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umanit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depart.femh.org.tw/family/teen/t_20.html 同儕團體 作者:君儀 兒童進入青春期之後,便進入狂暴青少年期,身體、心理以及社會化等各方面的發展 ,對於以後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在青少年騎很明顯的轉變之一,就是逐漸脫離父母而 獨立,與同儕相處的時間增加,也因為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則逐漸減少,因而同儕的影響力 逐漸增加,父母的影響力則隨之遞減。對朋友的依賴增加,友誼是他們所關心的,若不被 朋友肯定是很難過的事。    而在此階段青少年心理發展與行為上的特徵,可分為以下七點: 一、建立自我認識    心理學家艾力克森(Erik Erikson)將人類的生命依據心理社會的發展任務分為八個階 段,每個階段都決定於某個轉捩點,或稱危機的順利解決。青少年期的重要發展任務是「 自我認同」與「角色統整」,此階段的青少年藉由對自我的省思與覺悟,開始確立他在團 體中的地位與社會他的期望,能在不違背自己需要、價值體系及良知的情況下,調整自己 的行為與價值觀,以增進對環境的適應性。    角色統整就是確定自己的心理性別及應扮演的角色,建立種種不同的自我概念。若無 法自我認同,則會產生角色混淆,使青少年失去自我控制力與安定感,造成認同危機( Identify Crisis),進而出現一些問題行為,如自殺、濫用藥物、逃學或參加幫派等。    「自我統整」是青少年期自我發展的理想境界,它能使青少年的人格發展臻於成熟, 並發展出自己的獨立性。 二、渴求被同儕接納,且易受同儕團次文化影響    同儕團體影響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如何被同儕團體接納”成為青少年最迫切關心的 問題,因此大部分的青少年是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同儕反應上,當被同儕拒絕,會使他們 覺得受到莫大的挫折且容易喪失自信。    青少年多半渴求被同儕接納,而產生對團體次文化的依附。所以如何向團體認可的行 為或流行服飾看齊,對青少年而言,就顯得格外重要。 三、反抗權威,親子關係改變    在青少年階段,由於心理成長朝向獨立與自立,與父母間的見解及態度易產生衝突而 形成代溝。故當價值觀的重建、功課的壓力及父母的期許等無順利調適時,青少年容易表 現出違抗威的舉動。 四、性生理的成熟與困擾    第二性徵開始發育,性的成熟造成青少年許多心理困擾,直接原因是性動機無法滿足 或無法克服性衝動;間接原因則是社會傳統與道德規範下的限制,形成青少年期所面臨的 「心理性危機」,導致青少年出現焦慮、不安。 五、情緒不穩定、易衝動    由於內分泌和自主神經系統活動旺盛,造成青少年情緒不?定、易衝動。有時也會因個 體生理上的障礙而產生情緒上的壓力。 六、表現自我見解,好爭辯    青少年期的認知發展中,已能運作較高層次的思維,並具有抽象的思考邏輯、假設性 的推理與解決問題等能力。在思想表現上以自我為中心,逐漸建立出判斷的標準,養成好 批評、好爭辯、看不慣、不滿現實的態度,甚至有時會表現出誇張或傲慢。 七、自我意識膨脹,喜做白日夢    青少年常以自己的想法、喜好來揣測別人,進而產生「自我意識」,且過分關注自己 ,或假設很多情境,強化哀愁或憤怒,沈浸在白日夢裡,渴望孤獨卻又希望眾星拱月,因 而陷入矛盾之中,所以在公眾場合裡,常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獨特的目光焦點,但也因為 如此,有時會感到手足無措,顯得十分不自在或過度的誇張表現。    與同儕相處的經驗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的重要媒介。同儕團體幫助青少年學習如何 與人相處,如何根據他人及自己的需要和願望來調整行為,在這些經驗中,他慢慢明白何 時該堅持己見,何時該讓步。    在團體中,青少年開始蒐集別人的意見及看法來形成自己對自己的觀點,即自我概念 ,例如:「我是強壯的」「我是可信賴的」「我很聰明」等。家人雖然也會表達他們的意 見,但對青少年而言,父母或兄長比自己強壯、聰明,弟妹又太幼稚,不如同伴所提供的 標準那麼真實,因此他們往往比較看重同儕的意見。    透過與同儕施與受的關係,青少年漸漸學會:如何做適度的堅持,何時及如何尋求他 人的協助,道德觀及價值觀的推理修正,並適應與他人的共同生活。    與同儕相處不和諧的青少年,較容易出現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也容易產生問題行為 。因此,成人(特別是父母或老師)若發現青少年在團體中的適應有困難,父母或老師必 須很敏感的感受到青少年的狀況以及困境,要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協助他發展較成熟的 行為模式及社會技能,使其不要孤立於團體之外。    此外,青少年為了取得在同儕團體中的地位,為了被團體接受,往往會遵從團體的價 值觀。在同儕團體中,可能學得有益的經驗,但也可能學會不當的行為,成人們要協助青 少年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學習判斷是非,該拒絕時就要勇於說「不」,這樣才不致受制 於同儕團體的從眾壓力,盲從而無主見。    除了極少數絕頂聰明的青少年,因為興趣,思考方式與眾不同,自願選擇孤立之外, 絕大多數的人都渴求友誼,不願受同儕排斥;對人類而言,群居是最普遍的生活型態,是 否能與其他人建立較和善且互助的關係,將是影響個人生活愉快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青少年的從眾性是屬於發展過程中正常的一部份,青少年必須學習在個人自主以及 他人期待中取得一個平衡點,而此時的父母親以及學校的老師必須多付出一些關懷,站在 青少年的立場,瞭解其現在所面臨的壓力,適時伸出援手,協助青少年渡過自我認同的危 機關鍵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3.138.88.34 ※ 編輯: lighthearted 來自: 223.138.88.34 (05/17 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