥大學各式論理交鋒的學風,「使得我一輩子養成了一個習慣,對任何學術我都要存
疑,對任何學術我都要讚賞,都要追到它的後面」。
如今許倬雲享譽國際,學術養成的過程與際遇使他時時謙卑,不給自己自滿的空間。
45分鐘的訪談到了尾聲,許倬雲不忘回到對史學後輩的期許。他說,歷史並不僅是記載,
也並非單純的裁判,而是分析其過程。
許倬雲指出,經由層層面面、各種角度的分析,再綜合成一套解釋方法,是學歷史的人必
須有的功夫。這並非一蹴可就,更不能等學好了功夫再去研究。必須邊學邊做,一路寫論
文、進行各種的研究,「一路打十八道銅人陣」。
許倬雲也盼望年輕世代,不要很早就認定對世界的看法,反而要容許自己不斷改進對世界
、過去及未來的理解。知識面越多,思考越深越廣、越細緻,思辨產出才會更貼近現實。
「不要認為說自己已經看透了,這個自信心不能有,學習是一輩子的志業。」一講到年輕
世代,老教授許倬雲即使體力再差也是要多叮嚀幾句。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6200151.aspx
心得:
許倬雲教授的感言,跟大家分享一下
關於史料的重視與歷史研究相關的切應
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請益板上各位大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6.190.7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18865000.A.DA6.html
推 moslaa: 真是講太好 06/20 14:33
→ moslaa: 敬禮 06/20 14:33
※ 編輯: zkow (180.176.190.76 臺灣), 06/20/2024 14:36:08
推 peterlee97: 很猛 06/20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