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edia-chao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politics 看板] 作者: kthnuc (靜靜默默) 看板: politics 標題: 非常報導揭露的藍綠各自問題 時間: Tue Feb 24 14:25:23 2004 媒體革命不能變成媚俗的反革命 吳介民 媒體革命工作室製作的「非常報導」,標舉「咱ㄟ台灣、咱ㄟ聲音」,以辛辣活潑的 語言批判主流媒體、揶揄泛藍政客。這種地下流通方式,基層民眾爭相傳誦,也贏得泛綠 選民的喝采。非常光碟在基調上,是針對親民黨宋系人馬,以及盤據在主流媒體的保守力 量的狠狠報復。社會內部長期積鬱、得不到抒發的憤慨,藉由光碟中的嘻笑怒罵獲得復仇 的快感。這種集體心理的滿足,是光碟大賣的社會基礎。 的確,以正氣凜然的口吻,在電視上嚴辭譴責民主運動者,宋楚瑜是祖師爺。國會殿 堂泛道德的指控式問政,邱毅則名列前茅。電視媒體充斥腥羶的談話節目、極盡挑撥之能 事,李濤、李艷秋等人功不可沒。墮落的政治,加上偽善瞎掰的媒體,是當前社會改革的 最大阻力,稱之為「反動勢力」亦不為過。這個反改革集團長期盤據在文化資源的高地, 其中有虛假的民主派、有保守價值的鼓吹者、還有更多俗不可耐的話題炒手。假如說,大 眾媒體不斷在測試民眾忍耐的底線,那麼這個底線已經被衝破了。於是,非常報導一出手 ,基層社會立即一片叫好。非常光碟的社會後果絕對不能等閒視之,也不僅僅是取締與否 等法律面的技術問題。 非常光碟的社會正當性在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以一套社會大眾「聽得懂」的簡 單語言,來攻擊反改革勢力,來凝聚「台灣人」政治認同。它的「革命性」在於:粗獷的 影音設計,正邪分明的邏輯,沒有假高尚的包裝,只有火辣辣的回罵,暢快的反指控與詛 咒,它不斷強制觀眾凝視那些「非我族類」、「壞人」的嘴臉:「看清楚他的長相」。然 而,這個「媒體革命」的吸引力,恰恰暴露了台灣社會的深層危機。非常光碟其實是揉合 了退化的政治訴求,和粗俗的美感品味,在製造一場群眾革命;這種訴求方式在達成革命 目標之前,恐怕已經遭來更多的反動與「反革命」。 非常光碟提醒我們,這個社會正在經歷著「美感危機」。其表現手法在許多細微處, 無知地複製著威權時代文化霸權所賦予台灣民眾的負面形象。「官癌」、「ㄍㄡ男女」的 諧音笑鬧,讓人痛快一時。「鐵齒」、「銅牙」、「掃刀霞」的短劇,運用生動的台語俗 諺與押,不時摻雜高亢急促的國語,讓人勾起舊時代「市井小民的鄙俗」。「政治五燈獎 」中魔鏡夫人的神秘薄紗,包裹著專制時代社會品味同一化的鬼魅。每當魔鏡夫人打出燈 號之後,主持人詢問現場觀眾有無意見之時,觀眾幾乎總是異口同聲說:「沒有意見」。 這種種戲劇手法固然「親切」而直接,卻缺乏創意:一種真正具有反抗文化霸權的藝術創 造力。被嘲諷的媒體人與政治人物,正可以暗自竊笑國民黨時代的文化洗腦威力有多強, 也方便他們繼續裝高尚。威權的國家機器強制製造了「苟且偷生的媚俗」;民主時代則在 同樣的意識型態模版上複製出「粗暴復仇的媚俗」。從一種媚俗,到另一種媚俗,整齊畫 一的口號,讓人心生不安。 非常報導之所以是退化的政治表達形式,是它以泛道德的語言譴責對手,例如「掃刀 霞」對於陳文茜「乳房社交論」的攻擊;將對手的私生活和政治信仰等同起來,例如指責 「ㄍㄡ男女」身在台灣,大撈台灣人的錢,心卻在中國。這種影射個人私生活的道德批評 ,有極危險的傾向,因為它把個人道德的信念、族群身份的認同、與公共政治正確之間劃 上等號。這種簡單的邏輯,固然容易凝聚泛綠的同仇敵慨,卻輕易地撕裂台灣民眾的社會 團結,同時也模糊了問題的焦點。 將媒體人與反改革者的惡劣形跡,與「中國人」劃上等號,其實是便宜了這些人。無 須質疑其族群身份、擁抱中國與否,這不應該是這些人的原罪。「外省人原罪論」,出自 選舉動員時的藍綠惡性競爭,結果反而讓反改革勢力藉由「外省人身份」的無辜,而得以 逃避歷史責任。這些人最該被譴責的是,佔了便宜又賣乖,高高在上壟斷資源又一副純淨 天真,挑撥社會凝聚力卻高舉新聞自由的大旗。更令人鄙夷的是,他們當中有很多曾經是 威權時代的打手。因此,正本清源,加害台灣社會的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外省人」 ,而是這些專制統治者、幫凶、和投機獲利者。 可能有人反駁:「這群傢伙不是成天以泛道德的標準在攻擊本土派、以大中國的說詞 在壓抑台灣認同?」「他們可以,我們為什麼不行?」「這些人,你對他們溫柔敦厚沒有 用,他們只害怕恐怖平衡。」這種思維確實獲得民眾的共鳴。但是,這樣做等於自降改革 運動的倫理格調。 長期以來,反對運動追求一個反壓迫、反歧視的公義社會,這是扳倒國民黨政治霸權 、文化壟斷的社會基礎。民主化之後,民進黨取得執政權,民眾期待殷切,許多人如今仍 苦苦等候新的當權者提出一套引領社會進步的政策。民進黨的政策表現不彰、拙於為社會 改革辯護,也讓反改革勢力有機可乘。於是,公共場域中的政治語言退化到族群立場的區 分、國家認同的表態。最後,「愛不愛台灣」成為俗又有力的政治正確判準。玩符號、劃 分敵我很廉價,很適合幾年一輪的選舉動員,卻不利於公眾力量的培育。 於是,非常光碟意欲掀起的革命,只是在複製更多的媚俗的復仇者。心理的屈辱與不 平是非常光碟的利基所在。台灣民主的深化困難重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缺乏民主轉型 過程的正義 (transitional justice)。被威權壓迫的受害者,在精神上並沒有獲得真正 的平反;而惡質媒體則持續在文化上羞辱人民。民主轉型之際,加害者未曾道歉,社會內 部蓄積著無數的創傷記憶未能撫平。在民主化的關鍵階段,廣受民間擁戴的李前總統在處 理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平反政策時,卻告訴大家要「往前看」,而錯失了追究歷史真相的 機會。如今留下的局面是,過去的威權統治者死不認錯,依然耀武揚威,當政的民主改革 者怯於追求歷史正義,糢糊是非﹐導致「外省人」與「壓迫者」被劃上等號,而進一步撕 裂了社會認同與和解的契機。這是另一種民主轉型的不正義。 現在,非常報導給予人們的是廉價復仇的慰藉,卻不是真相的挖掘。民眾擊掌叫好、 滿足窺視慾與復仇感之餘,再度把歷史創傷掩蓋起來。憤怒消費完畢,媒體壟斷如故。財 團壟斷媒體市場的惡質力量,需要公眾的監督與抵制。那麼,有批判性而且講理的公眾力 量,為何遲遲未能誕生?因為公共意見被「愛不愛台灣」、「是不是中國人」這種二分法 切割,藍綠媒體各自訴求「自己的聽眾」,搶攻市場佔有率。假若要求泛藍勢力自我反省 、自我節制,無異於緣木求魚,那麼,站在社會團結與進步的立場,難道不能要求秉持本 土立場的大眾媒體(例如民視、自由時報、台灣日報),公正而勇敢地面對歷史,提供更 多提升社會視野的新聞與評論,扮演起更積極的領導角色?說民眾只習慣「聽得懂的」簡 單邏輯,是在羞辱公眾的能力。說民眾只愛欣賞「看得懂的」鐵齒、銅牙、掃刀霞的短劇 ,是在吹捧白色恐怖式的美感情操。我們不應該讓要求社會進步的媒體革命,變成一場媚 俗的反革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201.41 -- 我回來了。 http://blog.ptt2.cc/blog.pl/LucSpac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13.231
eslite12:推 推 218.160.27.112 02/24